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言

庚子年荷月,应作家洁尘之邀,东京大学胡昂教授在轻安讲授「日本庭园细见」。一个周日的午后,他怀揣着15万字讲义,471幅精致“书页”步入洁尘书房,由此开始了四期共20小时的集中讲义。讲述循日本庭园的千年流变之线,赏名园、论名家、析名作。或回游、或坐观、或舟游了22座名园,拜谒了那些时代剧人物与作庭巨匠。蛰伏于这些主题,流淌于细节中的则是更为内核的观看态度、美学意趣与哲思构想。
时隔两年,这堂课在许多参加者心中仍记忆犹新,未能参加的朋友也多次表达了遗憾。本公众号将摘选集中讲义精华篇章,以系列推文形式面向广大读者,借此分享与传播庭园文化。




东福寺


东福寺是临济宗东福寺派的总院,位于日本京都东山区。该寺建于1236年,一直以来香火旺盛,是京都五大寺院之一。直至明治末期因战火付之一炬。1938年-1939年间(昭和14年),造园大师重森三玲负担负责东福寺的复兴,他将方丈庭园设计为枯山水作庭。这处庭园既沿袭了镰仓时代的硬朗干净之风,吸收了日本传统山水庭园特色,体现了深邃的禅宗思想的同时,又吸纳了现代抽象艺术手法。可以说,东福寺方丈庭园既有传统园林的影子,又有现代思潮的风骨,兼容并蓄,朝圣敬畏之意与追慕新事物之愿均不曾偏废。在禅宗方丈居住的居室中,也仅有东福寺四个方向都有庭园。


· 重森三玲(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东福寺方丈庭融合了现代抽象艺术创作手法,但并不失传统日本庭园的讲究及特点,重森三玲对庭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浸入了情感,即便百年寺庙方丈的庭园,也没有大兴土木,幸残存的石柱、苔地都被重森三玲赋予了忧思与禅悟。新时代枯山水庭园因契合于现代审美而重新被大家所推崇,重森三玲并非仅注重其表象和形式的创作,在其多年庭园研究实践的积累下,他的作品保留了大量传统庭园符号,因此才能创作出兼容并蓄不失敬畏的新时代枯山水庭园。


· 东福寺庭园空间布局(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通天桥


从佛殿至开山堂要经过通天桥。桥下有谷,名洗玉涧。相传天授六年(1380),春屋妙葩(普明国师)为解决过往僧人跋涉之苦而架设。“通天桥”之名由圣一国师慕南宋径山之桥而命名,普明国师手书。东福寺第43代住持性海灵见在桥上围上长廊。通天桥历史上曾几度毁坏,现在的建筑是1961年重建的。


· 通天桥视角(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从通天桥遥望洗玉涧的溪谷乃是一道绝景,在通天桥下的洗玉涧内植有两千株红叶树,俗称通天红叶,据传由开山圣一国师从宋朝带回。叶分三瓣,金黄色。每值金秋,红叶遍谷,满地金黄,伴以溪水潺潺,是京都观枫的首选之地。不仅游客蜂拥,无数文人墨客亦竞相造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开山堂


开山堂位于伽蓝的北部,别名乐庵,是开山圣一国师人定及墓塔所在之地。文政二年(1819)毁于火灾,1823年由一条忠良重建。开山堂建筑风格独特,堂上建阁,名“传衣阁”。东福寺的开山堂和普门院围绕在庭园两侧,枯山水与泉池相结合的庭园小巧精致:一条小径从双层门楼通向开山堂,将庭园分割为两个部分,小径东侧是池庭,池塘上横跨一座小石桥,大大小小的春鹃球,与置石立卧摆放;满布在石板路的右边的斜坡边,石桥在溪水中的倒影;水中植物与岸边满布的青苔,精致自然。


· 开山堂(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庭园平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小径西侧地势平坦,白砂被耙制成日本传统棋盘格子图案,其中设置龟鹤石组,一颗树形优美的厚皮香使得规整的白砂构图有了一些变化,树的四周环绕着修剪整齐的杜鹃,在庭园冰冷的氛围中注入活泼的因素。


· 无棋盘格白砂和龟鹤石组(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方丈庭园


方丈庭园又名八相之庭,所谓八相,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涅盘。"成道"是"八相"中最重要的内容,又是释迦牟尼"一代时教"的起点,亦称"八相示现"。据传,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早已由古佛点化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以成就其成佛之世的修行。


· 天河(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方丈庭园由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八海、五山、北斗七星、井田市松八个主题组成,由重森亲自为其命名为「八相庭」,代表着释迦摩尼“八相成道”的意思。东福寺方丈庭园以方丈建筑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座小庭,通过不同的景观要素体现日本近现代枯山水风格。


