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chuangkegongshe Intro 这里生产创业干货,追踪全球最新行业风口;这里活跃一群爱创业、有梦想、乐分享、敢挑战的好青年;这里以缔造新一代创业先锋为使命;这里以打造华东地区一流的创业精英社交平台为愿景。 * 采访过程中,彭志刚强调希望将他的名字改为Peter。因为追求平等的创业文化,他不喜欢伙伴称呼他为彭总,Peter 这个名字能让他与小伙伴更好地打成一片。 创客记:No.139 文 | 一壹 采访 | 张小逸、一壹  编辑 | 张小逸 摄影、摄像 | 林晨曦 后期 |  Maxim   “细胞免疫治疗法只是抗肿瘤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也处于技术的早期研究阶段,有效率并不是很明显,但魏则西在百度咨询后被不良医疗机构引导为一定能治愈康复。社会对于专业科普、权威患者教育的缺失,正是这桩医疗事件的原因之一。”面前的Peter(彭志刚)遗憾地说道。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约有429.2万例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   2015年,Peter 创办“医瘤助手”,从诊中熟人医患切入市场,普及患者教育。这是一款定位于肿瘤医疗全程管理服务平台的移动医疗产品。   同年10月,医瘤助手开发出医生工作组患者管理及随访系统,实现医生工作组协作、MDT讨论、熟人医患沟通、预约床位、不适反馈、患者随访等贴合医疗生态功能,提升了肿瘤治疗阶段的效率。   2015年6月,医瘤助手完成由普华资本领投的1000万天使轮融资,到2016年8月又获得由普华资本、雅瑞天使、奋轩资本共同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Peter 介绍,目前医瘤助手上注册的医生用户数已过万,患者用户近十万名,合作的医生工作组超过300个。   国内肿瘤细分市场空缺   Peter 在医疗领域有着先天优势:出身医学世家,同时太太也是一名肿瘤专家。而最初他却并没有选择这条路,深耕消费电子行业十多年之后,毅然创业转行广告传媒领域。   在广告传媒领域工作的几年间,Peter 主要负责医药企业的媒体策略和投放工作,在医药医疗领域的资源也逐渐拓展。   2009年,Peter 携手优势资本成为一名投资人,在接触新科技领域的同时,一直格外关注精准医疗相关项目。在“好大夫”、“春雨医生”开始启动时,他希望能投资一家肿瘤垂直领域的公司,无奈没有找到。   直到2014年7月,他看到软银投资“抗癌卫士”,一家主要做病友社区的移动医疗公司,终于认定了肿瘤细分领域的广阔未来。   在与肿瘤患者的接触过程中,Peter 发现国内肿瘤患者普遍有因认知不足耽误病情的情况,也有太多因医疗费过高因病致穷的例子,此外,因为太太是肿瘤专家,他看到国内肿瘤医生工作忙到无法分身的困境。最终,他决定自己来做些事情。 “从小来说,我想做一个工具来解放我太太的行医效率。从大的来说,肿瘤目前属于国家的高发疾病,我希望能做点事改善现状。”Peter 解释道。   从诊中切入,普及患者教育   该如何打入肿瘤细分市场是Peter 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他发现,对于肿瘤这一细分疾病来说,诊中的医疗行为和医患交互频次最高。从诊中切入,可以获得医生的高度参与。于是,Peter 决定从诊中熟人医患角度切入市场。   “那就先做一个沟通工具,以医生作为核心用户,由医生自己添加患者。”医瘤助手APP随之逐渐成型。 接下来,Peter 又关注到,有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为66%,而国内这一数字为30.9%。但其实在国内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很多肿瘤疾病的平均五年生存率与美国相差不大。   之所以中美数据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筛查意识差、发现时间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特别是偏远地区对疾病的认知不够;患者诊中诊后的营养、护理和治疗指导不足。   “简单来说,想要有所改变,在治疗全程中普及患者教育是必不可少的。”Peter 说。   在现实医疗过程中,医生和护士每天都要为“为什么要做这个治疗”,“治疗后应该吃什么”这些问题做反复解答,效率很低,患者听了还不一定记住、理解。此外,患者教育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认知,还有对治疗路径的了解。     于是,医瘤助手联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等,与全国各个专病领域专家一起,将医疗过程常见解答和沟通问题进行固化和多媒体化,在医瘤助手端口给“患者教育”部分预留了重要位置。   打通线上线下,共享医疗资源   进一步探索肿瘤细分领域需求时,Peter 发现在线下场景中,无论是诊前、诊中、还是诊后,医生不方便将手机号码留个患者,线下沟通效率很低。   于是,医瘤助手在其医生端APP上开发了线上医生工作组功能。他介绍,这个医生工作组可能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以及护士长等,人数不固定,每个医生工作组在3~10人之间。区别于同行的医生工作组,在医瘤助手的工作组里,医患之间可以发生交互。   另外,如果患者需要咨询医生,可以在工作组中提问,年轻资质的医生可以回答。如果问到疑难杂症,高级资质的医生则会回答。而且,患者在某个医生工作组中,不会看到别的患者,也不会被别的患者看到。   “这个机制推出之后,很受医生和患者欢迎。”Peter 说,医瘤助手的线上医生工作组主要通过与医院的科室或病区小组层面进行合作入驻。   接着,Peter 意识到,中国的专家本身就跟大三甲医院连在一起,患者都是先找医院,再选医生,那自然大医院的医生资源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原因,移动医疗在线上收费仍有风险,最终趋势仍是回归线下。   所以,医瘤助手下一步打算搭建线上的“专家会诊”,把专家医生辐射到周边,与基层医生打通,既有效利用了小医院的床位等空置资源,又同样是依靠这些专家会诊,形成共享模式。   “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本来就会与周边医院有一些合作,我们就是把一些线下的合作转到线上来。这也是我们从诊中扩到诊前陌生医患的契机,扩展完成,那诊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全程管理也就得以实现。”   Peter 还透露,新一轮融资到账之后将主要用于产品优化,深挖肿瘤康复,引进国外的“舒缓治疗”疗法。此外线上毕竟只是工具,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将医生集团落地,将不同医院的专家整合起来,最终达到共建科室的效果,服务更多病患。 请尊重原创,转载请向微信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规范 寻求报道,请添加微信:"zhangtianyi0510"或点击“阅读原文”,在线登记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蓝字) 创客记:契约互联/保掌柜/呆呆阿卜/有质--IT质量实验室 /奇蛙无人机 / TimePack / 就爱广场舞 /快找机械网 /机器人云药房 / 喵咚家 / 亿动非凡 / 美篇 / 吉美瑞生 / 药尚网 / 亦友(WeTech)/ 云帐房 /外勤365 / MyDocumate / 兰渡文化 / 米漫传媒 / 云创存储 / 牛顿眼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