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讯 |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伍修权传》出版

2016-01-19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立项

总参谋部组织编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


基本信息

书名:《伍修权传》

著者:伍修权传编写组

书号:978-7-5154-0594-0(平)978-7-5154-0648-0(精)

出版年月:2016年1月

定价:59.00元(平)69.00元(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伍修权的官方权威传记,编写组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访了上百人曾与伍修权共同工作过的战友,并翻阅了大量档案材料,真实客观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的光辉一生。


作者简介

总参谋部第二部编研室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组织编写本传记。期间,编写组成员先后组织多次调研、采访与查档,写作素材源自已出版的有关传主的重要著作;传主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战友、亲属等上百人的口述;相关中央及地方档案馆、纪念馆的文献资料。编写组力图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伍修权的斗争经历和历史功绩,再现其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和人生风范。


传主简介

伍修权(1908—1997)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湖北武汉人。早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及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后在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回国后,曾任闽粤赣军区分区司令员、第三军区副参谋长、第三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长征途中列席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处长,中央军委一局局长、作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沈阳小组中共代表、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兼军工部政委、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及沈阳卫戍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衔特派代表率领新中国首个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驻南斯拉夫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共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精彩书摘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四(1908年3月6日),伍修权出生于湖北武昌。

武昌古称夏口,地处南北要津、长江中游,居中国水陆两条大动脉的交汇中心,是兵家、商家必争之所,清末管辖数省的湖广总督衙门就设在此处。

伍修权出生时,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仁人志士或倡导宪制改革,或举起反清大旗。而当年的伍家,几代人都与这个王朝不无瓜葛。伍修权的祖父伍伦奎在湖广总督衙门当差,虽只是其下属机构里专管抄抄写写的书吏,但职位最高时有一份五品顶戴的俸禄。他的父亲伍理钊后来也进了总督衙门,做过堤工、洋务等差事,官至通判,也享有一份与其父不相上下的俸禄。

1911年,即伍修权3岁那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义之后,伍修权的祖父和父亲当差的衙门被“革”掉了,全家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随之中断。最初还能靠有限的积蓄维持生计,积蓄告罄后开始变卖或典当衣物。眼看家底快卖光了,伍伦奎在焦虑中一病不起,于1913年撒手人寰。伍理钊为节省开支,先后搬了四次家,最后搬到长江边、蛇山下的穷人聚居地。左邻右舍,除了汉阳兵工厂等的工人,就是剃头、修鞋的手艺人和小商小贩。

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一群儿女,伍理钊只得求亲托友寻找谋生之路。他一度在祖籍襄阳的吴元泽[1]家管文牍事务。黎元洪被推举为民国大总统不久,吴元泽去北京另谋高就,伍理钊也跟随进京。到京后,吴元泽将他推荐给一个湖北同乡,即在民国陆军部任职的李书城[2]。李书城念及乡谊,为他谋到了一个候差的空衔。伍理钊虽然每月可以领到一份干薪,却仅够个人食宿开销,解决不了一家老小的生活问题。他在京等了好几个月,补缺无望,又记挂着家中老小,无奈只得返乡。

1918年,伍理钊从北京回到武汉。其时已10岁的伍修权和兄弟们兴奋地迎回了远行归来的父亲,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理解父亲的沉重心情,只是眼巴巴地看着他的一个随身小包裹,猜测着里头有些什么让他们惊喜的东西。等到伍理钊向母亲请了安,与妻子打过招呼,慢慢把包裹解开时,伍修权他们只见里头滚出了两个皮色青绿的萝卜。伍理钊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一边让妻子拿来菜刀,一边向孩子们解释道:“这是爸爸特地从北京给你们带回来的一种萝卜,叫‘心里美’。”切开萝卜,哎,真是红瓤,颜色好诱人!看着孩子们欣喜的目光,伍理钊慈爱地一片片分给他们,还让伍修权拿一片给祖母尝尝。随后,他又从包裹里取出一个纸包,里面是两个小手指粗细的眼药水瓶和两小包“金老鼠屎”。伍理钊把眼药水递给母亲说:“您老眼睛不好,这是专为您家[3]从北京同仁堂买的。”又把“金老鼠屎”交给妻子,说家里孩子多,断不了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一吃这个就好。这虽是便宜的药品,却是从北京带回来的,又是家里随时用得着的,妻子珍惜地收了起来。

伍修权的母亲是江夏人,因排行第三,取名朱三姑,19岁就嫁到伍家,生有八男二女。由于家境贫寒,有两个孩子生下来就夭折了,伍修权在活下来的兄妹中排行老四。朱三姑总是无怨无悔地帮着丈夫支撑这个家。多少年后,她当年的身影,仍珍藏在伍修权的心头:“她在烟熏火燎中为我们烧饭煮红苕;她在昏暗灯光下为我们做鞋补衣衫;天不亮她就在扫地提水,别人已歇息,她还在涮锅洗衣;她从不为家穷唉声叹气,也从不对我们生气发火,一年到头,每天每晚,都是这样默默地劳动着。”[4]伍修权的母亲不仅勤劳能干、谦和宽厚,更有一种坚韧的品格。与他们母子俩接触较多的人,都认为伍修权的秉性、品格中有不少受他母亲的影响。

家境的贫寒,使伍修权从小就懂得为父母分忧。为了生计,他赤着脚、光着膀子,跟与他同样瘦弱的小伙伴们,有时在江边拣拾人们丢弃后又被江水冲上来的菜帮之类的“食物”,有时在武昌火车站铁路旁拾煤渣,有时结伴到十几里路外的乡下去买比城里便宜的红苕。紧靠他们家的蛇山、洪山,既是他们儿时的玩乐处,又是他们拾树枝、割野草、挖荠菜、采野果的地方。

伍理钊从北京回来后,又到处找谋生门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他找到一个为学校抄写讲义和刻写石印蜡纸的活计。为了多挣几文钱,他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通宵达旦地抄写。那时武汉国民政府常常要搞名目繁多的选举,选票要按一定格式叠好,这在伍理钊看来是份不错的活计。当他揽到折叠选票的零活时,就发动全家老小一起折叠。然而这类零活不是天天都有的,伍家还是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好不容易又找到糊火柴盒的活儿,又是全家动员。一家人常常除了吃饭睡觉睁开眼就干。

生活在社会底层,使伍修权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生活简朴的品格。他说:“我少年时的家境和我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成了我的人生第一课堂,我在这里得到的教育,大大有助于自己后来的投身革命。”[5]



[1] 吴元泽是伍修权从苏联回国时担任中共中央秘密交通局局长的吴德峰的叔叔。

[2] 李书城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哥哥,一大开幕时的会场就是通过李汉俊借到的李书城在上海的宅院。

[3] “您家”是武汉话中对长辈的尊称。

[4] 《伍修权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5] 《伍修权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点击 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出版社立场,如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您对内容感兴趣 请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中国出版社微信号:DDZGCBS

“关注当代 阅读中国”

当代中国出版社将继续以读者为本,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书,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回复:毛泽东/胡乔木/陈赓/陶勇/季羡林/小书馆/预测术/传记/文学/大师/经济/名人/励志/职场/:即可浏览相关内容,也可以直接给我们留言,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