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文字的世界下沉,我们需要更多的外部视角 | 海外中国人写作者招募

李梓新 三明治 2020-02-11


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

近 20 年经验传媒人


前几天,和同事开会,我沉重地告诉他们,三明治在2019年亏了数十万,大家都没有年终奖了。

 

这也是三明治成立近九年来(包括我全职投入的近六年来),第一次亏损。

 

可以说,之前我基本不用对三明治除了精力之外有额外的金钱投入。而这次,我差不多亏了一个咖啡馆,在一年的时间里,金钱如咖啡一点点滴出去,我后知后觉。对于大公司或者拿了风投的创业公司来说,这笔钱不值一提,而对于个人来说,却不然。

 

其实三明治已经几乎是一个奇迹,一个帮助成年人写作的内容机构,近十个员工,2019年还做起了不赚钱的文创,要能收支平衡都很不容易。我为我们之前的成绩而自豪。

 

整个大气候都不利于内容机构的生产,我在朋友圈看到魏武挥老师一句话,深以为然。他说市场可以下沉,渠道可以下沉,但内容下沉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然而,整个内容形式就是无下限地下沉了,人们喜欢看抖音,喜欢看卖货,不喜欢看稍微长一点的文字,在传统媒体崩溃之后,那依靠工业化生产勉强撑住的基础内容便难以为继,顺理成章地被消费和娱乐的鼓励式需求带坏了。人们依旧关注头部明星和流量,底层和平凡依旧乏人问津。

 

今天一个想做内容生产的年轻人是容易迷茫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可写内容越来越少。而整个行业的前景和待遇都很暗淡。他们更容易传染上这个时代年轻人本就易有的自我怀疑和丧。

 

出路在哪里?如果我们能跳开中国整个的传播氛围,多一点外部视角,多一点不迎合国内目前的内容取向,是不是能做出更好的独立内容?

 

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我住在北伦敦的一个破旧民宿里。女主人Fiona,据说以前也是一个商业记者,迫切地想和我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距离我以前在伦敦留学十年过去,英国的媒体舆论在近年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增多。尽管Fiona说她曾在亚洲多次游历,也曾到过中国香港,但她对中国大陆的民众生活依然一无所知。她问话的口气里,仿佛我们就生活在朝鲜。

 

中国的国际声望受损之时,正是我们做真正的中国人故事的时机。中国人也有敏感、细腻、充满矛盾而难以言明的日常,就如最新在院线上映的,美国华裔导演Lulu Wang拍的电影《别告诉她》(The Farewell) 一样,我们需要更多的用国际视角表达的storytelling,不偏不倚。

 

三明治这些年所坚持做的”每日书““短故事”产品,正是持续性的中国日常生活史的记录。从2016年开始,几乎每一天都能至少找到三明治写作者在那一天的即时记录。如果后人来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历史,他们会发现,除了制造网红,热捧抖音之外,当时的中国人还有这样细致的生活,他们会在每天通勤的地铁里胡思乱想,四处观察,也会为自己与众不同的细微特征而默默争取一个位置。

 

而即使身处海外的中国人,也同样处在中国和世界的震荡交错之中。他们在异国周遭的生活细节,有时让我们不免想起故土,中国和世界的大多数地方是如此的不同,她狂飙突进,充满机会却也问题不少,”三明治“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中国人。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着,中国的世界里,与世界中的中国,哪一个位置最适合自己。

 

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来自中国同胞的外部视角,来冲刷目前中文世界里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浅薄浮夸。我们不能让中文内容继续这么堕落下去。

 

所以,尽管我们预算有限,我仍然不希望让文字的世界继续下沉,三明治还是想做有质量而独特的内容。


为此,在2020年,我想组织一个100人左右的三明治海外中国人写作者的群组。无论你身处哪片国土,只要你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对身边的生活有细致观察,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持续思考,就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群组。


你可以写下你个人的或者你身边社会的故事,我们也可能采访你。 

   

100名入选者将免费获得两期三明治短故事工作坊资格,将由我和三明治编辑部直接提供写作指导,需在六个月内使用完。完成两期作业并获得三明治头条发表者,将成为三明治签约作者,可获稿费,文章同时将在各门户网站平台获得转载。

 

欢迎你扫码填写报名表格

申请加入“三明治海外中国人写作者”集体


本计划滚动录取,先到先得。


 扫码报名👇


而对中国本土故事的记录和讲述,我们也将通过三明治”每日书“、”短故事“产品继续进行。

 

 

三明治创始人 李梓新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倾听你的一切 | 三明治
作为树洞我们是认真的
扫码即可进入⬆️

👇戳此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