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讯 |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张闻天传》出版

2016-01-15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年6月16日,习大大到贵州考察,特别提到要看《张闻天传》。由于此书出版时间较为久远,当地新华书店已售罄,所以贵州省新华书店紧急联系我社调书。习大大点名看的书,书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张闻天传》(3版)来啦,一起来看看吧~


基本信息

书名:《张闻天传》

书号:9787800929274

著者:程中原

出版年月:2016年1月

开本:16K

定价:69.00元


内容简介

张闻天,1900年8月生,上海浦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张闻天坚决支持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遵义会议上,他根据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为挽救党和红军,实现党的军事路线的根本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延安时期,张闻天长期主管全党的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1938年后,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并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为推动全民抗战做了大量宣传和教育工作,并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他所作的《论青年修养》《论待人接物问题》等讲演,在广大干部和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1年延安整风开始后,张闻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到陕北、晋西北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写成了多篇调查研究报告。

抗战胜利后,张闻天到东北做地方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等职。这期间,他写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对于新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950年以后,张闻天转到外交战线,先后担任驻苏大使和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参加了当时我国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1976年7月1日,张闻天病逝于江苏无锡。

本书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全面真实记录了张闻天的一生。该书史料丰富,文笔流畅,可作为结束中国苦难危亡之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他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必将成为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最好教材。


作者信息

程中原,1938年生。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著有《张闻天传》、《张闻天论》;合著《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一九七五年》、《1976-1981年的中国》、《文坛寻踪录》等;主持编辑或参与编辑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胡乔木集》、《乔木文丛》、《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张闻天选集》、《回忆张闻天》、《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发展》等;发表论文多篇。


精彩书摘

公元190083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八月初六),张闻天出生在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庄北张家宅。北张家宅坐落在长江口和杭州湾中间的那块冲积平原上。它紧贴着一道海堤,名叫“钦公塘”。海堤由北而南绵延近百里,卫护着堤岸西边的村庄和良田。

北张家宅原来叫杨家宅,在朱家店北面约一百米处。雍正十年(1732年),居住在南张家宅的张姓人家,买下了杨家宅杨姓的房子,村子也随之改姓为张。一个多世纪下来,子孙繁衍,到张闻天出世时,北张家宅张姓家族有十几户人家。这个小村,当时属江苏省南汇县六团乡,现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邓三村。张闻天的家在北张家宅村子的西头。

张氏的先祖,据清光绪年间修的《南汇县志》记载,是北宋末年因避战乱从河南清河郡迁徙到浦东的。到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实行驱富民填燕京的政策,张氏族中,大多迁往北京。只有张仲清在利造桥隐居下来,成为这一带张姓家族的始祖。嘉靖年间,抗击倭寇失利,利造桥化为瓦屑墩,张氏被四散迁移,其中一支向东避居到属盐场管辖的五团、六团一带定居。

张闻天的祖辈都是普通种田人。几代人辛苦经营,到曾祖父母手里,有了点积蓄,于是,紧挨着老宅的西边,又盖了一座新屋。这是一座三合头的瓦房。迎面朝南,五间正房。客厅正中,高悬一块匾额,上题“孝友堂”三个大字。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与正房合抱着一片砖场。砖场南端,用竹篱笆围起,形成一个敞亮的庭院。竹篱笆中间开门,上面置一座木结构的门楼,称“鹤香棚”,也叫“秀才巾”。再向前,是榉树、榆树掩映下的一条河浜。屋后,是菜园、竹林。江南富庶,小康农家的宅院几乎都是这种格局。这宅房子的西半边,后来就传给了张闻天的祖父张祥富。

张祥富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张芹梅就是张闻天的父亲。他以勤劳能干闻名乡里,但文化不高,仅粗识文字。母亲金甜花(小名娣妹),附近黄家楼金家窑人。她是独生女,长芹梅四岁,进过私塾,是一个聪明有决断的女子。张闻天是他们的长子,就诞生在西边的正房。

