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观察丨社区志愿者“主力军”为何多是老年人?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2-11-09


  最近,桐乡在主城区开展“扫楼”、“扫街”百日攻坚行动,各个村(社区)都在鼓励组建居民自治队伍,农林新村小区也在其列。看到这个有数十年历史的老小区焕然一新,姚玲凤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主动站出来:“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熟悉各家各户,大家愿意卖我面子,所以小区的大事小事就由我们来负责了。”

  姚玲凤今年70岁,她搭档的年龄也差不多,偌大个小区,年轻人呢?说起这个问题,姚玲凤激动地一合掌:“你问到点子上了!别说是年轻人了,刚退休的老年人都要忙着带孙子。青黄不接正是我们面临的大难题哩!”


喜忧参半的老年志愿“天团”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如火如荼,桐乡刮起了一阵“公益热”,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参加人数空前高涨。在志愿者大潮中,涌现出了许多老年志愿者“天团”:梧桐街道永宁社区的“老街坊”志愿服务队核心骨干就是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党员,杨家门社区的“红杨老兵”义工服务队则由退伍不褪色的退役军人们组成……不只是志愿服务队,各个村(社区)的微网格长、楼道长、“桐管员”、自治物业等,老年人也占到了较高的比例。


  为什么志愿队伍会产生老龄化现象?因为“好人变老”和“老人变好”



  桐乡的党员、居民骨干本就热心公益,老同志觉悟高,对村(社区)有极强的归属感,这份热情会随年龄增长越酿越香。随着社会公益升温,许多“退休了”、“闲着的”的老人抱着“做做看”的心态参与志愿,结果越做越“上瘾”。


  老人的热情值得我们“点赞”,但他们并不适合从事高强度、重体力的志愿服务。在分配志愿工作之余,村(社区)又担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怕老人家受伤生病。


  志愿者老龄化现象令人喜忧参半,可持续的志愿队伍需要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者。那么,桐乡的年轻人都去哪儿了?


  相比老人,年轻人承担着工作学习、赡养家人等责任,可支配的时间少。再加上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从乡村迁往城镇、从老家搬进商品小区的家庭增加,年轻人对新社区还没产生高度归属感,都在给年轻群体参与志愿服务“降温”。


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桐乡可以怎么做?


  志愿者多多益善,近年来桐乡也用多种途径,拓宽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鼓励多元的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



  2020年“一编三定”服务正式启动,全市在职党员、干部走进村社,深入网格。每个星期六,身穿红马甲的在职党员、干部走进小区、走上街头,劝导交通、分发宣传资料、清理杂物……为志愿服务注入年轻力量,让桐乡党员、干部引领文明风尚。


  新居民是桐乡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公益事业的投身者。“阿姨,我帮你把楼道里的东西搬进去哦。”在开发区(高桥街道)同庆社区,身穿蓝马甲的“同壹家”新居民志愿服务队是亮丽的风景线。能说多种方言的他们用乡音劝导着新居民,效果事半功倍。同庆社区还建立了爱心储蓄银行,新居民能将志愿服务时间“储值”,换取同等时间的孩子托管、维修水电等服务,让新居民服务新居民,紧密了新居民之间的联系。


  梧桐街道城东村“宝妈”志愿服务队的成员,顾名思义都是新居民妈妈,她们利用空余的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志愿,为孩子换取上学用的新居民积分,与此同时,新居民妈妈们还会带动孩子也参与志愿服务当作社会实践课,既让新居民在第二故乡有所奉献,也让他们的奉献有所收获。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一个家庭。梧桐街道凤鸣社区在拍摄反对高空抛物的视频时,得到了亲子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为了在孩子面前“表现”,志愿者屈晓丽顶着烈日拍摄被苹果砸中的镜头,反复“倒地”。依靠形式丰富的公益活动,吸引青少年加入公益队伍,用“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志愿服务。


  老龄人在部分老村(社区)中高是较常见现象,如果不能吸引新鲜血液,那么为老年志愿者提供专业的社工培训,也是提高志愿者队伍素质的一个方法。


记者丨沈淑桦

编辑丨陈慧菊

责编丨施玉婷


最新动态:


桐乡市在集中隔离点新增1例省外返桐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
疫情防控,桐乡最新部署→
加强疫情防控,桐乡发布最新通告→
桐乡坚决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背水一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