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江创新引擎 | 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峰会暨创新加速平台合作对接会成功举行

小Z 你好张江 2024-04-14

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峰会

在全球技术创新进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阶段,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峰会暨创新加速平台合作对接会于今日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召开。峰会由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洪堡大学创新中心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主办,InnoEU创欧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和上海张江企业孵化器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



此次峰会旨在为中欧创新合作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进一步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积极打造创新国际化,切实践行中欧“丝路”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总裁费迪南德·巴尔特斯,洪堡大学创新中心总裁沃尔克·霍夫,EBN欧洲商业网络创新平台总裁大卫·乌莱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本次峰会。



会上,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洪堡大学创新中心和张江集团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为费迪南德·巴尔特斯及沃尔克·霍夫曼博士颁发了国际导师聘书,未来三方将合力推进中欧间的创新合作,为欧洲创新要素落地上海提供支持。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在会上致辞时表示:“作为承载多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张江,已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总部集聚度高、吸附效应好、创新成果丰富的开放创新高地。接下来张江要继续敞开大门,推动国际知名创新中心落地张江、鼓励大中小企业融合、帮助创业企业获得更多创新资源。我们相信开放、合作、创新的力量能够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


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作为中国知名创新创业的圣地,张江与欧洲特别是德国有着深厚的缘分,上海德国创新中心就落户在张江,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有3家与德国有关的机构或企业。今天峰会上,中欧双方的资源在同一平台实现对接,依托张江科研创新资源雄厚的良好条件和欧洲先进的技术力量,我们将共同推动中欧创新企业合作,整合全球资源,带动科技企业成长,推进张江双创事业的发展。”



本次峰会吸引了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20家著名创新机构、来自12个欧洲国家的28家科技创新企业以及53位来自欧洲的企业和创新机构代表、4位InnoEU中国区人员齐聚张江人工智能岛,一同探讨科技创新、项目合作、转型升级,为中欧企业在智能制造、半导体、量子通讯、新能源电池等前沿发展领域谋求新的增长点。


EBN欧洲商业网络创新平台总裁大卫·乌莱


EBN欧洲商业网络创新平台总裁大卫·乌莱向峰会嘉宾分享当前欧洲的创新发展时表示:“EBN成立于1984年,是在欧盟委员会、欧洲工业界以及首批商业创新中心的联合倡议下创建,肩负着帮助欧洲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走向世界的使命。这次在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加速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向张江介绍EBN的科技园区和企业,为双方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为双方共赢发展创造更多商机,共同打造国际化创新生态圈。”


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总裁费迪南德·巴尔特斯博士


“InnoEU代表着200多家欧洲创新机构和8000多家欧洲创新企业,有很多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和技术。上海既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科创高地之一,能与欧洲创新要素形成无缝、高效的对接。”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总裁费迪南德·巴尔特斯博士说,“我们很高兴能和张江开展合作,并期待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加速平台能够在张江的支持下落地更多项目。”


洪堡大学创新中心总裁沃尔克·霍夫曼博士


“德国一向注重科技创新,而中国的市场和资本更具开放性。”洪堡大学创新中心总裁沃尔克·霍夫曼博士说,“创新无国界!我们此次和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携手到上海发展,并落地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加速平台,就是为了让更多更好的技术和人才,对接最开放的市场和资本。”


InnoEU-张江中欧创新加速平台将借助InnoEU及其欧洲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中欧间创新资源流通的桥梁和接口,帮助成立3至8年的欧洲创新企业来到上海加速发展,将相对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中国市场,对接中国资本。同时,让欧洲科技创新企业、人才和技术跟中国企业、资本、市场形成更多互动与合作,为张江科学城和国际创新高地的发展助力。
欧洲项目路演


1



总部位于德国的高科技公司Infrasolid,主要开发和制造用于NDIR气体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的高性能红外辐射源,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废气测量、爆炸和消防、建筑工程服务工程和医疗技术等领域。 


2



来自芬兰的企业Mevea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实现有效的数字孪生,使基于物理的设备和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应用到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营销培训操作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


3



德国Teratrace公司利用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来监测和预测人群的行为,可以更好地预估和控制乘客流量,使车站运营商对拥堵现象拥有充分准备,有助于运输服务部门优化长期基础设施规划的运营,提高客户对运输服务的满意度。


4



拉脱维亚的一家人工智能芯片初创公司Evolve,专业从事机器学习、音频和声学方面的研究,是声学降噪技术的领先者。Evolve的价值主张是——清晰的沟通,帮助客户创建抗噪和无回声的消费电子设备,从而在不利环境中实现抗噪通信和抗噪语音识别。Evolve的目标是成为噪声消除音频技术和人工智能音频芯片设计的市场领导者。


