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选择「婚内单身」时,没有通知任何人 |三明治

硬糖 三明治 2023-08-21




大概在两年前,爸爸开始践行一种「婚内单身」的生活方式。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他并没有通知任何人,其实也不需要,因为他的主要行动会扫射到的人,大概只有妈妈。


这样奇怪的相处模式里,他们是夫妻,依然相互照顾起居,但不再交流。妈妈就这样被冷暴力了大半年后,终于支撑不住,给我发了一条讯息,然后在电话里边哭边讲了3个多小时。这件事成为一个契机,让我和妈妈开始一同重新审视她的婚姻和家庭,审视父亲一手策划的「婚内单身」。




一旦尝试给「单身」定义,总不可避免地动用起我的学术神经,搜索对立面来反向明确「单身」的含义,比如「恋爱中」「在关系中」「已婚」之类。想来这也是「每日书单身Pro」出现的契机,打破它!单身是一种状态,是无论婚否,有无伴侣,都可以向往或者拥有的状态,正如群里大家说起的「生物和物理」之分。


不过转头一想,真的是这样吗?当处于「in relationship」或者「已婚」中的人,真的还能拥有单身的状态吗?


这么问也许太刻薄、太绝对。生活是柴米油盐的琐碎,而「已婚/in relationship」不仅是搭伙过日子,也是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更能抵御社会风险的最优解,是共创后的1+1>2,自然也是进入稳定关系后想要打破时的种种牵绊、困惑、拖延和恐惧。


而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关系中的单身」指的是什么呢?是精神上不再与另一半相通吗?是两个人在现实蹂躏下,终不得已而放弃的那些形而上的共同追求吗?太疲惫了,要解决一日三餐(总不能天天吃外卖吧)、要在各种节日里记得关照家人朋友和上司、要在钉钉上完成老师给家长留下的任务(被迫内卷)、要赶着上班打卡、要加班、要平衡工作中的自我价值与令人厌烦的重复劳动、要应酬关系发展人脉、要做家务同时给伴侣安排具体的任务、要记住衣服药品放在哪里以便及时告知伴侣和小孩、还要在规定时间里给小孩准时测核酸避免过期无法入园……所以,曾经那些有点过于美好的追求,就,还是算了吧。


那么之后呢?


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来早已和另一半走散。依然睡在身旁、依然关心彼此衣食冷暖、体贴周全,在外人眼中履行一切夫妻/伴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包括定期做爱(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变动,这样的欲望在各种层面上日渐衰落)。可是,在一些本该相遇的空间里,似乎不太能像过去那样「看到」彼此了。


可是关系已经建立,单单因此而选择分开真的有必要吗?这样的质疑大概会长期持续徘徊在脑海里,直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彻底麻木,这不就是人生吗?大家都是这样啊!


嗯,以上都是我胡诌的。因此让我从上面的假设里跳出来简直易如反掌,并且我认为,至少以上形容里的关系已经变质,无论以如何借口(诸如亲情)搪塞,至少它不再是我对「亲密关系」的心中所向。


可是现实似乎更复杂,也更幽深。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提出质疑:你其实并不处于「单身」,你只是在另一半身上放弃了对「某些关系和感觉」的维系。这让人感到轻松,而轻松正是步入关系多年的人最能从当年的「单身记忆」里搜刮出来的感觉,那种业已消失后的才倍感珍贵的感觉。




如今回想,爸爸决定「单身」那年刚好是他正式退休的时间,或许在他心里早已计划好了这些吧。


他首先从财务出手,和妈妈分账。当年结婚时因为奶奶的特立独行,并没有在结婚这件事上提供多少帮助。因此他们的婚礼办得极其精巧,几乎没有任何仪式,也没太有聘礼嫁妆之类的婚俗,两个人拿着不多的现金坐火车把中国沿海的几座城市玩了一遍,就算是礼成。不过爸爸多少心中有愧,觉着「家徒四壁」的状态还是不太对得起老婆,所以主动上缴了自己的工资条。