· 东福寺庭示意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南庭


南庭是主体建筑的前庭,长约 45 m,宽约 13 m,是四个庭中最大的一个,主体建筑正对着的即为方丈庭园的入口大门。南庭共有六个主题: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八海、五山。南庭东面四组高大的石头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四个主题,展现出了威武雄壮的力量,配合着东福寺大气的建筑风格,塑造出了禅意的抽象世界。蓬莱、方丈、瀛洲为三座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讲到:“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而壶梁指通往神山的桥梁。

 

· 南庭石组(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石是南庭的重要构成元素,四组石头均有一主石,其周围由多个小石衬托。重森的布置讲究恰当,四组石头的摆放不仅考虑便于庭园入口进出的游人通行,也重视从主要的视点———主建筑前厅参禅的僧侣众人们的视角产生的观赏效果。四组石头一方面要达到峰峦叠嶂的隐喻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石头摆放形成错落感,强调景深。石材的选择也层次丰富,或耸立或匍匐,纵横交错,前后呼应,或光滑或凹凸起伏,质地不一。虽然仅以石成景,却不单薄,整体而统一,统一中又见丰富。

 

· 南庭枯山水(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八海源于印度佛教的世界形成说。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佛耸立在一个小世界的中央,周围有四大洲、九山八海环绕。日本人历来对大海充满神圣的崇尚之情,以“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不同于中国人对海的惧怕心理,日本人将大海视为一个共生的观赏对象。置山叠石也极力表现大海主题。方丈庭园的南庭,景石纵横起伏,隐喻海上山峦岛屿;地面铺耙制白砂,环绕四组石向外辐射,继而交接重叠,象征着大海波涛涌动。南庭的西面是几座起伏的杉苔地形,象征包括东福寺在内的京都五山(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五山源于中国的五山十刹。


东庭


东庭主题为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组成,古代中国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 东庭北斗七星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东庭是废弃物再利用而成的庭园,即使用历经战后残存的柱石的一部分而做的北斗七星庭。庭园长约 15 m,宽约 13 m。东庭也采用了抽象的艺术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将圆柱形石桩比喻为北斗七星。两排绿篱遮挡建筑前庭,中间是青苔地与“海洋”的交互形成的柔和曲线,“海洋”上以立础石作为构成元素,错落排列,寓意北斗七星,洗练的笔墨却有很深的意境,令人遐想万千(立础石是古建筑中的柱下与基础之间的交接石件,用以防止木头的潮湿和腐烂)。重森非常擅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而不是另谋方式,这样一来,他的景观与周围的建筑显得和谐生动,不曾突兀,同时兼备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些景观并不一味求新求独,虽为人工修剪,却让人感到舒服,既没有自然的张狂,也没有设计的过分拘谨。重森利用废旧材料恰到好处,使其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的同时,还充满了哲学意味。


西庭


西庭是由杜鹃花丛、砂地、巨型市松纹样组成的井田市松之庭。井田市松之庭是方丈庭园的西庭、北庭都拥有的主题。「井田」指的是具有一定规划的方块田,其长约 15 m,宽约8 m。「市松」在日文中指棋盘式格纹。重森善于利用废旧的材料,而不是推倒重建,他保留了战后方丈寺庭园中的原貌,进行改造,保留了不规则苔地的同时,种植了井田式杜鹃花圃,每到杜鹃开放的时候,红色艳丽的杜鹃花点缀在浓绿之中,使得原本没有生气的庭园充满生机。植物的一起一落,协调生动,充满情趣,人们可以走在庭园中赏花识景,修身养性。


· 井田市松之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北庭


北庭是使用恩赐门内的建筑废石建造的市松之庭,是四个庭园中相当有名的一个。如果说南庭开敞空旷充满禅思,那主建筑后的北庭则显得植被充盈,形成半郁闭空间。庭园呈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一边是碎石路,瓦片隔开,另一边是平铺的青苔坪与宛若星辰的方石间隔排列。北庭以小市松和青苔为主景,也被称为“青苔花园”。


· 北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重森对地面铺装的把握非常到位,使用错落有致的网格状铺排,以使过分厚重的青苔坪有一呼一吸之动势。同时网格也非均质排列,而是由密转疏,成扩散状,向外过渡。青苔与方石间隔布置,也便于行走。为了起到建筑与地形的过渡,北庭的北面布置紧凑,植被充分,青苔坪边缘是一丛丛球状市松,层次逐渐抬高,由空旷转向郁闭,郁闭的空间给人的视野一个集中收缩,营造私密安全的氛围。假若后院过于空旷,建筑则没有依靠,显得太过孤立,了无生气。


· 北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END


往期回顾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建筑文化」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