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好友能看到你住哪家酒店 | 涉案2亿元网贷诈骗案告破

一次性进群,长期免费索取教程,没有付费教程。

教程列表见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

进微信群回复公众号:微信群;QQ群:16004488


你的隐私正被暴露

去哪家酒店,微信好友能看到


你到过哪些酒店、去过哪些餐厅、参观过哪些景点,哪怕只是关注过这些餐厅、景点,也会被自动生成为一则微信所有人可见的提示,是不是细思极恐?


这事就发生在很多人常用的大众点评APP上。据报道,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大张旗鼓地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但是这款APP没有告诉用户的是,它将异常执着地非要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


有用户反映,在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会看到微信好友关注餐厅、点评景点、签到酒店的信息,且自动关注无法删除。这引发了大众点评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质疑。



向真实好友分享用户去过的餐厅、酒店

还删不了


几天前,北京消费者李女士按照大众点评的引导,绑定了自己的微信。但是,她很快觉得不对劲——


“我的大众点评首页开始频繁出现我的好友关注过哪个餐厅、点评过哪个景点、签到过哪个酒店,而且这些好友的名字都是他们在我微信好友里的名字。”李女士怀疑她在大众点评的活动也会以她的微信名,推送到她朋友的大众点评页面。


当发现大众点评会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动态后,李女士赶紧在大众点评的隐私栏里关闭了通过微信号搜索自己的权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权里取消了对大众点评的登录授权。


正当李女士以为自己已经“安全”之时,她却发现点评的“附近”信息流里,在两个餐厅下竟然还有“好友vivi曾默默关注了此店”“好友木北护肤经理曾默默关注了此店”。

“这两个好友跟我的全部联系就在微信上。怎么关不掉?”通过咨询客服人员,李女士才知道,在自己使用微信登录的短短几天里,大众点评主动替她关注了26位微信好友,并且把他们变成了她在大众点评里的好友,就算她删掉了微信授权,这些好友关系依然存在,此前同步过的信息也不会删除。


“这些好友应该也是使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的。”李女士很不开心,“我化名在大众点评上发点评、点赞、收藏,是因为我愿意跟陌生人分享我的体验,可不想让人把化名后面的我跟真实的我对应起来。现在生活里的好友能够看到我在大众点评里的活动轨迹,我觉得很不舒服。”


最后,李女士逐个取消了对这26位好友的关注,这才算是让“好友”从自己的大众点评里消失。但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咨询客服人员才知道,我在大众点评还有粉丝。他们应该也是像我一样,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系统主动关注了我,也被我关注了。”李女士猜测,“如果他们不取消对我的关注,我是不是还会一直在他们的大众点评里,我的一举一动都会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在折叠页面里用比蚂蚁还小的字提醒

不算“明示”


7月3日,按照李女士的提示,记者也登录了自己的大众点评。如果选择使用微信登录,的确会跳出页面提示登录后大众点评将获得以下权限,包括“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寻找与你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好友”。而7月5日记者再次选择微信登录时,系统只提示“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不提好友关系。


不管是一句还是两句,总之在短短的通用提示里,大众点评并没有明确告诉用户一旦使用微信登录,就会将用户对酒店、餐厅的签到信息、关注信息、点赞信息或自己的地址信息分享给微信好友。


然而,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


“大众点评收集的信息远多于提示信息,违反明示原则,且涉嫌诱导或欺骗消费者,是不诚信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履行明示原则,必须诚信、公平、完整披露用户隐私条款。


为进一步了解大众点评的隐私政策,记者在用户设置页面的二级页面里找到了隐私协议。它需要点击一个“协议及声明”的折叠选项才能打开,打开之后,在手机上呈现的字也就只有半只蚂蚁大小。其中的确规定,APP可以留存用户的浏览信息、位置信息、旅行计划、常用酒店、租车信息等。经过授权,大众点评还可以向合作伙伴和第三方获得这些信息,也可以向第三方分享这些信息。


