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创意的来源在哪里?顶级国际金融期刊主编如是说

姜纬 计量经济圈 2022-09-02

   首先,姜纬讲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学术,“笑谈”对学术工作者的一些常见的误解和偏见;除了拥有超群的智商和创造力和要勤奋努力之外,做学术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要能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才是学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接着,姜纬用男女工资差异变化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做学术要有强大的好奇心,要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懂得发现“常态”和“异象”背后的原因,这有助于找到“新鲜的题材”,挖掘学术研究的内涵和真谛。最后,她以自己和别人的文章为例,介绍了学术思想的产生过程,讲述了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姜纬认为好的学术题材不是来自于文献,而是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她希望大家能够将学术融入生活,敏锐地发现各种值得研究的素材,并锲而不舍为之努力。


     在在姜纬老师看来,与学术研究最相近的职业是:创业。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因为论文从产生灵感到发表的周期很长。如果你要保证2010年到2016年这6年,平均每年都有一篇文章发出来,那么你一年要写6篇。因此,做学术要坚持,没有耐心的人是不适合做研究的;二是学术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商业竞争。你能想得到的灵感,别人也很可能想得到,你必须比别人想的更深更远。


   论文创作中碰到“撞车现象”是很常见的事。而且,大家不但在比有无想法,也在比谁想到的早、谁做出文章做出来得快。这导致你的产出和付出很可能不成正比。因此,学术研究也是风投;三是论文创作同样需要经过设计、生产、销售的过程。今天的报告正是围绕着第一个环节:如何形成创意展开的。


姜老师认为创意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

    (1)把思考变成一种习惯。研究本身应该是学者们生活的一部分。做研究需要经过一个“不停地观察,提出假设,再观察并看哪一个假设更合理”的过程。要想取得学术的成功,不但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时刻保持着“不停思考”的习惯。她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点。她问大家:那些刚刚成为父亲的教授较之前相比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更长还是更短?有听众回答:更短。


    她从容解释,这往往是太太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她所观察到的是这些男教授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更长。接下来,她提问,为什么男教授在办公室会呆得更久呢?可以提出两个假设:一个是出于养家糊口的压力和更多的责任心,另一个是为了逃避回家换尿布。于是乎,她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实证分析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泛读基础上的思维拓展。阅读涉猎内容不要只局限于经管类的,也不必只局限于学术类的文章。而且,阅读应该读原著,而不是那些别人已经加工过的速成的文章。当被有些博士问到:研究的创意是否来自于读《华尔街日报》(WSJ)的时候,姜老师的答案是:是也不是,这是因为读者需要在《华尔街日报》传达出的原始信息的基础上跳过几个坎,转过几个圈后才能转化为论文的创意。


    如何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姜纬老师以自己、她的学生及其竞争者们的论文为例,向大家阐述了每篇论文背后的那些既让人哭又让人笑的故事,展示了她在科研道路上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用自己的创作历程启发大家学会思考,学会透过现象挖掘更深层次的道理。


    她具体分析了由《华尔街日报》和休闲阅读中的新闻故事激发出创作灵感,经过多轮的信息加工和反复的推敲酝酿,最终成就了一篇篇顶级期刊佳作的详细过程。


    在演讲的最后,姜老师介绍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关注到“干预型对冲基金”这一领域并发展为自己的阵地。她鼓励学者们应该有自己的阵地,这样你就可以打“防御战”(打掉爬上山头的竞争者)。但是,你需要不停的努力以激发创造力,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否则,你一旦松懈就会丢失自己的阵地,而转去进攻别人的领地。


对比一下你的身份:


注: 文章部分来源于上财金融学院。



各位记得转发一下,分享给他人总是比较好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