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一部遗失近80年的译稿说起 | 企鹅经典

2015-07-23 99读书人 企鹅图书

耿济之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大家,他一生从俄文原文翻译了全世界28位著名作家的90多篇名著,并与郑振铎先生一起最早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然而由于战争及各种原因,在耿济之生前,他所翻译的作品并没有被全部出版。

1929年,耿济之先生开始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罪与罚》,至1931年完成全部翻译,书稿送至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然而商务印书馆不久便因被日军炸毁而从上海迁去了敌后,自此以后,直至耿济之先生去世,《罪与罚》的翻译书稿一直不见踪迹。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物的心理学家,是人类心灵深处的调查员,是微细的心的解剖者。他为人类呼吁,他的文学满含着人道主义的性质。”

耿济之先生一生崇敬托尔斯泰,但是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热爱甚至要超越对托尔斯泰,他几乎译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重要的作品:《罪与罚》、《死屋手记》,《少年》、《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等,他曾有全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计划,其中就包括重译《罪与罚》,然而直到去世,这个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2008年,耿济之的外孙陈逸整理外公的遗作时,从台湾朋友处得到了一份保存在台北中央图书馆馆藏的耿济之翻译的全部作品清单,其中就有《罪与罚》译稿,并从1968年至今,《罪与罚》在台湾出版了数个版本,令人感慨万千。在找到了失散近的80年译稿之后,陈逸遵照外公和母亲的遗愿,在原译稿的基础上重译了《罪与罚》,而我们最新一辑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收录的《罪与罚》,就使用了这个版本的译文。

“企鹅经典”丛书旨在为全球读者的书架提供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作品,而当“企鹅经典”落地中国,借助优秀的译本使读者能欣赏到不同国家、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经典佳作,我们也要真诚的感谢所有翻译家们的耕耘与付出,因为每一部作品的译本都是来之不易。



“企鹅经典”丛书·第四辑



精装版/平装版


同步推出,7月上



罪与罚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耿济之 原译 陈逸 重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大学生拉斯科尔尼可夫住在一间租来的陋室里,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虱子”,还是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非凡的人”,他铤而走险,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事情虽然干得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然而良知与他的“理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陷入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那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爱”的感召下,他去自首了。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

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出身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一八四九至一八五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穷人》(1846)、《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罪与罚》(1866)、《白痴》(1868)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 著

丁骏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一九九二年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迈克尔•翁达杰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伤心人的因缘际会。他们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中,却无法享受战争结束带来的和平与安宁。在战争中失去父亲与孩子,身心俱疲的汉娜,固执地照顾着自己最后一个病人。卡拉瓦乔,因偷窃技能成为战争英雄,也因此失去了双手的拇指,他只能通过吗啡来重新想象自己是谁。印度士兵基普,聪明、机警,在这个除了他自己任何东西都不安全的地方拆除地雷和炸弹。全身被烧焦的英国病人,终日躺在病床上,陷于回忆和幻觉之中。为了拯救爱人,他担当卖国之名,深入大沙漠,但他整整迟到了三年……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 1943-)加拿大小说家、诗人。生于斯里兰卡,十一岁随母亲来到英国,十九岁移居加拿大,现居多伦多。迄今为止,翁达杰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一部回忆录和十多部诗集及非虚构作品。其中,《英国病人》(1992)获英国布克奖、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被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于一九九六年改编拍成同名电影,获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大获成功;《安尼尔的鬼魂》(2000)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和法国美第奇外国文学奖;《遥望》(2007)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字富于想象,兼具视觉和听觉效果,为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都注入了新的生机。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Twenty Four Hours in the Life of a Woman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著

高中甫 等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这个集子收录了十三篇茨威格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为弗洛伊德的好友,后者的心理分析理论在茨威格的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应用。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单薄的名字背后的某个典型形象,而是富于多样的人性特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女主人公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激情与情欲是茨威格小说创作的主题,也是他作为“灵魂的猎者”施展本事的用武之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

奥地利著名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曼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和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等。



少年维特的烦恼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德]歌德 著

杨武能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回报,因为她已与维特的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以便得到解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经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出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大学时学习法律,当过短时期的律师。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但在看到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长篇小说《亲和力》和自传《诗与真》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的成名作。作为“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精神。



