查看原文
其他

三明治访谈 | 林龙波:怎样在西班牙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2014-07-01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

林龙波(左)和皇马主席(右)


这是中国三明治三年来访问的第232篇人物档案。我们在2014年的目标是访问100个三明治人物欢迎自荐和推荐受访者(邮箱:webmaster@china30s.com)。


我们想报道的三明治人物包括

·已经和正在做出生活创新改变的三明治

·处在各种压力中,计划做出改变的三明治

·尝试过,失败了,正在总结思考的三明治

·身处于大众媒体平时不常注意到的领域和行业的三明治

·地域不限、国籍不限,年龄通常在25-39岁之间


下面开始故事:


文/李梓新

整理/张瑶

我是在参加西中理事基金会组织的西班牙访问活动上认识林龙波的。这个个头不高,来自江阴的中国三明治,是我们的随团西语翻译。无论我们参观的行业是金融、电信、文化,还是在西班牙首相府,他都口若悬河,流利地和我们做着同传或者交传。其他现场的翻译和他比起来,说实话真是相形见绌。

在途中聊天,才发现他果然不简单。1977年出生的他曾经是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三秘,曾为江、胡、习三代领导人做过翻译。但是他在2005年选择了从外交部裸辞,很快又回到西班牙做自由职业者。一开始做外贸生意,业余重拾翻译的老本行,越做越口碑相传。“我从来没有自己做过宣传,也没有个人网站,都是朋友介绍的。”西班牙的几大公司,桑坦德银行、西班牙电讯集团(telefonica)、BBVA银行等等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2008年,沙特阿拉伯举行了能源会议,因为西班牙的工业和能源大臣也去了,林龙波被组织方请去为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做翻译。他碰到了很多外交部以前的很多同事。同事们都惊讶他的出现。

林龙波毕业于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大学期间他被外交部选拔到古巴中部城市圣·克拉拉学习西班牙语两年。他认为20岁的这段“洋插队”对他人生影响很大。“那两年条件非常艰苦,没电没水没吃的,但大家中途都没有回国,坚持了下来。这也充分让我认识了古巴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另一面。”

现在,林龙波和太太已经在西班牙扎根,生下可爱的女儿,置业房产。有时翻译中碰到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他也会跟投。最近他就在国内投资了一个石墨烯项目。而他把翻译作为自己喜欢的手工艺活,并没有想到要去扩大规模,组建翻译公司。

我们都很喜欢这个专业、谦虚、热情的翻译。我决心在中国三明治平台讲述他的故事,讲述一个自愿抛弃高大上光环和体制荫蔽,在异国他乡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自由职业,并养家育儿的中国三明治,生活可以是怎样的。

同传室-我的小天地


Q:你是怎么走上学西班牙语这条道路的?

A:我的专业是被调剂的。一开始也是报考当时热门的英语和国际商务专业,但没有考上。收到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上面写着西班牙语专业。我想了一想,也就接受了。大学里班级有13个人。大三的时候,就被选拔到古巴上学了。我们在那学习两年之后,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我们去了两男六女,一共八个同学。

我们去的那两年,1997-1999,古巴在经济等各方面原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苏联,苏联一崩溃,就陷入了很大的困难,经济状况很差。当时是在古巴安排我们这批留学生的,给我们选的学校是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名字听得好像挺唬人的,结果这个学校是在古巴的中部的圣·克拉拉,这个城市也叫切·格瓦拉之城,那里有格瓦拉的陵墓。我们住在那个城市的郊区。古巴本身比较萧条,基本上什么物资都没有,还把我们塞在一个屋子里,没水没电没吃的。这两年的生活对我的三观都有影响。

Q:大家不会逃脱吗?比如两年的中间回来后不再去了?

A: 没有。两年中间都没有回来。偶尔和家里打电话,但是很贵,一分钟6美元,也不怎么和家里人诉苦。当时因特网在国内有一定的普及程度了,但是在古巴是没有的,所以用因特网和家里联系这条路是断了。大学的国际处那儿有一个接口,能收收邮件。当时那个班里有两个女生公关能力比较强,将国际处的一帅哥搞定了,有时候帅哥代她们收发一下邮件,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蹭一个光吧。但多数还是靠写信。信一方面是邮寄,另一方面靠使馆内人员带送。一般来说,我们写一封信到了国内,父母再回一封信到我们手里,要经历3个月的时间。我也不怎么和家里说这边的条件,以免让他们担心。