从那之后,我妈一直管账至今。所以当爸爸在退休时正式提出想自己来管理退休金和自己的存款时,我妈嘴上表示「应该的」,但她心里很不自在。她感受到一种权利被剥夺的疼痛,同时又觉着自己似乎在夫妻关系里不再受到对方重视。只是,她什么都没说。她爽快地同意,然后开始不断在心里复盘父亲提出这一要求背后的原因,这就是母亲开始受到伤害的第一阶段。「分账」被她理解为一种「关系变质」的表现形式,而她把这样的变化归结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开始不断复盘过去发生的事,使用「从自身纠错」得方法来挖掘背后的原因。后来我问过她,你当时就从没想过有可能是爸爸做错了吗,她说没有,完全没这样想过。


与此同时,爸爸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提出了要求,但没有解释,也拒绝沟通。嗯,拒绝沟通大概是他的第二步计划。


爸爸和妈妈的对话频率直线下降,但他依然在生活上部分履行作为伴侣应尽的责任,比如他收拾家,做晚饭前还会询问妈妈要不要蹭他一口,这样他就多准备些食材(我家常常因为口味不同,各自做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他不再与妈妈聊天,不再有任何话茬儿开启交流,就是那种你一言我一语的、没什么头绪可能也没什么深度的聊天,但却是能让人放松的、属于夫妻之间的日常对话。也不会在一方出门或者回家时,主动问一句「回来了」或者「去哪儿呀」。没有,完全没有。





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真相后,我想尝试帮助她夺回失去已久的主体性。老实说,这非常艰难。


前两天和妈妈通话,聊起爷爷因为刚出院需要照顾,爸爸主动表示每周要在爷爷家住四天时,妈妈能勇敢地表达自己不想住的心情,但她也绝对不敢直率地讲出来。她使用各种借口来搪塞,用时间作催化剂,被搪塞了很多次后的爷爷奶奶,多少开始明白她「不想住」本意,尽管他们肯定不会知道原因。


如今妈妈已经能很自如地想我表达这种不愿意,也能坦诚地说出背后的理由。


“很简单,你爸现在这么对我,而且只要他一回爷爷奶奶家,立马又变回了之前热络的状态。还喊我一起去买菜测核酸。”

“嗯,虚伪的男人。”我补充道。

“怎么能这么说你爸?”

“我说的是事实嘛!”


她沉默。的确,我说得就是事实。爸爸在选择「婚内单身」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妈妈的感受,其实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无数次了。在他们三十几年的婚姻里,妈妈一直都在被动适应变化中的爸爸,以此来维系这段关系。


最早的最早,应该就是从「管账」开始吧。其实这种把权利交给一方的选择在上一辈夫妻里大概非常普遍。那时候家里不富裕,买什么都得精打细算,算账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是「主内」的妻子应尽之事,妻子获得权利的同时还会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觉着这是彼此信任表达,同时还能体现自己善于操持家务的能力。


可如今看来,这实在太鸡贼了。爸爸主动选择放弃权利的同时,妈妈看似获得了「管账权」,但这难道不意味着更多的家务劳动吗?意味着她需要仔细盘算每一分收入尽力把它们都花在刀刃儿上吗?与此同时,我家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妈妈的收入一直超过爸爸,最盛时能达到他的几倍之多。之后自然会触动老套的「巨婴式体谅」机关,管账的妈妈为了照顾爸爸的面子,主动隐瞒了这些所谓的「细枝末节」。


“我担心你爸面子上过不去,毕竟差了很多。”后来复盘时妈妈这么和我说。


但如今看来,我爸显然没能理解他老婆的良苦用心。在他六十岁退休之际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分账要求,背后一定暗藏其他未能当面讲明的理由。而我也可以毫不客气地揣测为:失去对老婆管账的信任。


当我爸意识到这些时,他的行动可谓十分迅捷。从「分账」开始,爸爸在宣誓「主体性」上毫不含糊,他开始主动承担更多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给家里置办各种生活物品,还向妈妈要走了「洗衣权」,清洗自己的衣服袜子和床单被罩。嗯是的,他只清洗自己的。(我家多年都是分房睡)


可是他唯独不会触碰的,就是和妈妈分享这些行动背后的动机,在心理层面上,他彻底关闭了自己。




其实最初的我非常气愤,简直怒发冲冠。我就这样抱着坚定决绝、充满斗志的女性主义心态牵着妈妈的手重新走入她的婚姻。最开始我需要不断反复向妈妈表达,所有这些都不是她的错。不要再自责了,不要再事无巨细地从每一件小事里寻找自己错在哪里,不要再试图理解爸爸的动机。不要再唉声叹气惋惜过去你们如何恩爱的时光,然后几乎无可避免地原地兜圈,最终回到那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原来我们这么好,你爸爸究竟为什么变了呢?”她背后的意思其实是,你爸还能再变回去吗?


