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川大学子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国赛 红色专项活动中斩获四项特等奖

青春川大 2022-10-07


5月14至17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线下终审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顺利举行。

四川大学参赛作品:《大厂记忆不老,三线精神永传:城市空间生产下的集体记忆传承研究——基于成都420厂的调研》《长征精神助力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以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为例》《融情忆史,寓教于剧——美育视角下革命先烈精神舞台化创作机制与传播效果的调研报告》《巴蜀青年播春风,川大学子薪火传——关于川大师生对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的调研报告》四支团队荣获全国特等奖,《买买提家的祖训——以边疆少数民族护边员传承“胡杨精神”的影像讲述中国红色故事》《红梅花开薪火传:革命青年红色精神在当代学生中传播效果的调研报告——以江姐为例》《在山的那边:支教扶贫扶智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调查研究》三支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


左右滑动展示更多



2021年,欣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引领青少年感受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组织开展了红色专项活动。本次红色专项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全国各高校参赛团队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真情实感,有学术性、有感染力的调研报告和短视频等实践成果。


团队风采展示


【特等奖项目】


巴蜀青年播春风,川大学子薪火传

——关于川大师生对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的调研报告

团队成员:

哲学系2019级本科生 叶子

哲学系2019级本科生 高源丰

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 刘慎言

艺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李宣萱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 曾理然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 吴周阳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 周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 张丹

实践团队以川大师生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做出的贡献这一角度展开调研,聚焦20世纪20年代,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展开的一系列革命事业,以王右木、吴玉章、袁诗荛、郭祝霖等校友为代表的先进人士,用积极行动促进了四川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成员来自哲学、历史、艺术、马理论等多个专业方向,具备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传播等不同方面的学术视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注重史实、史料的准确性,梳理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脉络,以具有感染力的视频手法呈现,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大厂记忆不老,三线精神永传:

城市空间生产下的集体记忆传承研究——基于成都420厂的调研

团队成员:

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高梓霏

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李子威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 车宇轩

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李君仪

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卢珧

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朱颖

实践团队以“三线精神”的传承为主题,以三线建设时期成都最大的军工企业——国营420厂作为调研对象。随着相关集体记忆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学生团队采用实地调研、口述史访谈等调研方法,将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遗留群体的集体记忆传承和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有机结合,从弥合不同群体、不同代际集体记忆的分离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碰撞的角度,探索路径,使其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和精神价值。




长征精神助力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以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为例

团队成员: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罗钰婷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元洁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生 姜力月

艺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 卢霞依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杨慧

电子信息学院2019级本科生 刘忠诚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高杰

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李瑞鸿

华西口腔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杨玥

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任佳鸣

实践团队致力于深入挖掘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表达,探索长征精神与脱贫攻坚之间的联系。通过文献研读、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实践团队在调研中体会长征精神的伟力。团队去往国家级贫困县——见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全过程唯一县的古蔺县,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总结长征精神引领和指导古蔺县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通过回顾革命年代的“万里长征”,让参与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情感认同,坚定走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长征路”!




融情忆史,寓教于剧

——美育视角下革命先烈精神舞台化创作机制与传播效果的调研报告

团队成员:

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生 彭韦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李焱

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 张慧敏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研究生 袁昕雨

商学院2018级本科生 张珮青

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 周鑫健

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 杨先金

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唐英祺

艺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 向根玉

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张文远

团队致力于通过《待放》等四川大学江姐主题舞台作品探寻革命先烈精神舞台化创作机制和传播效果,探索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弘扬和传播。基于舞台剧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团队总结出革命先烈精神舞台化的八大传播效果和六大育人价值,提炼出“寓教于剧”的创作机制,并提出“红色idol”概念,通过思想引领、宣教结合、情景体验、沉浸实践等各项实践活动,让校园红色idol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窗口”。



【一等奖项目】


买买提家的祖训

——以边疆少数民族护边员传承“胡杨精神”的影像讲述中国红色故事

团队成员:

艺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 王沛茹

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生 迟顺功

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生 任婧婷

艺术学院2019级硕士生 梁海育

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生 雷嘉雯

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贾茹

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申奇

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邓其远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唐澜溪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闫晓峰

调研团队致力于挖掘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上孕育的胡杨精神,探索通过影像记录手法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红色精神的路径。在艰苦、真实的边疆环境中,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文献分析等调研方法,深入了解边疆护边员的真实生活。基于调研结果,团队结合专业优势,从“优化影像制作”与“多元传播形态”两个维度,探讨了推动“胡杨精神”价值内核和精神传承的影像创作模式。团队通过挖掘新疆维吾尔族护边员买买提一家老中心三代人坚守护边岗位68年的典型人物故事,以小见大彰显了“小家”和“大国”的承继关系,让移动的边境线牢牢地树在人们心中,让红色精神成为“家风”代代传承;同时,护边员的忠诚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国家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也将激励全国各族青年才干积极投身边疆、建设边疆。




红梅花开薪火传:

革命青年红色精神在当代学生中传播效果的调研报告——以江姐为例

团队成员: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吴起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赵晓岚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石秦一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刘小炼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王敏行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卢旸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 李函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 王羽涵

化学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 张宇豪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生 徐子涵

实践团队以校友“江姐”为主角,在对江姐生平经历进行了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前往自贡、重庆、四川大学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深度访谈深入挖掘江姐精神,同时通过量化研究分析、总结红色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效果。最终结合实地考察和建模分析提出增强革命先烈红色精神传播效果的“一线两化三覆盖”传播模式。此后项目组将在川渝各学校、各大红色景区、网络平台上推行该模式,助力江姐精神广泛、持久、深远地传播。




在山的那边:

支教扶贫扶智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调查研究

团队成员:

华西药学院2017级本科生 熊坤

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杨青欣

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 周乃兴

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 陈睿颖

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 刘恣杰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 郑慧玉

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生 徐忱卓

团队聚焦四川省凉山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深入国家级贫困县甘洛县、昭觉县、美姑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考察川大研支团的工作成效和精神内涵,聚焦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青年力量,总结了青年群体助力教育扶贫扶智的实践成果与实现路径。团队视频《索玛花开入川海》全景呈现了青年学子在脱贫攻坚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脚踏实地、倾力奉献,将扶贫与育人相结合,将立德树人的课堂转化为教育扶贫的战场,以青年大学生之力,带领当地学子受教育、感党恩、长才干、做贡献,为打赢教育扶贫战汇聚青春力量,号召广大青年学生感悟红色精神,投身乡村发展实践,在实践中践行脱贫攻坚伟大精神。




据悉,自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共有240支团队参加校级活动,产生了一批有真情实感的原创红色主题视频、调研报告等实践成果。从今年3月开始,学校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宣讲会、交流会、选拔赛、成果展览等形式,最大程度的传播交流学生红色实践成果,展播原创红色视频,将实践团队的调研过程和实践心得转变为生动、深刻、持久、有生命力的“红色课堂”。



by/

编辑 | 袁可怡 李姿星

责编 | 贺睿欣


热文速递|

柚说党史 | 抗震救灾优秀党员龙德强
叮咚!川大气氛组闪亮登场!
青年 | Seven Min:从骑行出发
今天的川大“红彤彤 亮堂堂”!一场精彩赛事火热上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