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故宫修文物的那个人,走了

掌上北京 2019-10-07

文|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一位在故宫修文物的大师,去世了。



他叫沈伟,是个低调的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他只出镜了30多分钟。


图:沈伟


1983年初入故宫,1986年拜师,33年来沈伟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万多枚印。


比如国家一级文物《韩熙载夜宴图》的摹本上,沈伟的贡献,只有小小的几寸。


这几寸功夫,全故宫也只此一家。


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工作室内,沈伟是驾驭金石的大师;出了工作室,他就成了侍弄小院的猫奴。


图:沈伟


他在故宫小院里种起西红柿和茄子,搭起遮荫的瓜藤。


沈伟的办公桌上,净是小葫芦、小盆栽。


每天上班浇完小院的花,他就开始伺候御猫。


有了沈伟,宫宠御猫中的两小只也有了姓名——“花子”和“灰子”。


图:御猫“鳌拜”


故宫啊,哪是什么冷冰冰的紫禁城,这是沈伟的家。


只可惜,那个开朗幽默爱撸猫的摹印传人,在55岁时离开,再也回不来了。


图:沈伟的办公桌


一位大师低调地走了,他身后的讨论,不及某某明星离婚的十分之一。



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沈伟的知名度比99%的文物工作者更高。


比沈伟更不幸的人儿,他们的故事又有谁能听见呢?


每一位故去的文物大师,都值得被尊重。


这是一群风华绝代的人的故事——一入红墙深似海,从此名利是路人。



沈伟的师父刘玉,是一个“怪老头”。


从拜师到出师,刘玉让他花了整整五年。


图:刘玉


收徒之前,刘玉悄咪咪地观察了沈伟很久。


后来沈伟提到:


“我师父特别不爱说话,他选择我作为故宫摹印的第三代传人,当时我还有些吃惊。他说观察我很久了,觉得我能干这个,他不会看错人的。”


沉默寡言的人,内心往往更富感情。刘玉这辈子,没再收过第二个徒弟。


但是当时沈伟还察觉不出师父的心思。


拜师第一年,刘玉让沈伟从磨石头、磨锯、磨刀学起。


之后的两年,沈伟练的是写篆字。


再之后两年,沈伟才摸到石头,学习篆刻。


年岁太过久远,我们无从得知刘玉奇怪的动机。也许他想给徒弟夯实基础,也许他想磨炼徒弟的心性,也许他还在观察,这个徒弟是不是值得托付一生。


27岁那年,刘玉把沈伟叫到跟前,交给他一方印石。


他终于通过了师父的考验,出师了。


图:沈伟和他摹的印


如果说五年的打磨,是刘玉故意送给徒弟的逆境,那刘玉的一生无处不是逆境。


刘玉是农家子弟,中学辍学。


几经辗转,1956年他来到故宫,担任太和殿解说。


在故宫呆了七年光景,他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那一年,故宫摹画室的一位老师傅相中了他。


拜师后刘玉才发现,自己的师傅,竟然是新中国故宫博物院摹印的开创者——“南陈北金”中的金禹民老先生。


图:1964年,故宫修复厂部分员工合影,后排左三为刘玉


刘玉很惶恐。他只是一个匠人,粗通文化,篆字都不认识。


为了不给师父拖后腿,他开始自虐式恶补。


《篆刻入门》《古玺文字徵》他通通借来,囫囵吞枣地背下去。


篆字很复杂,他只能靠死记硬背,整宿整宿琢磨篆字的构型。


除了吃睡,刘玉手中不是刻刀就是毛笔。


在学习吴昌硕大师的《缶庐印存》时,刘玉更是把整本书的印仔细临摹了下来,装订成册以供学习,保存至今。


图:吴昌硕《缶庐印存》


一年后,刘玉出师了,但是“文革”也来了。


他被下放干校,跟着工程队盖房子。捏篆刀的手,扛起了木料和大锤。


直到1971年,刘玉才再次回到故宫。


那时的他,已经四十岁了。


刘玉为了学篆刻积累的30多本笔记,早就丢失在这场风暴里了。


他只能抄大字报,不准写篆字,连练习用的巴林石和毛边纸,都只能偷偷地找。


当时遭到“批斗”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还托人给刘玉带去了《印章概述》和《怎样治印》,鼓励他好好学习。