如今两年多过去,理智上妈妈基本能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但她依然会在情绪低迷时不可自控地再次回到原点,虽然停留的时间正逐渐变短。


在他们还是所谓「正常夫妻」时,妈妈曾就「原生家庭」的问题向我抱怨过——为什么你从不热衷于找个对象,为什么你从不把婚姻作为你人生的一种选项。在那时的她看来,自己拥有还算美满幸福的家庭,所以按理说她并没有对我施加过什么消极影响。


一向喜欢委婉讲话的妈妈,她想表达的其实是,我的婚姻应该没有对你造成什么消极影响吧,我大概没有做错什么影响到你吧。就像面对爸爸的变化一样,我妈的第一反应依然是「从自身找毛病」。我记得自己当时的回应是,在你们的婚姻里,我觉得我看不到「你自己」。


在我的印象里,妈妈一直是那个适应大家的人,当我和爸爸有明确的需求时,她从来都是那个满足我们的人。而涉及「选择」,背后往往会牵扯出和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相关更加复杂的话题。总之为了平衡以上所有矛盾,为了让我们的家能够正常运转下去,妈妈一定是那个最先做出牺牲的人。从牺牲使用电视机的权利开始(爸爸在家时,我家的电视机使用权一定只能属于他),出门应酬不可以浓妆艳抹,到爸爸一句「不想出门」,妈妈就只能选择独自一人带我去玩耍等等。


长年累月中,她失去了伸张权利的能力,甚至不再觉着拥有这些权利是什么好事,就比如当获得「只洗自己衣服」的家务部分解放自由后,她反而会感到空落落的,觉着这个家似乎不再需要她了。可以说,她在这段关系里看似曾拥有裁定权,也拥有很多不错的条件,比如她依然被爸爸照顾饮食,她使用主卧,拥有全家最大的房间和自己的卫生间,知晓家里大大小小物品的存放位置,也基本能给自己安排几万块的娱乐费(旅游、买衣服等)。但其实她不太有主体性,真正能影响全家人生活方向的人,似乎始终都是我的父亲。 



来自每日书作者的回应


Sophie

我妈妈也是,即使她的工作能力早就得到证明,她也依然认为一个家就该男人主事,自己只是一个妇道人家。


硬糖

对啊,我妈之前也是。但她现在正在改变,现在她会感叹当年办房产证时,为什么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哈哈!





大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中正在经历的事,让我对「婚内单身」本能保持怀疑的态度。如果决定进入关系的两个人在最初就商议好,「走进婚姻」只是他们用来抵御社会经济冲击的一种操作模式,精神上的彼此支撑不是重点,这样似乎还说得过去。可是我又极度质疑这种假设的合理性,怎么会有愿意进入婚姻而不重视精神支撑的亲密关系呢?


或许更普遍的一种可能是,两个人在进入关系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再能够有效沟通而形成的某种「悬置状态」。观察我的父母时能明显发现,正是由于缺乏沟通,他们连「婚内单身」这件事本身,都无法做到基本的公平。妈妈一直被牵着鼻子走,一直被迫做出改变,尽管有时候这种改变对她来说未必是坏事,但她始终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


而与此同时,在我为妈妈被如此对待感到不忿时,我也非常渴望了解爸爸的心境。可是,他对所有人关闭了自己。所以我只能依靠猜测来完成一些粗浅的分析。


在我看来,爸爸主动放弃交流的背后,应该也有他的苦衷。尽管作为父权社会里的既得利益者,他已经拥有了太多权利,更重要的是他被赋予了自信行使这些权利的正义感,他的逻辑链里似乎没有「如果我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到对方」。我把它形容为一种「天将降大任的理直气壮」。但好像也不全于此,我的爸爸从来不是一个normal爸爸,他的性格非常特殊(or weird anyway),他的敏感细腻,神经质和执拗(另一种说法是有艺术气质),和近几年被CCTV感化后几乎要满溢出的民族主义膨胀情绪,都在影响他对自己和家庭做出的选择、奉献、牺牲以及伤害。


