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们都在开始反思是不是被微信公众号绑架了?

李梓新 故事公园 2020-02-12



微信公众号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经过Papi酱和咪蒙两波洗礼之后,正式奠定了它确实和严肃有质量的内容渐行渐远的路径去向。


它已经成为一个“大卖场”,卖得最好的,是占据黄金摊位的,喇叭最响的,不管是红枣、阿胶还是方便面,都能吸引最大的流量。位置不好的,渠道先天不足的,只能躲在人山人海的阴暗条柜里。


最关键的是,创作微信公号的,绝大多数是想出来卖货的。这本身,已经和创作背道而驰。


如果回头来看,微信发展到今天之极盛极躁,有中国人民族性的原因。


我在多年之前便已观察到,中国人爱聊天,爱之入骨


如同西方人爱写邮件,直接了当一点点列明,中国人讲求的是带人情味的聊天,再在聊天之中慢慢把自己的想法讲出。


以往的IM,无论QQ还是MSN,不够移动,不够随时随地,聊天记录保存也不便。不能为中国式聊天提供存档记录。而一旦微信提供了聊天存档,便迅速成为了中国人主流的工作工具——工作的事情,多少还是要有一些文字或者文件留档的,尽管它们间杂在无数的打招呼和表情包的中间,对于中国人来说,够了。


而对于那些聊天不需留档的大妈,微信提供了视频聊天这种免费还胜过打电话的服务,也顺利地俘虏了她们。这使微信成为一个不分年龄文化层次地域的全民工具。


这是不是一种产品的胜利?当然是,但也可能不是。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就不是。


一个以碎片聊天式为基础的产品,使用户的精力非常容易分散,在这基础上的公众号阅读或者朋友圈内容,必定是不需要过长时间和精力过于集中的。“微信阅读”失败便是一个例子。


一篇供阅读的文章,和一条需要回复的信息,竞争人的注意力资源,这是过去不曾有的,现在却完全被整合到一个互相冲突的工具层面。


而另外一个因素,便是微信朋友圈早已陷入微博式的困局,太多无关的人加为好友之后,无关内容和噪音非常多。这个情况下,通过社交朋友圈获得优质阅读推荐,便是缘木求鱼了,它甚至不如当年微博可以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大V,保持内容的集中性。


所以,我在设想,接下来的内容传播路径,说不定会有某种回归。比如,回归到书籍?回归到付费阅读?回归到为优质内容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去除筛选成本?回归到线下活动?


我觉得,对于那些有一定条件的小型内容生产机构,(非个人,个人可能除了继续写文博10万+之外,暂时还没有其他选择),应该多想一下传播渠道的更多布局,和读者互动的更多形式,以及线下做更多的实验。


这个预测,可以从接下来半年来看。


新的聚合平台会产生,但不会是今日头条,也不会是只做聚合类的APP。


应该用原创的思路来做聚合。





鼓励文字工作者专用红包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

李梓新的文字仓库
报之以李



微信号:cnmediaorg

网址:cnmedia.org

lizixin@china30s.com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上一篇推荐:《北京堵与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