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亚洲经济韧性强动力足

2018-04-14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全球经济发展重心东移,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率先实现稳定复苏态势

 不少学者认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相互依存的“发展韧性”,从中长期看能够抵御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增长不确定性,亚洲各国的“内生市场”逐渐形成,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消费市场”逐渐启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何丰伦 陈碧琪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期间发布的《亚洲竞争力年度报告》《亚洲经济一体化年度报告》和《新兴经济体发展年度报告》三份报告显示: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背景之下,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亚洲经济整体竞争力有所增强


  《亚洲竞争力2018年度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亚洲经济有四大亮点:

  • 一是随着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亚洲各经济体开始初步享受到巨大的一体化红利

  • 二是亚洲整体竞争力增强,且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趋稳向好、稳中有升

  • 三是亚洲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增强

  • 四是各经济体竞争力强弱有固化倾向,但综合得分之间的差距在缩窄


  该报告对37个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从经济增长潜力及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看,中国的整体经济活力竞争力位列首位。中国综合得分受经济增速放缓有所下降,但近7%的增速仍带来可观的增量,对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十分重要。


  同时,亚洲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需应对一系列挑战,各经济体需通过积极对话和沟通,共同寻找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会专家学者预测,亚洲经济体总体上能保持稳定可期的增长动力,来自中美贸易摩擦的风险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亚洲经济“韧性”增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博鳌亚洲论坛与会各方对亚洲经济的发展潜力具有清晰的认识。


  央行前行长戴相龙对亚洲经济发展潜力非常乐观:过去20年亚洲经济年均增长6.8%,未来至少20年,甚至到本世纪中叶,亚洲还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在他看来,强劲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一带一路”倡议及其落实,会给亚洲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印度速度会更快,中、日、韩合作会加强,亚洲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对此表示认同,“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3国去年增长达到5.5%,比全球经济增长高2个百分点。”他认为,亚洲各个国家总体情况不错,亚洲经济将保持增长势头,继续引领世界。


  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印度也正在经历一系列改革。印度工商联合会秘书长桑贾亚·巴鲁表示,“印度正在推进巨大的结构性改革,这会让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和风险,但总体来说比较乐观。”


  针对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尽管给亚洲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会对亚洲经济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中美贸易摩擦会对亚洲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需防范风险。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前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逆全球化”的影响。


  2017年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去年10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共同签署了《关于实质性结束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谈判的联合声明》,这是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与亚洲涵盖空间范围最广的经济体欧亚经济联盟首次达成的重要制度性经贸安排,亚洲域内最大的两大经济板块加速一体化。


  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多边贸易和双边贸易谈判也在持续推进。2017年,亚洲域内围绕中国正在展开的双边贸易谈判就有7个。“一带一路”红利正成为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拉动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正在成为投资兴业和开展贸易的沃土。


  不少学者认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相互依存的“发展韧性”,从中长期看能够抵御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增长不确定性,亚洲各国的“内生市场”逐渐形成,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消费市场”逐渐启动。


  在戴相龙看来,中国市场“消费引领”的作用日益显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了。在亚洲“消费经济体”成长过程中,大量储蓄率仍然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来源。樊纲表示,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是3.143万亿美元,但储蓄率还有44%,这就是抵御金融风险的巨大底牌


【“中国贡献”成为亚洲“核心动力”】


  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2017年中国经济保持了6.9%的中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约1/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主动积极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向全世界加大开放,仍将是亚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亚洲经济体内部的发展层次不一,中国在亚洲经济格局中是一个主要引擎,同时也是一股稳定的力量。”与会嘉宾表示,一直倡导自由贸易,鼓励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中国,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开始,就一直承担着亚洲经济和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推动者的重任,对亚洲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周文重认为,亚洲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需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制定明确的政策以处理全球价值链的结构性变化,并找到创新性的增长方式;亚洲各经济体应共同努力,应对宏观经济和贸易方面的外部压力,扭转资本风险性外逃的趋势,抵制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的压力;各经济体应在协同合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深化金融改革,以激发本地区的增长潜力。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挑战,中国的“领头羊”效应明显。通过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为经济注入鲜活血脉


  与会嘉宾认为,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是经济衰退,而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年均增长9.5%,后10年增长7.9%,近5年增长6.9%。这并非经济周期的结果,而是中国主动自觉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今后10年中国经济有效的增长也有望保持在6%以上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落实,以及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新姿态,将为亚洲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桑贾亚·巴鲁表示,中国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到追求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变革,中国的转型对亚洲和世界都有好处,印度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更多市场化合作。


  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洲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需求量较大,但基建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往往令私人资本“望而却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除直接投资,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也在探索通过长期信用机构的方式提供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下一步中国可以在基础设施领域、城市住房领域、城市化领域建立相应的长期信用机构,从而有效回避产权保护不到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樊纲则认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风险承受力,为开放更多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外开放是中国自身的需要,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倡议能真正带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这样将来中国的市场也会更大。”


【亚洲债务问题可控可治理】


  博鳌亚洲论坛与会嘉宾认为,亚洲部分国家的债务问题成因复杂,原因之一是经济转轨升级,很多行业、企业、产品进入升级换代阶段,这与上世纪90年代的债务问题有很大不同,需要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解决,在转型过程中逐渐消化。


  具体到中国,戴相龙分析说,中国应改变依靠货币银行“独腿走路”的状况,壮大投资银行,多增加机构投资者,更好地完善股票市场,逐步提高资本经营水平,债务水平才能逐步下降。


  与会代表对此表示赞同,中国政府债务较低,非金融企业债占比较高,且对外负债率较低。这与日本情况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欠发达,因而中国包括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力度消化目前的高杠杆率。因为,企业债务问题不是单纯的金融债务,还涉及到企业效率和结构性改革。


  樊纲建议中国积极有序调整外汇储备,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落实,在推动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助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将“亚洲市场做大”。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6期

延伸阅读

☞ 新华社解读习近平在博鳌的演讲(附演讲全文)

☞ 金句来了!速览“习近平的博鳌时间”重要主旨演讲

☞ 瞭望|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博鳌智慧

☞ 瞭望丨博鳌共商全球化合作大计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