1972年,命运的转机来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脆弱的西汉彩绘帛画,被送到故宫”抢救“。



图: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安排复制帛画任务时,不起眼的穗子成了最大的难题。北京好几家针织厂的老师傅,看了都直摇头。


这项任务,最终落在了刘玉的身上。


帛画的穗子看着很蓬松,但刘玉仔细一研究发现,光是编织手法上的精巧,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


穗子是文物,碰不得、更拆不得,刘玉每天只能拿着放大镜观察穗子的纹路走向。


经过不断的模拟编织后,刘玉才敢确定,帛画上的穗子是几十根细丝线(每根线如头发粗细),用编苇席或编辫子的方法,斜式走向分成两大股,每两大股之间又拧入一条斜线。


确定编织方法之后,刘玉又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了一架特殊的织机。


图:刘玉制作的织机


刘玉花了2天,才用这架织机织出了1寸符合标准的穗子。4个完整的穗子,花了整整1个月。


这份复制完成的帛画在日本展出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可是刘玉复制的4个穗子,却在展出时不慎丢失。


帛画的复制仅仅是个开始,故宫又开始重拾古画临摹的“旧业”,其中就包括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的临摹。


《清明上河图》中有100多方印,刘玉需要对每一方印进行分析、刻制:原作中的印有没有“锛儿(缺损痕迹)”?用的是什么刀法?印的位置、角度、着色程度如何?


刻制和钤印,全由刘玉一人完成。


钤印完成后,徐邦达、刘九庵等文物专家评价刘玉摹的印和《清明上河图》摹本整体达到了“神形兼备”。


图:《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印


100多方印,从未失手。


刘玉不敢失手,也绝对不能失手。这幅技艺和真迹别无二致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倾尽了古画描摹大师冯忠莲20年的心血。


刘玉先生一生的磨难已经够多了,但是比起冯忠莲,他已经是个幸运儿了。


这个被称为“辅仁女状元”的冯忠莲,被命运的大手无情地捉弄。本该平坦顺利的一生,布满了千疮百孔的沟壑。


冯忠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曾在1953年作《春江图》来为毛主席祝寿,作品《山水》更是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可是明明有研习国画的坦途可以走,冯忠莲却偏偏决定从事默默无闻的临摹工作。


图:冯忠莲


我国古代书画,多为绢本或纸本。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些脆弱的画卷,就算逃过了烽火岁月,最多也只能“活”八百年。


我们现在看到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名作,都是后人临摹的作品,真迹早就成为历史谜团。


临摹意味着,为画在纸上的民族史“续命”。


当时北京荣宝斋已经创造性地发展了书画木版水印复制技术,达到了乱真的效果,奈何缺少技艺高超的临摹画师。


在个人发展和国家文化传承上,冯忠莲选择了后者。


1954年,她随荣宝斋古画临摹组前往东北博物馆(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负责古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卷》的临摹工作。


惊才绝艳的冯忠莲,仅仅用了2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图:冯忠莲在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卷》


如果说人生有四季,那么冯忠莲四十岁之前都是春天。


1960年,41岁的冯忠莲开始临摹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工作要求临摹要在1年内完成, 因为该作品将作为1961年“七一”建党40周年的献礼。


但是当时规定,故宫的文物不能出宫,冯忠莲每天只能隔着玻璃、用放大镜仔细看这幅顶级文物,再贴着照相师傅所拍的黑白照片构图,反复比对原件和照片,一点一点复制临摹。


初期,临摹工作十分紧张,冯忠莲每天5点就起床,第一个到故宫开始摹画。


一周7天她都不能休息,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冯忠莲十分愧疚。


1960年3月9日,冯忠莲在给长子陈长年的书信中写到:


“我现(在)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长一丈六尺五,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回家就很想躺下了。有时你们回家我也很不耐烦,原因就是太累了,胸口出不来气,总想大声喊几下才好,可能还是心脏病。不管它,明年七一以后我再好好医治一下身体吧!我们星期天也加班,星期六也回来很晚,所以也很难见到你们。”


1960年5月19日,冯忠莲给长子陈长年的书信:


