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远征:从演员到院长

点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在影视剧里,他是让人恐惧的安嘉和,也是火车上的搞笑劫匪;在话剧舞台上,他是《茶馆》里的松二爷……他成为继曹禺、刘锦云、张和平、任鸣之后的第五任北京人艺院长,他就是冯远征。在《面对面》栏目专访中,他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演员到成为院长的故事。

2022年,对北京人艺来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年头。剧院举行了70周年院庆活动,同时也失去了蓝天野、任鸣、郑榕等精神支柱。

在冯远征看来,自己被突然任命为院长属于临危受命。“其实我很忐忑,我知道向前推一步的话,人艺其实是有很大难处的。老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家底很厚,但我们这一代到底要创造什么?”

恪守人艺表演传统
他恢复自办“学员班”

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上,冯远征这一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长的,当时北京人艺仍在延续建院之初就开始的传统,自办演员学习班。

1985年,冯远征考入的演员学习班是人艺面向社会招收的最后一届学员班。那之后的很多年,人艺都没有类似的培养计划。直到2019年,身为副院长的冯远征力主恢复了这一传统。对于其中缘由,他提到了一个词——“合槽”

“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们发明了很多名词,特别准确接地气,‘合槽’就是。北京人艺之所以能够有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伫立在舞台上,而且保持这个风格,其实和它的学员班传统特别有关系。”

北京人艺建院70年,演员恪守的传统是“戏比天大”的精神。300多部中外戏剧的呈现,不断创新的同时,演员的功底是重要的支撑。

“‘合槽’对于北京人艺来说,就是有自己的表演风格,有自己的台词体系。还有最重要的,表演理念。”冯远征说。

“要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他专注年轻演员培养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是北京人艺的第一批演员,同时也是第一个学员班的班主任,他曾经说:“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深厚的生活积累。”

蓝天野生前非常重视学员培训,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跟学员们在一起。”

冯远征回忆自己最后一次看望蓝天野时的情景,当时蓝天野拉着冯远征的手在他耳边说:“年轻演员怎么办?你要想想办法。”

对此,冯远征的回答是:“我们在努力。”

2021年,位于首都剧场东侧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启用,其中设施先进、拥有700个座位的中剧场被命名为“曹禺剧场”,意在向曹禺先生致敬。剧场的开幕剧确定为《日出》,并由冯远征执导。他向院领导提出,理念一定要新,景一定要新,演员要用新人。

北京人艺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四版《日出》,冯远征执导的是第五版,在这一版中,饰演主角陈白露的演员陆璐只有24岁。为了帮助她进入人物,冯远征在排练过程中想了很多办法,包括毫不留情地施加压力。

冯远征要求演员用陈白露的台词,讲述其自身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我说你就说就行了,不用表演。她就开始说,说着说着就开始哭,自己站起来边说边走,最后走到排练厅的一个角落,蹲在那儿,说完最后一个词就开始痛哭。”

演员安静下来以后,冯远征要求她把陈白露的台词正经说一遍,这时感觉就完全变了。“她就带着那种情感,放开了。一下这个人物就开始在她身上生长出来了,那一瞬间我就特别开心。我就过去说对不起,她说没事。”

在导演冯远征的带领下,新生代演员们完成了对经典的重解。冯远征说:“你只要想创新,你就必须冒险。如何让观众看到北京人艺的未来,在这个剧院中看到未来更多可能性,这是我特别希望做的。”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在庆祝北京人艺70周年之际,纪录片《我在人艺学表演》赢得高赞 ,它记录了北京人艺学员班培训和考核的全过程,也让人们看到了北京人艺精神的薪火相传和演员的大道至简。

冯远征回忆:“我们进剧院的时候老艺术家给我们上课,都会说——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每一个能成为人艺的艺术家,其实他一生都是在做这样简单的事情。”

作为人艺建院70年来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冯远征表示,称呼或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担当得起这份责任。由于工作太多,冯远征从2017年拍完最后一部戏后,就再也没接过外面的戏。

被问及成为院长后,要放弃做演员的一些机会,是否是一种牺牲,冯远征表示,要奋斗总得有牺牲

“很多年轻人说你不拍戏太可惜了,得损失多少?我说没事,等我退休还有时间,只要身体好就还能演戏。但是这个工作是历史赋予你的责任,那必须担起这个责任。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综合《面对面》


制片人刘斌  记者丨王宁

策划丨黄瑛  编导丨郭佳 沈公孚

责编王枫  编辑张宏飞

摄像丨杨帆 刘洪波 高忠

微信编辑丨王瑄  校对丨高少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