飘(上下)

Gone with the Wind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

朱攸若 黄怀仁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斯佳丽,美貌而叛逆。她爱上了英俊的小伙子艾希礼,但艾希礼选择了善良的媚兰。妒火中烧的斯佳丽一气之下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尔斯。很快战争夺去了查尔斯的生命,斯佳丽成了寡妇。为了撑起家业,斯佳丽又结了两次婚,却没有一次出于真心。当她发现今生真正的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而是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生动再现了美国内战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献给南方的一曲挽歌”,也是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1949)

美国作家,出生于亚特兰大的一个律师家庭。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落入北方军之手。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经常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谈论南北战争。当二十六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她首先完成的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然后返回来写前面的章节,始终没有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一九三六年六月三十日,这位无名作家的“巨著”一经面世,其销售情况立即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随后,小说获得了一九三七年的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

米切尔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美妙的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英]阿道司·赫胥黎 著

李和庆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美妙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经典之作,与扎米亚京的《我们》、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作者赫胥黎在令人心寒的想象中,勾勒出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一个机械文明下表面科技进步、秩序井然,而人的“人”性被剥夺殆尽的异化社会,人类在基因设计与药物麻醉下,消极服从于一种统治秩序,如同会自行修复的精密机器一般,没有个人情感,没有爱情,没有痛苦和激情。最可怕的是,在这个“美妙新世界”中,人们失去了思考,失去了创造力。

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

生于英国萨里郡,是家中的第三子,著名的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之孙。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他前半生的创作都以社会讽刺小说为主,中年后,其创作开始反映科技的发展抹灭人性的现象,共写作了五十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反乌托邦经典之作《美妙新世界》。之后渐渐转向创作与编辑有关和平主义的非小说作品。一九六〇年被诊断出喉癌,病逝于一九六三年,享年六十九岁。


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

[美]菲茨杰拉德 著

吴建国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穷作家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他惊讶地发现,盖茨比内心唯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茜。然而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旧梦重温。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一阕华丽的“爵士乐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但中途辍学。一九二○年出版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之后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一九二五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二十年代“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交际花盛衰记

Splendeurs et miseres des courtisanes

[法]巴尔扎克 著

徐和瑾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交际花盛衰记》收录于“人间喜剧”,讲述了巴黎交际花埃斯黛简短、奇特,却注定悲剧的一生。她对诗人吕西安一往情深,渴望过幸福贞洁的生活。然而,交际花的身世和地位使她与沉浮在上流社会的吕西安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社会天堑。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她被人认出,便想以自杀掩盖自己的身世。扮成西班牙教士的越狱苦役犯伏脱冷救了她,将她控制在自己手中。伏脱冷也因救过吕西安的命而成为吕西安的主宰,并企图通过他向统治者报仇。为了有足够的钱扶持吕西安进入统治阶层,他逼迫埃斯黛重操旧业,充当金融家纽沁根的情妇。埃斯黛含恨自杀。吕西安和伏脱冷受牵连而被捕入狱。不久,吕西安也在狱中自尽,伏脱冷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他在狱中与当权人物作了一番激烈搏斗后,终于归顺官府,当了巴黎警察局保安队队长。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一个中产者家庭。一八一六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惨遭失败。尔后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但以破产告终,导致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一八二九年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一八三一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他立志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写出了九十一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恩格斯赞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海底两万里

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

[法]儒勒·凡尔纳 著

郑克鲁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个“庞然大物”,阿罗纳克斯被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阿罗纳克斯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是艇长奈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奈莫艇长邀请阿罗纳克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迈尔大旋涡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

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奇异幻想的巨匠”和“最惊人的科学预言家”。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首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便一炮打响,引起轰动。代表作为《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作品想象力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引人入胜。


奥吉·马奇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

[美]索尔·贝娄 著

宋兆霖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99读书人

2015年7月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索尔·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为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奥吉·马奇历险记》获得一九五四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进入兰登书屋“现代文库”和《时代》周刊各自评出的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

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一九三七年毕业,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一九五三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企鹅图书

“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赫尔曼·黑塞

喜欢请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题目下方的“企鹅图书”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