在隐私条款中,大众点评还专门说明,会“为了销售、奖励或为让您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而使用、共享或披露您的信息”。


这些条款虽然从文字上帮大众点评规避了法律责任,但是入口不明显,且没有黑字提示,条款中用黑字提示的是“如果您不同意本隐私政策的任何内容,您应立即停止使用我们服务。当您使用我们提供的任一服务时,即表示您已同意我们按照本隐私政策来收集、处理、存储、使用、共享和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也就是说,不管消费者有没有仔细阅读条款、是不是有意见,只要使用了大众点评,就是默认同意了大众点评对自己信息的采集和使用。


“所谓的明示原则,核心在于明示,而不是简单公示即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没有将全部信息用途告知消费者,违背了信息收集的明示原则。而大众点评以红包为诱导,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信息用于实现公司利益,尤其是存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或造成损失的话,性质则更进一步,即涉嫌诱导欺骗消费者。


涉案2亿元网贷诈骗案被破

团伙将“执行力”口号贴墙上



7月9日,从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了解到,近日,在公安部刑侦局的组织指挥下,重庆警方历经3个多月缜密侦查,破获一起特大网络贷款诈骗案,全链条摧毁一个利用假借办理消费卡可获取高额贷款、高额透支消费透支,骗取受害人制卡费、会员费等实施诈骗犯罪的、涉及全国多省市的特大网络贷款诈骗犯罪集团,抓获涉嫌违法犯罪人员440名,打掉犯罪团伙14个,捣毁犯罪窝点18个,查扣涉案电脑801台、手机662部,涉案金额2亿余元。


犯罪集团仿制的“信用卡”


设渠道部制定诈骗话术


今年4月,重庆市反诈中心民警通过分析研判,发现一条疑似诈骗线索:一家名为“北银创投”的公司涉嫌网络贷款诈骗犯罪。后陆续有群众向公安机关报案,称被“北银创投”骗了钱。


重庆市公安局高度重视,以刑侦总队为牵头单位,组织多个警种和涪陵、北碚等区县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开展全面深入的侦查工作。专案组通过一个多月的大量工作,成功锁定了一个以朱某某为首的网络贷款诈骗犯罪集团。


办案民警查明:该犯罪集团以注册成立的“北京北银创投科技有限公司”为总部,在北京、内蒙古、四川三地分别设立渠道部、制卡部、客服部、运维部、后台管理部等部门。其中渠道部又分别在湖北、四川、安徽、河南、湖南等地设立了15家代理商。


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分工明确:渠道部负责制订诈骗话术,发展代理商,代理商进一步润色话术后实施诈骗;制卡部负责针对受害人,制作带有受害人名字的北银创投消费卡;客服部负责宣传消费卡及接听电话,对受害人的投诉进行敷衍、推脱;运维部负责整个公司的运营维护,同时策划网站活动,让受害人误以为只是落入商业欺诈的陷阱;后台管理部负责管理网站,维护网站后台、受害人信息及发送办卡短信。


从警方提供的抓捕现场图片看到,该公司办公室墙上贴着“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携手兼容天下,改变将从这里开始”的标语。


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全国11万余人受骗


通过进一步侦查发现,该案涉及全国受害人11万余名,涉案总金额高达2亿余元。


因该案涉案人员众多,诈骗窝点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在公安部刑侦局的组织指挥下,专案组会同窝点地警方制定了周密的抓捕方案。今年6月12日,重庆警方集约750余名警力,在北京、内蒙古、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警方的配合支持下,对18个犯罪窝点同步开展抓捕,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40名,犯罪集团主要骨干成员全部到案,主犯朱某某对其所犯事实供认不讳。


根据嫌疑人交代,警方将该团伙的诈骗手法进行了梳理,发现其有三个主要步骤:吹嘘包装“北银创投”消费卡功能齐全且低息优惠;貌似标准的申请办理流程实则收取各种费用;设置陷阱和门槛迫使事主“知难而退”。


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

【推荐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