条件方面,古巴一开始对我们是待若上宾,对我们是竭尽所能,给我们提供的待遇是外国专家级待遇,给我们住的是专家楼,给我们提供的饮食标准都是用美元外汇购买的一些换购食品。结果这种好日子持续了没几个月,就把学校吃空了,他们承担不了了,厨师说我们这里的条件实在是不行了,结果有段时间,我们的伙食标准降得和古巴的学生一样了。

米饭的颜色都是黄的,都是带着一股霉味儿。我现在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经常猜测是不是古巴搞战备,战备的大米几年后拿出来给大家吃,把新的米存起来,旧的米拿给大家吃,永远吃到的是陈米。

菜是一条水煮香蕉,这香蕉不是水果不是甜的,长的很肥大,是很涩很酸的,他们就把它拿来水煮当菜吃,就像我们煮个南瓜和红薯,或者是切成片油炸,但这那个是很奢侈的食品。因此没有发霉的米饭和没有味道有点酸涩的水煮香蕉就是我们的一顿饭了,再加上一杯自来水(其实是井水)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有个同学瘦了60斤。

后来我们向领导反映,争取后,使馆再去做点工作,给学校捐点东西,捐点设备,学校就再给我们改善了点,但是像一开始那样,是不可能的。后来能够有一点素菜沙拉或者是水煮菜豆,水煮一捞,不加盐的。有时候也会加点肉,比如香肠。但总的来说,是比较苦难的。那时候我们填不饱肚子,就去找黑市,就是自由市场,有什么买什么,所以生计也是个问题,买牛奶都是偷偷摸摸的。

Q:当时对古巴这个国家有什么感觉?

A:古巴社会主义也是有古巴特色的,美元是通用的。很难想象吧,古巴最大的敌人就是美国,但是美元可以流通。而且还有外汇券,当时用外汇的商店远远超出了用本国货币的商店,老百姓要是想买点像样的东西就必须要去国营兑汇局(CADECA)换,用本币在商店里基本上买不到什么东西了。

在那段时期,语言上面还是以自学为主,因为头两年是打基础,但是口语、听力、词汇量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只能磕磕巴巴做一点基本的交流。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在看电视时好像突然开了窍,感觉能听明白了。这种感觉很奇怪,但它真实地发生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到质变吧。

Q:回国之后你就进入了外交部?什么时候来到了西班牙?

A:我1999年毕业,同年底来到西班牙,我在国内待得很短,就被派到这里来。最开始在领事部。在领事部做了2年,后来去办公室,一共在外交部这个体系做了6年。

我结婚很早,在北京工作的时候,谈了女朋友。后来调到西班牙的时候,女朋友不能随迁。于是我在西班牙工作一年多后,就回国结婚。那时我才24岁。太太也放弃了在北京的公务员工作,随我来到西班牙。

Q: 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外交部出来?

A:主要是家庭原因,我自己非常喜欢西班牙这个国家,太太更喜欢。但是如果在外交部工作,就需要经常被派到不同的国家工作,爱人不喜欢这种“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的生活状态,所以考虑之后决定跳槽,辞职后自己谋生。

Q: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体制内会有惯性和安全感,并谋求不断上升的仕途,关于此,你如何考虑?

A:现在想来,我还是很怀念当时那段工作经历。对自己来讲,丰富了我很多阅历;从这份工作的视野,看到很多东西,了解到很多东西,我认为那是一段很宝贵的时间。外交工作,在外人看来很神秘并且有很多光环,但是对于身处里面的人来说,身上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种比较崇高的,需要奉献精神的工作。我和爱人萌生退意,应该是感觉自己的奉献精神不够(笑)。

Q:在外交部6年,职务上有没有什么提升,仕途上有没有什么机会?

A:入职的时候很年轻,跟国内很多国家机关一样,在初期年龄阶段,基本上是论资排辈的,除非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否则一般都是到了一定时间后,级别才能往上升一点。我当时从工作人员到随员再到三秘。在外交部,职位到二秘和一秘相对都是比较容易的,再往上就不太容易了。

林龙波(左)和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右)

Q: 当时的同事能理解你这样的决定吗?

A: 当时辞职的时候,外交部和商务部这类外交关系比较多的部门,辞职的人还是相当多的,所以我辞职并不奇怪。我当时去外交部提交辞职报告的时候,领导根本就不挽留,领导说:“想明白了?想好了?下周去哪里啊,哪家公司请你啊?”我搪塞搪塞后,就签了字。接下来去办一系列手续的时候,一个一个部门和科室跑的时候,办事人员都很高兴的。

Q: 当时办这些手续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觉吗?问过父母么?

