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就“Guide to Ph.D. Students”对《中国经济问题》期刊主编的采访!

凡是搞计量经济的,都关注这个号了

箱:econometrics666@126.com

所有计量经济圈方法论丛的do文件, 微观数据库和各种软件都放在社群里.欢迎到计量经济圈社群交流访问.

采访对象:傅十和,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主办的《中国经济问题》期刊联合主编,2005 年博士毕业于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经济系,现任厦大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劳动、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等领域的实证研究。

Source: 厦大图书馆,采访及文字整理:厦大图书馆郑思冬

Q1:有人说学者很难当,每天都要和复杂艰深的问题打交道;也有人说做学者其实很容易,都是在象牙塔中工作生活,每天所处的环境比较纯粹;傅老师自我评估一下是属于“外向型学者”还是“内向型学者“?就傅老师看来这两种个性特质的学者在日常教学和从事科研方面各有何特点?

傅十和:这个同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外向和内向性格还有些区别。就经济学家职业来讲,我们时常要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有涉及政策的部分还需要与政府部门、媒体打交道,那么公众演讲、公众表达和人际交流这部分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到了做研究的场景,职业要求我们通常需要的是一种相对安静、沉寂甚至是孤独的一种环境,我们日常的工作主要就是数学建模、处理数据、写作。总体来说我想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具备,做研究的时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出了门就需要与人交流,得到他人的反馈。再有,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教职,不管你性格有多内向多害羞,在课堂上都是需要与学生们互动的,需要演讲,也需要倾听,需要较为频繁的交流互动。
就我本身来说,早期的学业阶段特别是中学时期我性格也是偏内向,后来进入了研究生阶段以及毕业求职和从事教书这个职业后慢慢地改变了不少,其中一个很大的转变是在美国读博期间担任助研、助教、教课和参加学术会议等,逼得自己做了很多转变。
傅老师的工作辅台上铺满着各种书

Q2:“科研力”是天生的吗?还是可以被后天培养?

傅十和:这是我们日常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科研力”是可以被后天培养的。科研力有两种,一种是创新的能力,能提出好的问题;另一种是执行研究的能力,即如何回答一个好的问题。
我们在考察学生时,首先注重学生有没有创新的能力,有没有“创造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这个能力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就比较难了,我们需要从小开始就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假设你有了一个好问题,你还需要有一个执行研究的能力能把这个研究给做出来,这个执行研究的能力通过一套课程和培训程序可以训练出来,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就经济学科来讲,培养的目标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需要具备许多各种各样的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美国,有一个网站就罗列了各种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我刚才查了一下,经济学家就大致需要具备18种技能和16类计算机软件技术。
(傅老师提供网址:https://www.onetonline.org/link/summary/19-3011.00

傅老师办公室用于学术演示的提板

Q3:傅老师平常会不会关注到一些成绩平平、学业上不怎么“靠前”的学生,如果此刻他们中的一员在问及傅老师如何顺利完成学业乃至“逆袭”,以及科研的一些捷径、研究方法,傅老师有何建议呢?

傅十和:每个班上有成绩相对“靠前”和“靠后”的学生,这是常态。我想学生进入了咱们这边学习,智力智商都没有问题,如果他们自己有强烈的“动机”想学好的话,我想都是可以做到的。直白地说,任何一名“学渣”都可以变成“学霸”,这里头有很多的方法捷径。之前我有推荐过一本书,就是《How to Have Fun Without Failing Out: 430 Tips from a College Professor》,即一位美国教授给大学生的430条建议。这本书可惜目前只有英文版,但行文通俗易懂,很容易阅读,我想任何一位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就能看懂,查了一下我们图书馆也已经购置了。
总体来说进入大学阶段主要是由一些非智力因素决定,即情商。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习的动机和自我驱动的能力。

Q4:《Guide to Ph.D. Students》是傅老师近期用全英文撰写的关于研究生与导师相处的若干准则与注意事项,请允许我引用文中最后一句带有点俏皮的总结“Unfortunately, although I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I can’t make it drink.”这其实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傅老师能跟我们聊聊当时撰文的初心和心境吗?主要是出于什么想法?