不管怎样,他们的「婚内单身」进行得磕磕绊绊,并且在我看来,这样的成果其实是对「已婚」的诋毁,它部分消解了婚姻里最珍贵的「彼此欣赏、依赖与扶持」,而更像是一种有点无力的自我辩解。他们在婚姻里尝试为自己寻找主体性时似乎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但又不想因此失去「法律婚姻」承诺的社会保障,也放不下残留于那个年代的「离婚羞耻」。毕竟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人生还有几个三十年呢,差不多就这样吧。



来自每日书作者的回应


安蓝

看了这么多天对父母生活现状的描述和思考,有一点自己对这类情况的观察经验想在这里大概表达一下。第一呢,其实这样的夫妻关系在五六十年年代生的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绝不仅只有这对父母是这样。有很多对夫妻的婚姻关系多年来都是不好的,但在以前那个年代,离婚是一件社会压力非常大的事,并且因为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是一定会搞到人尽皆知,成为别人嘴里的谈资。


再说到结婚的动机,经历过70年代的人都知道,感情真的不重要,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东西都是比感情重要得多的决定结婚的因素,比如户口,很多农村户口的男性希望跟城镇户口的女性结婚,因为孩子的户口随女方,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城镇户口,意味着会有商品粮。比如家庭成分,那时候很多被贴上「地富反坏右」标签的家庭,会希望和工人、军人等身份的人结婚,寻求政治上的庇佑。再就是体制内的工作了,那个年代,有稳定的收入可太重要了。


因此,很多对夫妻在结合的最初都是有着非常现实的诉求的,即便两个人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出于社会压力以及经济压力选择隐忍。然而社会环境在发生改变,并且年纪大了之后,人愈接近死亡,心里恐怕多少会生出不忿,「活不了多少年了,为什么我还要忍呢?」再加上退休了,社会身份从身上被剥离,少了顾虑,很多家庭在这个时候离婚。当然也有很多会维持个婚姻的壳儿但事实上分居了的。房子有多的,多半不住在一套房里了,房子只有一套的,就在套内分房间、分经济、分开吃饭、洗衣。


维持个壳儿的原因也比较多样:有些是因为经济,有像前面说的,没有多余房产分开住的;也有因为资产太多,离婚财产切割损失不起。有些是因为孩子还未婚,担心孩子如果有一对离异的父母,在相亲市场上会受鄙视;有些是因为觉得离婚太麻烦,就算离了也找不到什么好对象,只要两个人互相不干扰,谁也不欠谁,就当搭伙过日子,真正临到老身边还能有个了解的人在生活上照顾自己。


综上所述,就能揣测出这个父亲的思路:不想交流,并且现在也有条件不交流,于是这么做了。至于不跟女儿交流……也许是因为女儿跟母亲更亲,一定站在母亲那边;也许只是不想在这件事上把孩子扯进来。



欢喜

我看到的是,不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这都是非常自私的行为。年轻的时候用交出财政权换取心安理得推托家庭责任,且生活上被妥帖照顾;退休后用收回财权为借口,以拒绝沟通为方式对配偶冷暴力的同时,依旧绑架对方,要求对方履行配偶义务(去自己父母家居住陪伴)。对于父亲一方而言,只有好处没有代价;对于母亲一方而言,只有剥削,没有补偿。企业裁员还有n+赔付,怎么因为有婚姻关系,剥削就这么理直气壮呢?