A: 当时还是因为年轻吧,胆子大,内心没什么打算,也没有想过下一步要做什么。那时虽然结婚早,但一直没有要小孩,如果两方面都早的话可能也有点接受不了。

当时是2005年,西班牙还没有经济危机,是经济危机前经济发展的顶点状态,西班牙的各行各业都很景气,人的心态很正面很积极,未来很美好,充满了机会,国内和国外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和爱人觉得我们跨出去是不会把自己饿死的。

说实在的,辞职时没有太问过父母。但是,父母包括亲戚朋友,尤其是亲戚,来自家庭这块的,他们都不太能理解,而且更多地是觉得可惜。因为他们觉得,我辛苦辛苦念了那么多书,好不容易挤进这样的一个单位,从生活方面来讲的话,至少是个铁饭碗,有保障;从个人名誉来讲,说起来很好听,在外交部工作是个外交官,好像有点光宗耀祖的意思。那现在怎么一下就出来了呢?他们不理解,也觉得可惜。但是我其实也没有很多这方面的考虑。

Q:在西班牙怎样重新开始?

A:我回国辞职之后很快就找机会来到西班牙。在这边先给一家咨询公司打工,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想做一点自己的事情,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者,一直到现在。刚开始是和太太帮西班牙企业在国内收集货源,自己平时做些翻译。后来太太生小孩,外贸也做得少了。

Q:之前的外交官工作的经历对于自己在西班牙的生活和工作是加分还是减分?

A: 除非接触到非常核心的地方可能会有影响,我也碰到过,但是一般来说是个加分的状况。

但是自己刚出来的时候还是主动避免和使馆接触的,保持这种疏远的关系有相当多的年头。这对于使馆工作的朋友和同事有好处,因为外事纪律是不允许使馆工作人员与侨民有过多特别亲密的接触,这主要是为了避嫌。像我这种从使馆出来的,后来又回到原来常驻国,这是有点敏感的。所以也没有和他们联系,除非偶尔或者凑巧。但是过了几年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很多客户都是使馆介绍的。这种合作需要考验期,也是非常正常,我也非常理解,而且也积极配合。

Q:那最早的时候,就更需要靠自己的能量和资源了,你是如何起步的呢?

A: 2006年,靠一个翻译中介,我为西班牙的一家电力公司做翻译。那次翻译,在我后来做了多次翻译之后看来,仍然是非常难的一次,有非常多的专业名词,但就是这么挺过来了。后来开始通过中介还有自己,把自己的影响力拓展开来,客户积累就多起来了。

第一笔翻译的收入已经跟在使馆的时候一个月工资差不多。当初使馆的待遇比较差一点,因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公务员的待遇也在改善,在我辞职的05、06年,刚好是驻外人员工资改革,那时候工资已经大幅度提升了,比我在的时候好了很多了。当然在外面的话,翻译这种活,只要你有活,收入还是可以的,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单位产出相对比较高。

Q:你接的翻译项目的类型是哪几类?

A:各种类型都有,有来自中国方面的,有来自西班牙方面的,企业、政府考察、文化交流、体育交流、法院等都有。包括在西班牙当地法院出庭审理的案件中帮华人做翻译。

有一个对我比较有利的因素是我经过努力加入了西班牙同声传译协会,等于有了他们的资质认证。我是里面唯一一名中国人,这对我接业务很有帮助。加入这个协会很不容易,要在工作时碰到会员,让他们评估自己的表现并且填写评估报告。很幸运的是,我在各种不同的翻译场合,碰到了这些会员,收集到足够的推荐,顺利入会。

我还参加了一些笔译。比如汪晖的一部著作翻译成西班牙语出版,这是一个大学找我的。另外还帮西班牙著名的普拉多美术馆翻译了官方中文图册,还翻译了一位清朝驻西班牙外交官及其子女写的传记。

皇马新闻发布厅同传间


Q:你怎么看待翻译这项事业?

