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孤勇者’小学生”现象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蒋国栋 闫明达 中央团校 2024-04-02

      近段时间,继“刘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后,网络上又上新“孤勇者”小学生,成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群体之一。“孤勇者”是网络游戏《英雄联盟》推出的一部动画剧集“双城之战”的中文主题曲,自2021年底创作发行以来,逐渐“破圈”并在微博、微信、抖音、知乎、B站、网易云音乐、唱吧等社交平台传播开来,尔后唱进校园,风靡小学生群体。

自《孤勇者》圈粉全网小学生后,关于“小学生喜欢孤勇者的原因”“孤勇者为什么在小学生群体里那么火?”等话题频频登上媒体热搜。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10后”,对网络世界“一举一动”的捕捉本是常态,但能同时在感应传磁上具有高度同向性、情感振动上具有高度同频性、时代崇尚上具有高度同质性、价值认同上具有高度共面性,却并不是普通易见的现象。那么,“‘孤勇者’小学生”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歌曲创作源于生活感知,动人音律直抵人心,激发出孩子们的“奋进感”。《孤勇者》的创作背景来源于一名抗癌九年的普通女孩,在经历与绝望、孤独艰难抗争后,她最终冲出泥泞,战胜病魔。词作者的亲身经历赋予了这首歌曲励志基调,辅以采取排比的方式传递音律,并融入情感升华的副歌部分,点缀上尾曲处的高亢激昂,使整首曲目朗朗上口,力量感充沛。入心的歌词、清扬的旋律、递进的情感,不禁让孩子们感觉“通透好听”,“听起来给人一种鼓舞力量、给人以新生之感,让人热血沸腾,充满激情,对新生活充满希望”。

其次,歌曲从“解构英雄”到“重构英雄”,描绘出一幅英雄群像,给孩子们种下一个“英雄梦”。从本质上看,“孤勇者”小学生现象是价值观同一、同向、共面的结果。抛开创作背景、演唱歌手等因素,歌曲首(都是勇敢的)尾(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两处相互呼应、互相照应,传递出的价值意境贯穿全曲,鲜明呈现出对英雄的“解构——重构”,释放出“对弈平凡”的精神感召,并转化为一种“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的能量信号。纯真的孩子们在这种能量信号的激发下,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忆中的“感动点位”联系起来,对“英雄”形成了独到且贴合传统、贴合时代、贴合群像特征的具象理解,认识到孤勇者中“污泥满身”的“他”是身边奋斗在一线的消防员、疫情工作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也是在为生活奔波劳累的父母和家人,还有可能就是自己,从而点燃了一个要努力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奉献社会的“英雄梦”。所以,当时代崇尚、价值观念完成高度契合后,“孤勇者”小学生现象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孤勇者》在小学生群体中的风靡,对于共青团如何做好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更好履行为党育人职责使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孵化出一批向上青年音乐人,创作出一批高质量、正能量的新时代歌曲,持续放大主流价值文化、正能量作品的育人张力。此前,《逆战》《少年》等歌曲在青少年中也颇有影响,这些歌曲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富有热血、朝气、活泼、青春的气质,主题紧扣时代、紧扣生活、紧扣青年,能够引发青少年的共鸣感、共情感、共勉感。同时,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涵养创造精神,提供“筑梦空间”“创新工作坊”等载体,鼓励青少年学生创作有“正能量”“青春力”的优秀作品,不断挖掘创新潜能。

二是要持续关注青少年英雄观、偶像观的动态变化,做好对青少年英雄观、偶像观的价值引领工作。前段时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北京中小学生偶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中小学生的十大偶像选择中,科学家(28.1%)位居榜首,比排名第二影视明星(12.7%)的数据高出一倍以上。当前,青少年的英雄观、偶像观呈向好态势,要抓住关键时机,把对青少年英雄观、偶像观的引领与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扣子。

(作者系中央团校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教师;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 | 耿妮娜
校对 | 王   娟
校审 | 毛赟美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青年文明号”的由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