硬糖

是的,上一代人对「婚姻」的认知和我们的理解真是天差地别,即使先放下「男尊女卑」不提,婚姻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复杂且现实的,看到安蓝的文字,我更加确定他们是把婚姻当成一种「solution」去面对,而绝不仅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


欢喜提到的剥削和冷暴力,这两个词是自从妈妈向我坦白后我们的对话里经常出现的词。感觉把这些「有点冷酷的旁观视角」讲给妈妈听的过程里,她也在一点点寻找自己,与其说是对剥削和冷暴力的反抗,我更加感到的是她对自己的观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她终于开始把自己从「家庭」剥离出来,尝试着完整、真诚和坦诚地面对自己。我能感受到她的恐惧、痛苦和犹疑,也能看到她变得更洒脱、自信和快乐。


对她来说,离婚就像是革命一样,太激进了,况且他们三十多年的婚姻里并不完全是我在这里描述的状态,至少在她看来是这样的。他们有过相互扶持、彼此依靠和共同成长,即使在今天,爸爸还是会照顾妈妈。比如最近她被诊断出糖尿病,爸爸会主动改善食谱,加入更多粗粮和对糖尿病友好的食材。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照护风险的提前规避,但我多少还是能感受他们之间的感情。


虽然我已经把「支持她离婚/出来自己生活/来和我一起生活」等各种方案提供给她,但我能明确地感受到,她并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就像我在下面一天的每日书里提到的,他们三十几年的婚姻关系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面向,况且还有很多连我都不知道的事。包括爸爸在内,当我在尝试描述他时,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缺席了他最近很多年的生活,我并不了解他。在我遇到人生坎坷拒绝沟通的时候,他是那个拉着妈妈坐火车来到我居住城市,强行敲开门拉着我聊天的人,他也曾经明确地说出过「我们一家人,就是要随时沟通才能让这个家维系下去。」类似的话。所以他究竟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我其实也充满好奇。


所以与其说我不会像妈妈那样,对「让爸爸回到之前的样子」充满期待并为之努力(如今妈妈也正在接受这样的努力毫无价值和意义哈哈),不如说我更好奇他发生这样改变的原因,我想了解他,也想再次走近他。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妈妈能重新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节奏,不要再被爸爸牵着鼻子走,获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安蓝

我特别赞同欢喜说的这是「自私」以及对女性的剥削这点,在我的价值观里也是如此。不过之前我分析原因只是想把事实摊开来说,但这不涉及到任何道德层面的评判,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差异太大了,这对父母之间的关系评价以及后期如何做决定,其实只和这个母亲相关。除非她自己想通了,并做了选择——无论是分开还是就这样继续,我们再怎么生气,也改变不了他们之间的任何事。因为婚姻外的其他人,都是外人。


欢喜

可是,往往正是对“别人会怎么看”的畏惧,把妈妈这一代的女性强留在不合适的婚姻中,如果已经有很多阻碍的声音,我们也要大声告诉妈妈,您就是被剥削了,您所有不舒服的感受都是正当的,不是因为您不够大度宽容。当然,明白一切以后,决定权仍然在妈妈手里,但那已经是一个自主的选择了。



安蓝

你说得对,告诉是要告诉的,决定权是归到母亲自己手上的。只不过,如果女儿在说的过程中反被母亲否定和伤害,也不要太在意。毕竟每个人最终都只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母亲负责不了女儿的,女儿也负责不了母亲的。在对生活不满意的时候,会选择持续抱怨而不去改变的,才是这世上大多数。



硬糖

受宠若惊地看到安蓝和欢喜这么长的回应,稍等我忙完再来认真回复。


不瞒你们说,我和妈妈的关系可以说非常坦诚,我们之间基本能做到无话不谈,曾经还被朋友打趣说,你妈妈活到六十岁才开始叛逆,有时候感觉你才更像是妈妈的角色哈哈哈!



安蓝

亲子关系也是需要缘分的。我回忆了一下自己过去几十年里一言难尽的母女关系,想,最终都是各人接受各人的缘分,深浅不论。




我是第一次用文字来记录父母的关系,回头看时感到在很多细节和用词上,都不够精准,同时也发现了更多需要再深挖的部分。我的父母绝对承袭了那一代人的很多共同价值观,比如对「离婚」的本能恐惧和羞耻感,或者性别认知中的传统刻板印象。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关系又是与众不同的。直到初中我才从同学口中得知,「父亲」一词在他们的印象里是「不善言辞、刻板和严肃」的代称,但这些描述放在我家全不适用。爸爸曾经是那个带着我成长的、活泼细致又好玩的人。他是在我下学后塞给我耳机,告诉我谁是周杰伦、SHE和孙燕姿的人,也是热衷于教我画画、做手工、滑冰和陪我一起学习各种技能的人。