按照当地的习俗,新生儿出世第三天,请近亲和乡邻吃“三朝面”,给孩子起名字。给张闻天起名字的是村东头的长辈张柱唐。柱唐先生中过秀才,教馆,兼做“郎中”(中医),学问、书法,在张家宅首屈一指。他用《诗经·小雅·鹤鸣》中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意思,给孩子起名“应皋”(也写作“荫皋”),字“闻天”。典故用得很贴切。从张家宅抬脚跨过堤岸,东边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荡田。再向东,就是不断朝东海里伸展的滩涂。说这儿是仙鹤鸣叫的水乡泽国,一点也不夸张。的确,仙鹤在草泽荒野中鸣叫,它的声音可以一直传到九天之上。《鹤鸣》这首诗的意境,隐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有识之士的意见要上达君主,君主要倾听有识之士的声音啊!两年前戊戌新政失败,两个月前八国联军入侵,先占天津卫,眼下又打进了北京城,造成了泱泱大国任人宰割的局面。这在秀才看来,是同当朝者昏聩,不能采纳贤明之士的谏议有关。柱唐先生给芹梅长子取蕴含着这样深意的名字,是对襁褓中的新一代寄予朦胧的希望:要改变中国这种贫弱、屈辱的局面!

张闻天的父母很感激堂叔给孩子起了这样一个响亮而有讲究的名字。不过孩子还小,从小长到大,三灾六难,关卡多得很,还是作贱点好养,所以又起了个小名叫“阿毛”。在上海浦东一带,称男孩子为小毛头,或小名为“阿毛”、“毛毛”者多的是。张闻天小时候一直用小名称呼,进私塾读书才启用“应皋”,正式用“闻天”这个名字,是到南京上学的时候了。

张闻天出世前后,芹梅一家的日子是向上的。夫妻两个都年轻力壮,种有三四十亩好田,忙时雇用几个短工,一年下来,省吃俭用,总有点积余。在张闻天降生前个把月,张芹梅还将祖上传下来的这座房子翻修一新。堂屋中间的隔扇,卧室里的板壁,都重新换过。四扇隔扇上,还央请柱唐先生手书“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等四首唐宋人的七绝,有的用篆书,有的用隶书,请匠人镶刻其上,显得相当典雅。内部装修仿照书香门第的格局,流露出芹梅夫妇对孩子的企盼。

张闻天的童年是在一种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中度过的。农民家庭质朴醇厚的亲子之爱,勤劳节俭的生活起居,使他自小养成一种勤勉朴实的习惯;江南水乡清新秀丽而又繁富多变的自然景观,又陶冶了他那温和自由、细致绵密的情致。

不过,北张家宅并不是世外桃源。它离上海很近,坐船沿村子西边的浦东运河北行六十多里,要不了一天,就可以到达。自从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按《南京条约》规定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上海很快就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一大都会。它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各种矛盾的集结点,同时也是先进的西方物质文明和近代的思想文化涌进中国的第一站。离上海这么近、交通又比较方便的北张家宅,不可免地时时受着欧风美雨的吹打、浸润,时代风雷的鼓动、激荡。张闻天生当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处在新陈嬗代之时:戊戌喋血,百日维新失败,宣告了变法改良的破产;庚子义和团运动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但在八国联军的枪炮之下,无法避免被扑杀的命运。救亡呼唤着新的民族觉醒。张闻天出世后不到两个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惠州起义,迎来了以革命为时代主流的新世纪。

对于童年张闻天说来,社会上的一切还离得十分遥远。然而非常明显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张闻天的,不仅是田园生活的滋养,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现代思潮的感染,时代风云的戟刺。它们沉淀在意识的深层,在张闻天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点击 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出版社立场,如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您对内容感兴趣 请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中国出版社微信号:DDZGCBS

“关注当代 阅读中国”

当代中国出版社将继续以读者为本,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书,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回复:毛泽东/胡乔木/陈赓/陶勇/季羡林/小书馆/预测术/传记/文学/大师/经济/名人/励志/职场/:即可浏览相关内容,也可以直接给我们留言,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