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柚说党史 | 地道战 | 敌后战场的中坚战术

青春川大 2022-10-07


聆听党史百年  共忆峥嵘岁月


地道战


欢迎收听四川大学校园广播柚说党史节目

统一战线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同阻挡了日本侵略者向我国领土侵犯的步伐。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书写了诸如上海保卫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等战争史上的传奇。身处敌后战场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采用多种战术方式,也对日占区造成了有力的打击,而地道战,正是党在敌后战场广泛使用的战术之一。



地道相连御敌军

华北平原广袤无垠,地势平坦,日军刚进入华北地区时便开始进行空前残酷的扫荡行动,使当地的游击队面临着无险可守的窘境。面对敌人一次次的扫荡,对游击根据地一次次的冲击,中国共产党进行多次战略研讨,提出让根据地村落开挖地道,通过村村相连的地道,加强之前采取的游击战对敌人的打击效果,同时减少部队人员损失。


于是,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同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掘单口隐蔽洞,形式简单,上窄下宽,能容纳一人或数人,但很快就遭到了日伪军的破坏。之后,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挖深并挖成两个洞口,逐渐出现地道的雏形。



地下堡垒初形成

面对敌人采取的放火、放水和放毒等多种破坏手段,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得地道更加坚固和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村民们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了让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


随着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人民齐心筑工程

冀中平原的老百姓为了创造这些地道群,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大量劳动和艰辛。开挖地道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耗的人力、物力实在惊人。为了保密,一切的工程需在夜间进行,从地道里挖出来的土,要倒在猪圈、牲口圈、菜地等地方并打扫干净,不留痕迹。


据实地测算:一个200户的村庄挖一条500米长的地道,要全村劳动力挖一个月。1942年以后,由于环境恶劣,挖地道成了全体老百姓的事。到抗日战争结束,冀中的地道已多达1万多公里,堪称世界之“最”。这座抵御外侮的地下长城,也是人民群众用血肉筑起的长城。



华夏大地伏神兵

在以作战为主的地道村落形成的同时,直接为战斗服务的医院、军械修理所和兵工厂也在地道中相继出现。我方医院化整为零,将伤员分散在“堡垒户”家中进行救治;地道工厂与地上建筑相连,为战争秘密生产武器;前线报社深入地下,安排工人在地道中打印报纸。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我方各级部门依靠党组织建立的地下交通网高效运转,使得地道战向着更完整的作战系统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华北华南平原之下,神兵百万蛰伏在土地下,只待日军前来,通过盘根错节的地道给予日军迎头痛击。地道战有力地粉碎了敌人“以战养战”的妄想,是对日持久战中获得重大成功的一种战术。党领导下的英雄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将一马平川的冀中变成壁垒森严的战场。




如今,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俯瞰华北平原,我们依旧能看见存留的大量地道遗址。这些纵横的地道静静地守候在他们的家乡,守候在中华大地上,无声地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传达着一种干群一致、协同奋战、合力攻坚的团结精神,记录着党和中华儿女,在强敌面前的不屈与倔强。



by/

稿件|邢介尘 石玉霞 王思文

播音|邢介尘 罗宏彬 石玉霞 许洁

后期|刘海清 王思文 杨浩宇

编辑|李悦 侯岩峰

责编 | 杨靖源 包佳平

热文速递|

各位旅客请注意,“川大号”列车即将到站!

毕业季 | 点击解锁你的专属“时光机”

脱贫攻坚之歌!电影《山歌》全国上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