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年 | 熊坤:小熊老师的奔赴与热爱

奔赴热爱的 青春川大 2024-04-29

朋友眼中的熊坤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有创意,有执行力,不服输,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让自己满意为止,照他自己的说法——有点“轴”。但他坚信:“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再大的困难,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心怀热爱,坚持“轴”劲儿,熊坤在他的青春时光中绽放异彩,更在大凉山留下温暖与成长。

缘起——在山的那一边

出生于农村,在新疆长大的熊坤,曾在本科大二那年的夏天,跟随学院参加“星星之火”志愿帮扶计划,前往简阳和广安的乡镇支教。熊坤和志愿者们为乡村儿童开展了国学课堂和科技课堂,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创新的知识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他们活泼可爱的笑脸也让熊坤至今记忆犹新。这一段短暂的志愿服务经历让熊坤意识到,每个人看似微小的努力,也能聚集成星火燎原的力量——从此,支教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图为熊坤参与“星星之火”

支援帮扶计划支教


后来,他听到川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们关于大凉山支教生活的分享,支教团成员奉献青春、扎根西部的热忱更感染着熊坤,心中支教的种子,就此发芽开花。因此,在大四的时候,熊坤选择走近大凉山,尝试探索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怀揣探寻支教意义、影响身边更多青年大学生走进基层的初心,大四那年,担任四川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协会主席的熊坤在科研、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工作的多重压事务中,毅然带领团队提前走进即将奔赴的服务地——国家级贫困县甘洛县、昭觉县、美姑县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感悟支教事业的传承力量,挖掘川大研究生支教团坚守凉山21年开展支教扶贫工作中的精神内涵。团队收集了1300余份师生问卷,深入访谈学生、学生家长、一线教师、支教老师、当地干部29人次,拍摄视频素材40余小时,形成文字材料20余万字。在调研与访谈中,熊坤与团队聚焦以研究生支教团为代表的青年力量,探寻并总结了青年群体助力教育扶贫扶智的实践成果与实现路径。


最终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熊坤负责的项目《在山的那边:支教扶贫扶智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调查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连片特困地区的实地调研》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一等奖,团队视频《索玛花开入川海》在红色专项活动云上“红色课堂”展播期间,荣获“最具感染力奖”,团队还前往成都市青少年宫锦城公园校区分享项目,扩大项目影响力。不仅仅是自身的知与行,他们更影响着广大青年大学生感悟红色精神,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乡村发展实践,在实践中践行脱贫攻坚伟大精神,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图为熊坤团队赴成都市青少年宫锦城公园公园校区分享项目


“全国各地的支教力量就像在乡村里的一点点微光,这些微光汇集起来就会有燎原之势,我觉得这正是支教的意义。”慢慢地,熊坤在知与行中,寻找到了支教的意义。


于是,“真正走进大凉山,将教育的火苗带进山海之间”成为扎根他心底深处的一份想往与渴望。


初见——温暖不期而遇

大四毕业,熊坤选择在四川大学继续深造。而他,也终于有机会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正式走进“山的那边”,为大山深处的孩童带去属于他们的温暖和力量。


而支教团成员们面对的第一步便是接受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从民风民俗、体能训练,到教学能力、应急处置,丰富而详尽。在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中,他们汲取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也更加坚定了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2021年8月,经过充足的准备,带着为基层做实事的热情,熊坤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支教。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记忆深刻也最温暖动人的一段时光。


“初见甘洛时,这里的一切便深深地牵动了我的心”,到甘洛县的第一次集体志愿活动后,成员们穿着印有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标志的团服在一家面馆吃饭。结账时,老板却说:“你们是来这里支教的吧,邻桌的客人已经替你们付过餐费了。”从面馆走出的那一刻,熊坤顿时热泪盈眶,“只因还未帮助到任何人,却先被凉山人民这份善良所感动。这碗面的背后,是凉山州的人们无限的善意:用自己的方式感念一批又一批扎根西部建设,奉献无悔青春的工作者,我想,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


行路——呵护花朵绽放


支教的旅途,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也有无能为力的辛酸。尽管准备充分,然而在实践中,熊坤和支教团队还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支教团队中的部分老师对于自己要教的科目本身不太擅长或者是高中的一些知识已经淡忘,为了更好地指导高三的学生,他们会在课下看许多名师的视频,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而对于熊坤而言,学药学的他,对于高中化学,在大部分时间是得心应手的,可是学校师资的缺乏使得他的支教任务尤其繁重。他既是高三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又是整个学校的化学老师,既要带领高一学生初入化学的世界探索,又要和高三学生一起做最后的攻坚克难。


图为熊坤给学生上化学课

回馈——温暖双向奔赴

在支教团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途中,学生们在敦敦教诲和关心陪伴下积极努力,老师们也被孩子们的纯真与赤诚感动。熊坤生日的那天,班里的同学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蛋糕,上面写着:“祝小熊老师生日快乐”;彝族年后,有学生甚至跨越两三百公里,坐了整整一天车给熊坤带来家里腌的腊肉,“那是我吃过最美味的食物”。熊坤将那些温暖的回忆珍藏在心底,他和学生一起用自己的爱好——航拍,定格下最美好的青春剪影。


图为熊坤和学生一起航拍


临别之际,学生们送给熊坤的礼物堆了满满一桌子:有亲手制作的记录一年回忆的手账本、洗得干干净净的自己最心爱的毛绒玩具、满满一瓶的折纸星星、几十封离别信……“我想,多年后再去回忆,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我依然能脱口而出,这段时光也一定是我最值得分享的回味的珍贵记忆,终将会成为我青春旅途中最靓丽的一笔”,熊坤说。


来日——尽是沧海星辰


虽然支教已经结束,但熊坤的心,始终牵挂着那方天地。“我和当年的学生们依然保持着联系,有时还会和在附近读大学的毕业生们聚餐”熊坤说,“我还和高一高二的同学们有个约定,高考那天,我一定会在考场外等着他们。”支教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睡好午觉,他给班里的每个学生买了一个U型枕;他还特地买了一个分子模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点,模型永远地留在那所学校,陪伴一届届学生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再去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这个暑假,熊坤陆续收到了高三班学生发来的喜讯:同学们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而在不久前,他也收到了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熊坤和学生们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怀揣着对梦想的赤忱,奔赴属于自己的山海,正如熊坤对他们所说: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图为熊坤和学生一起收到录取通知书


熊坤和四川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已然离开,但是社会各界对大凉山的教育帮扶仍在继续,一批批的支教团队和基层工作者奔赴那里、建设那里,一个个的梦想也飞出了大凉山,乘着青春的风,去探寻新的蔚蓝。



by/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记者|解淼芳 张雯楠 赖玉宇 

苏兴月 牟佳雯 胡采妤

编辑|周佳慧 张雅丹

责编|戴融融 黄晶


热文速递|

成绩单 | “青年大学习”2022年第25期成绩单新鲜出炉!

探险!川大飞鸟图鉴,快来“鸟解鸟解”~

驻足!窥见川大秋日植物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