A:我自己非常喜欢翻译。我是属于手工艺人类型的。我爷爷是家乡有名的木匠,从小我在那里看他做各种木活,非常细致。我自己也尝试过。可能这种手工艺人的精神遗传到我身上。我喜欢钻研翻译,自己整理的西班牙语词条和资料已经超过了1000多页word。或许有天我会尝试编一本自己的西中词典吧,把分行业的,比较新的词汇收录进去。但还是需要积累。

我也不想去规模化地组建翻译公司,那样就涉及到管理,涉及到质量控制。我觉得翻译是要用心的。如果我接单交给别人翻译,可能质量上不能做到很令人满意。所以我也没想着要扩大规模。

Q:那你会不会觉得以后有干不动的一天?

A:我想会有的,所以我也经常在想着转型的问题。笔译一直在做,但笔译这块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比较灵活,坏处是相对来说,单位产出比较低。但是我也很享受那种爬格子的过程,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翻译得更好,而且有时候也是锤炼一下自己的文字。

我自己也在思考干不动的那天要怎么办,现在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在接触到的一些项目里面,我也参与一部分,好像风险投资一样,投一点,但是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产出。在西班牙要想做业务的话,其实机会非常多,可能性非常多。翻译这样行业,现在我还能做的动,但更主要的是我喜欢这样的行业,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虽然有别的更赚钱的行业,我没有太大兴趣转过去。目前没有到急迫转型的状态,现在还是凭着兴趣在做。

Q:听说你还在大学里兼职。

A:对,我在卡洛斯国王大学当老师,教教西班牙人中文。在国际关系专业里,中文是必修课,我在给他们上这门课。我还曾经给中国留学生开设了西班牙语强化班。我还和他们的人文学院关系比较密切,帮助学生和老师跟中国建立交流项目。

汉办法兰克福书展展台广告片

Q:你自己觉得在西班牙这个华人圈里,你是什么样的地位?或者你希望自己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A:我在领事馆工作的头两年就是负责领侨业务的,跟各方面的侨团接触比较多。后来我自己出来后,和整个中国的侨民界接触的并不是那么多。之前的侨团是区域性、地区性的侨民组织,最近,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有个“中国会”的机构,面向的是在西班牙工作的中国白领,我当时被发起者召来做中国会的顾问。对于那些老牌的历史悠久的侨团,也会跟他们有些交道。在有些场合,给他们义务提供翻译服务,尤其是涉及到西班牙政府会定期组织一些针对各国侨民的法律普及班或者宣讲班这些,我也会给这些侨民做翻译工作。

Q:在你接触到的国内来的访问团中,能感受到中国政府、企业的哪些变化?

A: 政府企业来的人总体趋势是向好的。从表象上看,十年前这些人和西方接轨的程度还是有些差距,但这些年突飞猛进,各方面都有改善。从内在感觉看,十多年前政府官员似乎对经济、钱、个人利益方面相对淡一些,之后的几年他们对这方面观念较深,但是现在感觉又有好转的趋势。企业家这块,早些年来,都还是有一定程度仰视的态度,都还是觉得自己有一些自卑,这些年,中国快速发展,各方面做的越来越好,企业家自信心在逐步增强,到现在,不光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甚至出现俯视态度,自我感觉相当好。总的来说,这些都是中国的发展所造成的。

而我也同样受益于中国的发展,西班牙经济危机以来,非常重视和中国的合作,吸引中国投资,这些也给我创造了很多业务机会。同时,祖国强大,自己的腰杆也会硬一些。

Q:你现在拿的是中国护照?有没有想过入籍西班牙?

A:我和太太都不会入籍西班牙,现在我们是永久居民的身份。我们还是想保留中国国籍,尽管旅行办签证麻烦一些。孩子可以等她长大后再选择国籍。这些年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唯一就是父母还在国内不能近身照顾。父母现在也理解我们在做的事情了。孩子的中文教育,有时也会担心,主要是想让她能够掌握中文这门母语。




三明治最新电子书

中国三明治一代的年轻父母可谓第一代的“知识型父母”群体。中国三明治电子书第二期《如何饲养小怪物》现已在亚马逊、多看、拇指阅读等多平台上线。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三明治线下空间故事公园在上海五原路开放,提供工位、活动场地、茶座,回复故事公园 查看如何预约参观及使用。

回复预约 立即在线填写预约拜访表!


合作推广请联系webmaster@china30s.com

-----------------------------------------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关文章:


| 周思凌 | 杨国春| 把文翰 | Belinda | 藤井树 | 周思凌 | 杨伊宁 | 吴丹扬 | 面包旅行 | 班夫中国 | 内心的革命 | 幸福书单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