傅十和:其实做老师做久了以后就会非常频繁地见到令人惋惜的“好学生”,他们非常聪明,智商很高,但却感觉他们没有充分发挥潜力。当然这里头有各式各样的原因,比如他们没有什么大的目标,或许还不够努力,还有一些观念需要纠正。我经常能设想出他们中的不少今后能走很远,但同时看到了一些情况又知道他们走不了多远,会感觉非常可惜。
因为教师和家长站位不同,从家长的角度当然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得很远;但作为老师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是做一个“提点”,在某一处关键位置“点醒”学生,学生终归需要走自己的路。所以我根据前人包括一些知名经济学教授指导学生时总结的经验写下了这篇“研究生与导师的共处的若干准则”,也是意在给广大的研究生一些参考与注意事项,如果你能接受它,那么研究生阶段会相对会过得比较顺利,少走弯路。学业阶段的成功一方面需要自身不断努力,另一方面也一定是有捷径有科学方法的。

Q5:傅老师曾出国访学,对国外的学术环境、氛围感受较深,能跟我们聊聊国外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大致是怎样的?还有在英语学习方法与表达技巧方面有何分享?

傅十和:首先就学术环境与氛围来说,相信在经济学院学习和工作的广大师生都能感受到,我们这里国际学术交流及活动是相对较多的。目前研究生院鼓励研究生在毕业前尽可能出国至少一次,作访学交流或开学术会议,但听说很少有学生能做到。
从我身边来说,我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如果想出去读博士,我是极力推荐。博士生如果有了好的文章,我也是极力推他们去国外交流,因为需要增长见识,视野需要变得更开阔,只有出去见识了,才知道“山外有山”。比如前两年我这边有三位博士有机会前往美国匹兹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来以后他们感受很深。其实在国内他们已经演练得很不错,感觉上没什么大问题,可能真正到了会场同北美地区那些名校博士生相比,在公众演讲能力亦或是回答问题的敏捷性方面都有一些的差距,因为人家是日积月累的常规训练,我们只是到了出国前才强化一下,自然不如人家那么熟练。
英语学习与表达技巧部分,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英语基础都还是相对不错,如果具体说到还可以加强的部分,听、说、写这几部分可以再做些功课。
  • 听的部分可以通过浏览一些学习英文的网站,或者通过一些热门的英语学习手机应用和观看英语原版电影。

  • 对于说英语,首先就是不能害羞,要尽可能利用到能用英语的场景和环境,比如同学间、舍友间可以说,包括参加“英语角”,或者通过与国际学生的交往,通过不断地实际应用,形成一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有一个就是要把学英语看作是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的途径,你会了解到英语是一种很有礼貌的语言,还可以了解到一些英语词汇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故事,这样就会增进学习英语的兴趣。

  • 写作来谈的话,它有一个门槛,你可能甚至得回溯到中学时代去读完一本英文语法书;日常的话就是要尽可能多的提高使用英语写作的频率,比如同学间可以使用英语来写邮件,经济学院这边经常会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可以担任志愿者与外籍的与会嘉宾们交流,或者做采访

我们平常开设的一些课程也有不少是用英文授课的,总之想学好英语的同学们不要放弃这些学习使用英语的大好机会,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些练习实践的机会。

Q6:傅老师长期担任图书馆经管学科的“选书专家”,指导过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工作。最后想请傅老师谈谈对图书馆的印象,也可以说说在学生时代与图书馆的交集,或聊聊国外图书馆的环境和情况。

傅十和:书店和图书馆的氛围,我个人是非常喜爱的。在我参加工作之前,当时互联网还没像现在那么发达,我会充分利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我的学生时光大多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度过的。在图书馆里,你不必翻阅某一本书,光浏览各种书的封面、题名就可以增长很多见识,所以我觉得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参加工作以后,我去图书馆的次数变得少了,什么原因呢,不是离开书本了。在出国读书的某一年,由我的导师写了推荐信,我有幸申请到了一个研究机构资助的博士论文奖学金,有1万美元,导师问我打算怎么处置这笔款项,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导师建议我——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于是我就买了很多很多书,回国的时候全搬回来了。之后搬了几次家,最“宝贝”的也都是这些书,其中有一部分就搁在这边办公室的几个大书柜里了。在这个小型的自建“图书馆”中,我把专业相关的书籍收集齐了,所以现在去学校图书馆的次数就变少了,但并不意味着我就离开了图书馆。

Q6:傅老师长期担任图书馆经管学科的“选书专家”,指导过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工作。最后想请傅老师谈谈对图书馆的印象,也可以说说在学生时代与图书馆的交集,或聊聊国外图书馆的环境和情况。


