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力满满!交大科技力!





校地企一体联动

产学研深度融合

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能源转换、2英寸单晶金刚石电子器件量产、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调试并网一次成功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跟着交小童快来了解交大人的最新科研成果吧!




西安交通大学邱爱慈院士团队

助力陕西省“煤田”变“油田”


在石油化工领域,把煤变成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把埋藏在地下还未开采出来的煤炭资源,原地变成油,这项技术可就非比寻常了。

2020年4月,我省煤田地质集团开始对富油煤原位热解采油进行立项,一批科技工作者以自己的所学、所能将目光投向了富油煤高效开发利用的攻关上,目的就是要在不开矿挖煤的前提下,实现在地下一百多米的埋深处,对煤层进行热解采油,而此前这一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一条成功的经验供他们借鉴。

在经过3个多月的勘查对比后,项目组最终将先导性试验的地址,选定在榆神矿区井田范围内。随后项目组与西安交通大学邱爱慈院士团队,在秦创原联合成立了富油煤原位采油研究院,并联合交大电气学院、化工学院、能动学院、管理学院及西安科技大学,共同组建起了一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项目团队经过三年多的联合攻关,从理论研发,到实验室的模拟推演,再到真实场景的先导试验,一项项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最终,实施钻井7口,钻探总进尺1204.43米,放置温度传感器18根,采取各类岩煤样34组366样次。截至目前已提取煤焦油800升,热解气10000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西安交通大学王宏兴教授团队

实现2英寸单晶金刚石电子器件量产


全世界金刚石电子器件的发展都受限于大尺寸、高质量的单晶衬底的难题限制。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王宏兴教授团队采用自主研发技术,成功实现2英寸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自支撑衬底的量产

王宏兴团队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技术,成功实现2英寸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自支撑衬底的批量化,并通过对成膜均匀性、温场及流场的有效调控,进而提高了异质外延单晶金刚石成品率。其衬底表面具有台阶流(step-flow)生长模式,可降低衬底的缺陷密度,提高晶体质量。XRD(004)、(311)摇摆曲线半峰宽分别小于91arcsec和111arcsec,各项指标已经优于国外最好的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王宏兴团队生产的单晶金刚石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5G通讯、高频大功率探测装置产品中。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   王宏兴



“金刚石半导体具有超宽禁带(5.45eV),高击穿场强(10MV/cm)、高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高热导率(22 W/cmK)等材料特性,以及优异的器件品质因子。为此,采用金刚石衬底可研制高温、高频、大功率、抗辐照电子器件,克服器件的‘自热效应’和‘雪崩击穿’等技术瓶颈,在5G/6G通信,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探测与传感等领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调试并网一次成功


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在安徽芜湖调试并网一次成功。这项气液互转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由西安交大谢永慧教授团队提出,依托西安交大—百穰新能源科技先进储能动力设备研究中心顺利完成了工程转化。该技术具有全地域、高效率、大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的优势,最大储能容量可达1000MWh,寿命可达30年以上。该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教授   谢永慧



“这套储能系统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动力装备实现了全国产化。”谢永慧说,该项目并网发电证明了气液互转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极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标志着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顺利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为达成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近期热文速递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陕西日报 陕西电视台 中国科学报

文字作者 / 新闻中心

版尾设计 / X工作室  方柯淳

责任编辑 /闫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