5



德国Elysium工业公司是一家专注康复辅具创新的技术开发企业。其灵感来自对人体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理解,提供在不使用刚性外部结构的情况下,将助力传递到人体关节的穿戴设备。


6



来自德国的汉萨泰斯法尔泽格汽车制造有限公司(HFM)是一家专业开发电动汽车和自动汽车高度复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公司。该公司完成了从传感器、驱动动力学控制系统到执行器的端到端电气和电子结构(E/E)的开发,它们构成了功能和技术安全概念的基础,这对于未来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认证必不可少。


7



德国Tacterion公司创建于2015年,主攻为机器提供触觉,使下一代的交互式和响应性产品成为可能。Tacterion的首款模块化传感器平台称为plyon,拥有三个核心层,可单独修改和缩放,能够为完全不同的使用案例和环境标准构建单独的传感器模块。


8



Cellugy是一家丹麦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解决塑料包装问题。Cellugy使用在发酵过程中生长材料的微生物,合成了一款生物纤维素材料ecoflex,能够广泛使用可再生的原料,如水果和蔬菜废料以生产大量有机塑料。


9



来自波兰的Apollogic是一家将全息医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创新医疗先锋企业。公司的主要产品是VSI虚拟手术智能,其可将患者信息、CT、MRI等医学相关信息以及超声、显微镜、内窥镜等屏幕作为全息图显示在混合实景眼镜中,与此同时,真实的环境仍然是完全可见的不会被信息覆盖,全息图可以与现实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利用手术标志,VSI能识别出病人的具体部位,并将3D扫描叠加到病人身体上,使外科医生能够更有效、准确实施手术。


10



React4life是一家意大利创新创业公司,公司的多体外器官(MIVO)装置是一种创新的流体动力、多室细胞培养系统。MIVO可以宿主二维和三维人体活组织,再现人体生理,取代了目前最先进的静态体外试验,显著减少动物试验的使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制药(即药物功效测试)、医疗器械(即皮肤吸收)、营养品(即肠道渗透)、化妆品等,MIVO现已应用于一些专利测试。



关于张江集团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28日,作为张江科学城“开发主力军、新兴产业推动者、科创生态营造者”,统筹承担开发建设、项目引进、产业培育、功能服务、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等重要功能。


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集聚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全球顶尖创新企业和人才资源,目前汇聚24000多家企业,国家、市级研发机构150余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3家,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现有从业人员逾40万。未来,将发展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关于InnoEU

InnoEU欧洲创新平台,是为创新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国际化服务的平台,是“为平台服务的平台”。由欧洲主要的创新机构、创业企业、创新资本、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共同创立的创新平台,总部设在欧洲创新之都柏林,主要发起人和发起机构均拥有欧洲顶尖的技术、人才、创新、资本、市场等资源。


InnoEU欧洲创新平台的合作伙伴以德国为中心,网络遍布全球,包括200多家欧洲著名创新机构、800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1000多家欧洲大企业集团、50多家著名高校和研究院和众多欧洲投资机构。行业种类齐全,既包含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疗、大健康等,又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行业,很多项目资源在技术上均为世界领先。


InnoEU欧洲创新平台的使命是“使创业更容易成功”,即:


✔ 促进、协调、分享、优化创新资源的全球化,建立和维护全球化的创新网络。

✔ 帮助致力于创新的机构、企业和个人,使他们在创新全球化中取得成功。

✔ 致力于从对接到取得成果的全面服务。


关于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位于柏林市中心,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大学产生过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就出自柏林洪堡大学,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大学。其他曾经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德国四大国家科研机构中有两个就是以洪堡大学校友命名的,即马普学会和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


洪堡大学创新中心作为洪堡大学唯一的直属企业,所有洪堡大学其他企业均需要洪堡大学创新中心独资或合资。洪堡大学创新中心专注于洪堡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帮助洪堡大学将科学研究与产业、政府、应用结合起来,代表洪堡大学统一负责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与外界企业、政府等沟通联系,是洪堡大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与外界的纽带。同时,洪堡大学创新中心帮助专家教授将新技术进行产业化,成立企业,并为相关的初创企业对接投资资本、孵化加速器、大企业集团等,也为初创企业家进行商业培训,协助他们一起成长。


洪堡大学创新中心还代表洪堡大学接受政府研发项目,联合全球各地著名大学进行共同研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