傅十和:书店和图书馆的氛围,我个人是非常喜爱的。在我参加工作之前,当时互联网还没像现在那么发达,我会充分利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我的学生时光大多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度过的。在图书馆里,你不必翻阅某一本书,光浏览各种书的封面、题名就可以增长很多见识,所以我觉得图书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参加工作以后,我去图书馆的次数变得少了,什么原因呢,不是离开书本了。在出国读书的某一年,由我的导师写了推荐信,我有幸申请到了一个研究机构资助的博士论文奖学金,有1万美元,导师问我打算怎么处置这笔款项,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导师建议我——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图书馆”——于是我就买了很多很多书,回国的时候全搬回来了。之后搬了几次家,最“宝贝”的也都是这些书,其中有一部分就搁在这边办公室的几个大书柜里了。在这个小型的自建“图书馆”中,我把专业相关的书籍收集齐了,所以现在去学校图书馆的次数就变少了,但并不意味着我就离开了图书馆。

傅老师给办公室的大书柜上贴上了书籍分类标签
电子期刊是从事研究的重要文献来源。电子期刊非常昂贵,很多高校迫于经费限制购置得不多,我觉得厦大这点还做得挺好的,日常用得到的基本都买了,比如JSTOR、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库等等。
还有一点我要说的,就是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一些区别。就高校图书馆来讲,国外图书馆也同样向社会公众开放,我记得波士顿学院的图书馆平常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如需借书只要办张借书证就可以了。每一个城市、每一个镇(Town)都有自己的公共图书馆,就是我们这边说的社区图书馆,它也是一个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这些图书馆都规划了公共空间放置计算机,供当地市民上网学习,也提供儿童学习辅导空间,有些馆还配置了影音室方便读者欣赏影片。这些社区图书馆也接受捐赠,我当时回国前有一些中文书就捐给了当地华人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他们很多社区有不同族裔的居民,图书馆也收藏不同语言的书和多媒体资料,所以这些公共图书馆是真正为社区服务。
另外像波士顿市的公共图书馆,配置各方面可能还优于一般的大学图书馆,我回国多年后还一直在使用它们的电子期刊资源,直到后来需要当地居住证明。
现在我定期会收到咱们图书馆发来的书单列表,从我的选购偏好来讲,我会选择一些国内绝大多数人都未必能接触到的但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书;以学术研究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不能仅仅是一些“短平快”的畅销书,那些大众看来比较偏门、冷门的书,如果是自购的话,财务上的支出会比较大,而且由于出版年份非常新,即使刚采购进来它的暂时读者也不会很多,但作为一种储备,就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看非常新颖、前沿,也可日后作为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开展各种各样研究的参考资料。
傅十和
推荐书目

该书是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从申请入学到成为从事独立研究的青年经济学家的全程指南——包括如何选课,如何选择导师,如何做研究,如何写作,如何做学术报告,如何找工作和面试,如何投稿和审稿等,是一本青年经济学家的必读指南。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寓言小说。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小说中蕴含了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映射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类型,对于理解组织结构和社会运行的机制设计、理解人性有很大的启迪。

下面这些短链接文章属于合集,可以收藏起来阅读,不然以后都找不到了。

2.5年,计量经济圈近1000篇不重类计量文章,

可直接在公众号菜单栏搜索任何计量相关问题,

Econometrics Circle




数据系列空间矩阵 | 工企数据 | PM2.5 | 市场化指数 | CO2数据 |  夜间灯光 | 官员方言  | 微观数据 | 内部数据计量系列匹配方法 | 内生性 | 工具变量 | DID | 面板数据 | 常用TOOL | 中介调节 | 时间序列 | RDD断点 | 合成控制 | 200篇合辑 | 因果识别 | 社会网络 | 空间DID数据处理Stata | R | Python | 缺失值 | CHIP/ CHNS/CHARLS/CFPS/CGSS等 |干货系列能源环境 | 效率研究 | 空间计量 | 国际经贸 | 计量软件 | 商科研究 | 机器学习 | SSCI | CSSCI | SSCI查询 | 名家经验计量经济圈组织了一个计量社群,有如下特征:热情互助最多前沿趋势最多、社科资料最多、社科数据最多、科研牛人最多、海外名校最多。因此,建议积极进取和有强烈研习激情的中青年学者到社群交流探讨,始终坚信优秀是通过感染优秀而互相成就彼此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