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一刚:培养大师的大先生

天津大学 2022-11-25

  //  

耄耋之年带着弟子实地考察,白发苍苍依然坚持手绘设计,手拄拐杖一笔一画修改学生设计。

本科教育是培养出新大师的关键!”天大校园里有一位培养大师的大师——中科院院士,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天津大学教授彭一刚。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两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四位“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崔愷、周恺、李兴钢和张鹏举。1953年至今,彭先生究竟培养了多少学生已经无从计算了,但每一个师从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建筑学、对建筑教育的热爱与赤诚。

2022年10月23日清晨,天大先生彭一刚在家人与学生的陪伴下安详地走了,享年90岁。那个每到期末评图,就会悄悄到设计教室看图的老先生走了。



为创造美丽新世界播种


彭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份追求美、创造美的热忱与生俱来。彭一刚,193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分与动手能力。小学时,无师自通,根据书上看来的图片用马粪纸做了一门大炮,中学时用铅铸造了一艘P40型小飞机模型,临摹画像、绘制地图也都是手到擒来。高中对内燃机充满了好奇,买书自学,物理老师评价:研究得很深。

考大学,既喜欢机械又喜欢绘画的彭一刚,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报考了北方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后并入天津大学)。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系学生。那时天津大学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七里台校区的建设,彭一刚等几位业务能力强的学生被选出来参加建设,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这栋恢弘建筑的中央部分的屋顶就是由他设计和添加的。

新中国百废待兴,太需要建设者了。这次经历,让彭一刚决定留校任教,做播火者,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建筑师。1953年4月彭一刚提前毕业,到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任教,这一干就将近70年,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和建筑学优秀教师。他们在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理论研究方面业绩斐然;他们给中国的建筑创作带来了繁荣;他们为中国的城乡建设作出了贡献。桃李满天下,高足出精英。学生是彭先生最满意的作品。2007年评全球十大华人青年建筑师,天大独占五席。2008年奥运会,天津大学校友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会师”,崔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崔愷、段进、周恺、李兴钢、付绍辉……这些建筑界闪亮的名字,都是彭一刚的学生。


为培养大师夯实基础


2021年11月20日,一条“准90后院士的设计手稿堪称艺术品“的微博冲上热搜。这位冲上热搜的院士就是彭一刚先生。年近鲐背,手绘设计图纸。建筑学院的老师无意中把先生画图的照片和手绘图发到朋友圈就冲上了热搜。




彭一刚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锻炼和培养,坚持对年轻人要 “从头培养”。培养的秘诀是“身教”。他对学生动手绘图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经常会从方案的构思开始,一步一步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修改方案设计,手把手地给学生改图,锻炼他们的设计能力。“先要正己,而后才能正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老师基础扎实,学生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2020年底,89岁的彭先生在给三个“大师”弟子改图的照片让很多人动容,先生和他的弟子崔恺、周恺、李兴钢三位建筑设计大师一起商讨设计天津大学新校区张太雷广场及其雕像事宜。

“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表现很多视觉形象,但是一名优秀建筑师最原始的想象,还是要手头功夫去激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大师所作的一些方案构思草图来印证——虽然仅仅是草草的几笔,便可以看出其缜密的思维和深厚的功力。”彭一刚说。博士生李伟曾感慨道:“每次去先生家,总是能碰到先生在一丝不苟地伏案工作,逢年过节也不例外。每当先生创作了新的作品,他总是兴奋地拿出图纸与大家分享,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得出,先生是把他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部融进了他毕生追求的建筑创作中。”彭一刚主张建筑创作要有激情、才思、技巧,这三者是构成建筑创作的三要素。他将这一主张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他常对学生讲:没有激情的建筑师,不可能有喷薄欲发的创作欲望和追求新知的动力。作为建筑师,不仅要有激情,还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积累、储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构图基本功和娴熟的创作技巧。这样,当你再进行创作时,就可以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多姿多彩的构思,从而创造出匠心独具、富有诗意的作品。杰出的建筑教育业绩,辉煌的育人成就,使他在2006年获中国建筑教育奖这一终身荣誉


做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者


彭一刚先生长期致力于建筑美学、空间构图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追求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融合。他的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建筑创作实践。他用毕生所学把中国建筑之美讲给世界。

在建筑美学及艺术这一学术领域,对于古典建筑构图、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及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艺术,彭一刚先生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尤其关注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对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聚落等景观特色,运用当代空间设计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为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的系统构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彭先生在毕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共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我国建筑领域影响深远的杰出的建筑理论家。1983年出版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学术专著,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我国建筑学界的广泛重视,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几乎人手一册。作为建筑学家,彭一刚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及空间构图理论、建筑设计方法论、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美学思想,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践。他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及建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和中国建筑教育奖。2019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勘察设计行业杰出人物称号。“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和彭先生一起出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我们是读着您的书成长的’感激与赞誉之声。彭先生写的几本书,都可称得上是经典,而经典的背后,是他扎实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写作《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不谈别的仅是里面的插图,几乎全是他现场步测得到的一手资料。扪心自问,如今的建筑界,有几人可将学问做到如此?” “鸟巢”设计的中方主持人李兴钢讲。走在天津大学校园,经常能和彭先生对话。他为天大设计的建筑作品述说着他对中国建筑之美的领悟
天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求是亭在中国古典亭子基础上简化而成,采用水泥灰瓦,粗壮质朴,与周围十分协调。几代学子在亭中伴朝阳晨读,傍晚信步其间,观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夕阳共燃。从设计到再设计,彭先生亲自参与具体方案,被同学们发现“亲自监工”。为保证安全返修后的求是亭被天大人亲切地称为“北洋心亭”,在这里迎接朝阳、看过夕阳,这都是天大时光,也是彭先生“雕琢”的天大时光


用一颗温柔心培育美的敏感



彭先生的家很温暖,阳光满屋。一面是书墙,是他所爱的书。一面是模型陈列,是他亲手打磨、上色的仿真船舰模型。满满都是爱,因为目光所及,总能看到彭先生的伉俪情深。彭先生应该很爱他的夫人,因为有一本画册,里面三分之二是他为妻子画的素描,不同年龄,从青春到白头。不到三分之一是他为老友画的肖像,其中有跟他一起偷跑出去吃冰激凌的周恒院士和叶声华院士。如此明显的厚此薄彼可见彭先生对妻子的爱。夫人去世后,他把妻子的照片、肖像布置在房间很多地方,目光所及看到自己的爱人,可能就不会孤单吧。彭先生就是用这颗温柔的心去发现美,培育美。 “无论是做建筑设计,还是做学科研究,都需要一个人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我自己也常常带学生们一同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目的是把学生们对美的敏锐感觉培养出来。”彭一刚说。在他的照片集中有一张“青春绽放”,那是80年代初,崔恺、周恺他们那批学生去承德古建筑群测绘的留影。在教学中极为严格的彭一刚,在生活中对学生如家人一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师生聚餐还不时兴下馆子,饭菜都是学生在先生家做,然后找教室一起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宋昆回忆道。


  //  

而今年期末

那个悄悄到教室看评图的老先生

不会再来了

但是你走过的北洋园东门

是先生设计的时光走廊

穿越百二十年

希望你不忘初心、奋力前进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记者 / 赵晖
图片来源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卫津路92号、北洋光影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庄园
审核 / 王鑫 李晋馥 梁绍楠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nmc2019@163.com

跟小天一起
“培养大师的大师”点1000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