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

周文娟 中央团校 2024-04-02

近日,“小镇做题家”成为舆论热点。“小镇做题家”一词源于“985废物引进计划” 豆瓣小组,特指从农村或小城镇走出来的贫寒学子,他们家境平凡、学习认真、擅长考试。该词本以“自嘲”方式反映小镇青年学子的一些特征,却演变成某些媒体和网民居高临下的“嘲讽”,给他们贴上“眼界狭隘”“高分低能”“嫉妒心强”等标签。笔者认为,正确看待“小镇做题家”,对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观具有普遍意义。
要肯定“小镇做题家”的奋斗精神。一个人不能选择出生环境,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我,这正是马克思所强调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小镇青年勤奋做题,恰恰反映出他们既能理性接受当下环境,又不甘于一辈子处于当下环境的心理状态,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寻求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有人嘲讽小镇青年眼界狭隘,这本质上是一种环境决定论。成长环境可能会使小镇青年起初面临着社会阅历不足、人际交往偏弱、社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但并不代表长期如此,他们所练就的奋斗精神和适应能力,也能成为以后他们在新环境中愿意改变自己的强大力量。
要看到小镇做题家”的自我肯定和积极人生态度。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不同,但每个阶段的目标实现都凝结着拼搏的汗水。小镇青年在金榜题名时的成就感,实际包含着一种自我肯定。有人嘲讽这种成就是靠“做题”得来的,他们进入社会后却并不优秀,这是把“优秀”的标准简单地量化成学历、财富、地位等,强行构建“小镇”出身与片面“优秀”之间的因果联系,不免偏颇。“小镇做题家”们在做题学习中练就的专注力和分析力,通过考试成绩获得自我肯定的积极人生态度,都将成为未来漫长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要观察“小镇做题家”自嘲背后的生成机理和社会影响。“自嘲”看似是偶然现象,却不是青年多元文化生态中的“孤本”,它反映出小镇青年普遍面临着优越感与挫败感的摩擦与碰撞。在社会这张“大考卷”上,他们需要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功利化的目标追求、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先赋性的资源匮乏。“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自2020年成立至今,成员已超过11万人,大家通过“自嘲”方式抱团取暖、互相慰藉、达成共鸣,一起寻找“破圈”路径,这是他们继续奋斗改变命运的新方式。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集体自嘲”有可能积聚和放大负能量,使一些小镇青年在面对短暂困难时唱着“读书无用”论调,陷入“自暴自弃”境地,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影响青年学子的学习观和奋斗观。对此,高校作为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阵地,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正确引导;主流媒体应及时捕捉研判舆论风向,让正面声音“发得出”“传得开”;共青团要积极引导团员青年不要被偏颇、错误的言论所误导,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作者系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


编辑 | 耿妮娜
校对 | 王   娟
校审 | 毛赟美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世界青年瞩目!这个论坛都讲了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