“从‘五一节’到现在每天早晨头晕,有时还头疼,他们劝我去检查。昨天检查结果血压170,高30。”


图:冯忠莲和陈长年的书信


可是,想在1年之内就临摹出长约5米、高24.8厘米,并且内容丰富精巧的《清明上河图》,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连“一束发丝”都要反复进行修改的冯忠莲,没能够完成建党40周年的献礼。


但《清明上河图》的临摹工作仍在继续,临摹期间冯忠莲还曾偶遇摹画室的小学徒刘玉——十几年后,就是这个“小学徒”,独自完成了《清明上河图》摹本上的100多方印。


1966年,“文革”爆发,临摹工作被迫暂停。


到1976年拨乱反正之后,冯忠莲才又开始了暂停10年的临摹工作。


10年过去,冯忠莲已年近花甲,青丝变白发,高血压、眼底血管硬化更是雪上加霜,手臂力量也不复从前。


图:冯忠莲在临摹《清明上河图》


身体上的折磨,冯忠莲咬牙克服,但最令她头疼的,是颜色的调配。


10年前的颜料已经吃进了绢里,而新临摹的部分,颜色还浮在表层。


每每把颜色调配得接近,一画在绢上,却总是失败。冯忠莲只得不停地改变画法,以使颜色相同。


1980年,一幅艺术效果足以以假乱真的《清明上河图》摹本灿然问世,并且摹本前后一致,丝毫看不出时间的断层。


图:冯忠莲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该摹本已经被故宫列为一级文物。国家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九庵在澄观堂题语中说:


“······余所临本又多从仇氏出,每况愈下矣。现代摹本首推冯忠莲,她是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真迹对照摹制,毫发不异,可谓不下真迹一等。”


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时,《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在特制的高科技展柜内向世人全卷展出。和真迹一同展出的,有6件仿本和1件临摹本。


这唯一的一件临摹本,就是冯忠莲的作品。




30年与印相伴,从未失误。


20年摹一张画,耗尽心血。


对于故宫修文物的大师们,这些也只是平常,他们每天都在书写这些“不可能”的故事。


匠人匠心,择一业终一生。


再来看看现在这些“惨遭破坏性修复”的文物们呢?


这是四川乐山大佛,庄严大佛秒变美颜滤镜小鲜肉。


图:四川乐山大佛修复前


图:四川乐山大佛修复后


这是四川安岳石窟造像,瞅瞅这柳叶眉、大红唇……


图:四川安岳石窟造像修复前


图:四川安岳石窟造像修复后


这是辽宁朝阳清代壁画,浓浓的现代影楼气息呼人一嘴巴子。


图:辽宁朝阳清代壁画修复前


图:辽宁朝阳清代壁画修复后


何苦那么浮躁?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有4万多名年轻人报考故宫,想去故宫修文物。


虽然沈伟也苦恼过收徒的问题,但是他并不确定:因为纪录片而来的狂热粉,是否能够耐得住宫墙内的寂寞?


“外界的诱惑这么多,除非是特别喜欢,痴迷这个,要不一般人真熬不住。”


外界看来,沈伟可以随时撸撸猫、在小院内种种菜、摆弄一些小玩意;谁又关心过,他因为常年坐在桌前研究,腰椎病、脊椎病缠身。


刘玉大师因为过度用眼,患有严重的眼疾。


冯忠莲大师患有高血压、眼底血管硬化等疾病,于2001年病逝。


故宫的文物不需要现代社会的功利心和焦躁症。


踏进了这个门,就是一生的承诺与传承。



北京玩摇滚的都揍过大张伟?劝你莫欺少年穷!

土豪给女主播刷了30多万,终于在北京见到本人,结果……

怀疑女友拍过不可说视频,“原谅宝”一图判断你是不是接盘侠

侮辱老人,假装求救外卖员…这个段子婊为了骗赞不择手段

“你要强奸我吗?”,海归女怒斥交警被全网攻击,这次谁也帮不了她

给小三洗脑,帮客人摘绿帽,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职业?!

帝都90后的老年生活,太硬核了

趁乱摸女乘客屁股,逃离48小时后······

“聘礼30万,全款买房、工作稳定……”母女聊天内容曝光,太可怕了!

朋友圈被逼疯的上海人,这搞笑段子的背后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