我父母的婚姻是自由恋爱,他们克服了彼此长辈最初的不认可,独立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同属于厂矿职工的他们,双方家庭地位也没有明显的差异。爸爸手巧细致,当年在那个仅40多平的小家里,家具地板都出自他手。从我记事开始,讲故事、做手工、剪指甲甚至生病时打点滴时照看我的,都是爸爸。直到我上初中时,他依然坚持接送我上学,我拒绝,他就远远地蹬车跟在我后面,护送我和同行的伙伴一起回家。嗯,总之我想说的是,爸爸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人,从我念大学离开家后,我们一家的关系从曾经的亲密无间到如今逐渐冷淡(爸爸与我和妈妈的冷淡),以及父母关系如何恶化到今天的样子,我想这绝不仅仅是父亲的问题。


我认同安蓝提到的两性关系中,拥有话语权的只有他们彼此。但如果放之于我的家庭这样的具体语境里,坦诚地告诉他们这个结论似乎过于冷酷了(虽然我一直是这么和我妈讲的,但她显然还无法完全接受)。这就像是那一代人对家庭的理解中,默认「情感连接不一定是重要组成」一样,他们关于「家庭」甚至「两性关系」的理解中,子女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化学方程式里的催化剂,无论催化出爆炸还彻底冻住,总归有点我的「功劳」。


但不管怎样,他们如今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如今我依然保持单身,并且没有很主动去改变这一状态。


我不会抱怨他们的选择,当然我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个权利。况且他们的每一次选择背后,多少都有我的参与,无论是否我主动。但老实说,我绝不期待或者羡慕他们的关系,甚至曾因此多少对「进入关系」失去了动力和兴趣,他们让我明白关系的维系需要持久经营、需要不断沟通表明心意、需要在面对争执时拥有共同解决的勇气。但独自一人生活久了,就会产生惰性,我用三十多年无比适应了与自己相处这件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厌弃这种状态。 


如今观察父母的关系进展已经成为我生活里一项重要的课题。我也逐渐发现,当我了解的越多、当关于他们婚姻生活的细节被不断填充进来,使叙事不断完整时,我正在看到作为个体的父母各自最真实的处境,开始理解他们的选择,以及背后的矛盾。他们当年那些曾让我充满困惑的相处方式,如今看来似乎也可以获得更恰当的解释。


于是,我逐渐不再把自己选择单身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所谓的「原生家庭」。如今,我正在尝试走近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自己正在与他们完成一种更为彻底的分离。



来自每日书作者的回应


坤依

好喜欢你最后一句话。因为我现在也处在这个阶段。现实上更加亲密了,但心理上正在完成分离。也许正是因为心理上分离了,才会在现实上亲密吧。找到【我】,才能拥有更好的关系。


好喜欢你的文字,能清晰地表述出在我看来很难表述的思考路径。很受启发。



硬糖

嗯,同意。因为真正分离了,完成了俄狄浦斯式的分离,才能回到一种更坦荡和真诚的亲密。谢谢你的喜欢!




*以上内容节选自三明治每日书“单身Pro主题班”写作


每日书首次开设单身Pro主题班。无论你是否单身,都可以来每日书里分享记录,相信30天的书写会让你发掘单身生活的更多可能,认识有趣的伙伴,从写作同伴的内容里收获各种各样的生活智慧。


阅读更多“单身Pro班”作品

我的单身状态,享受孤独也享受生活




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和情绪12月每日书明天开写!报名倒计时最后一天
早睡早起班
涂鸦班
常规班
共写班
你PICK哪一班?

点击了解往期每日书介绍
点击小程序报名





·    ·    ·    ·    ·




2022年的尾声,我们想重启三号邮筒,欢迎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给三明治编辑部写信,告诉我们过去一年中你有过的「决定」。不论你已拥抱新变化,还是仍在不同选项间徘徊,我们都等待你用来信分享你的故事。
寄信地址:tellus@china30s.com来信请注明#给三明治的信#(也可以指定给三明治的某一位伙伴或作者)
*来信默认同意在三明治刊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