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上海的蜗居年代

苏杭日记 2021-02-16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时代的痕迹

抹不去回忆的一组珍贵老照片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除了结婚办喜事或是乔迁新居这样的场合,

上海人很少在家里拍照。

一来,

胶卷比较金贵,

要留到出去游玩的时候拍。

二来,

“住房紧张”几乎是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家里一小,

就容易显得杂乱。

这是上海人的“里子”,

是上不了台面的。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没有三分钟足够跑一站的地铁、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没有品牌扎堆一站式购物的综合体……甚至连最最基础的自来水供应、煤气灶、洗衣机……  也不是家家都有的,那时候弄堂里的上海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呢?


                                          

                                                    

今天苏杭爷来讲讲老上海人弄堂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哦。



上海宁总忍不住怀念起小辰光额弄堂生活



从曹家渡的一幢高楼俯瞰,下面是成片的老房子,造得相当密集



上海弄堂有一大特色——过街楼



很多大妈坐在街边晒太阳,那时候还没有广场舞



住在张园的一户人家,这一地块的居民等着搬迁



尽管空间逼仄,墙上挂了两幅年历作为装饰



弄堂里经典的造房子游戏



三湾一弄的弄堂里突然伸出一只手,原来楼梯下搭建了厨房,开两个孔采光通风还可以传菜




后来马路拓宽过街楼逐渐被削掉,这才有了看得见弄堂,看不见过街楼



弄堂当中搭出一个小房子,也就一个多平方



一位爷叔师傅在补锅底



天气好的时候,大家赶紧在弄堂里晾晒衣被,有时还要争抢“地盘”



弄堂里一名妇女抱着小孩晒太阳,看起来很幸福



夏天由于房子小过于闷热,许多人晚上就睡在天目路上,有人甚至把席子铺在横道线上



弄堂里的弹格路由卵石、块石铺就,最鼎盛的时候,弹格路在上海有四百条左右,约八百公里




曾经生活的小阁楼,一台当时很稀奇的电脑,占用了不少空间,阁楼的空间有些紧迫,屋顶倾斜下来,最矮的地方人很难站直身子。



刚下完雨屋顶漏水,房间里摆了许多接水的盆



筑漏



搭阁楼是拓展空间的最佳手段,老房子里常有鼠患,养只猫很有必要



弄堂口一些老人在打牌,一个老人带着孙女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里,两家人为了开拓空间,各搭了一个阳台



这里的老房子即将拆除



孩子看书的时候,独享全家人吃饭的餐桌,老人为了不干扰她而走开了



小巷里,都在室外做饭



屋主得意地告诉周明,斗室里多一些镜子,可以使房间显得宽敞明亮



弄堂口的餐厅



早上起来,每户人家都要生煤球



两层的阁楼里是这样的



一个煤炉代表一户人家,由于空间狭小烧饭不能同时进行



因为房子不通风,所以要把炉子抬到外头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北京西路上的一处石库门,因为层高比较高搭了阁楼



如果生火的木头、废纸有点泛潮,炉子上面就会浓烟滚滚,整个弄堂都有一股烟味



夏天女人们经常出来洗头,男人们则光膀子浇凉水澡



曹家渡的一个弄堂,夏天大家默契地约定好,天黑前男人洗澡,10点以后女人躲进弄堂最深处洗澡



那时要到马路上去晒被子



虹口区的虹镇老街,由于私房多人口密度大,属于市区里改造较晚的地块



弄堂里用马桶很普遍,楼梯夹层的空间也被利用上了,用来存放煤饼



免不了要倒痰盂和马桶,大多是这样的分工:女人倒马桶,男人拎痰盂



集中洗马桶的地方



位于外滩源的一幢楼,一个信箱就代表一户人家,如今这里已变成租金高企的商务楼




巷口的烟纸店



当时这幢楼里的一户人家,左侧板壁里是卫生间,女主人正坐在浴缸上吃饭



阁楼尽管由于顶棚漏水铺了雨布,但这位新娘还是把她的婚房布置得整洁舒适



一排洗衣机放在弄堂里



大一点的床单需要手洗,两三个人合力把床单拧干,方便晾晒



住房困难的居民,善于在室外拓展空间,邻里间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协调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两排房屋的屋顶紧紧相挨着。由于家里的空间过分局促,很多事情都要在弄堂里完成。



泡开水一般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瓶,童叟无欺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



底楼积水,除了抬高家具,住户也只得把脚搁在椅子上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形成了老年人多于年轻人的人口结构



弄堂里拉起晾衣绳,衣服鞋袜被单全部晾起来,成为一道彩色的“万国旗”风景线



受层高限制没法搭阁楼,只好把床铺垫高,在下面堆放东西



为了节省空间,篮子和锅子都被挂了起来

当时,他对拍摄的标准是有设定的:人均居住面积必须在4平方米以下。



老城厢没改造前,街坊邻居们全轧了一道,一条巷子里住上百户也不夸张



三个堂表兄弟晚上通过双层铺和行军床,睡在六七平方的小屋里,房子一小,每一寸空间都要“榨干”。往往头顶是阁楼、脚下是地铺,满目杂物,没有回旋空间。



上海的夏天,气候潮热,加上住户又多,晚饭过后,男女老少举着竹榻藤椅



尽管房子简陋,爱美的屋主还是贴了花墙纸,地板上贴了封箱带用来遮盖缝隙



市民坐在南京路穿堂风口,扇子一把,凉茶一壶,开始吹牛嘎三胡



老西门附近的一户人家夏天午睡,由于空间小找不到合适的拍摄角度,只好趴在屋顶上从老虎天窗取景



房间狭长窄小但布置得干净清爽,依旧有新婚的气息



那时候没有电话,有急事要联系亲朋好友,就要通过公用电话,通常电话间的传呼员都是一位老阿姨,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通讯本



一对小夫妻的婚房,由于没有窗,每天要用电扇通风排气



传呼声从电话间传到了前楼、晒台,隔得近的、关系好的街坊,甚至靠接龙传呼



弄堂里出来的人个个是大美女



老南市的一处弄堂,几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在交流拆迁后各奔东西的感想



遭强拆的居民,把家安到公司里






9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住房改革制度的深化,上海人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8平方米,住房困难户的标准划到了人均7平方米。



今天我们说的上海蜗居生活,你没看错,这里确实是上海。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大家都在看头条



弄堂的消逝

江南十条特色风情街

民国好声音:上海滩七大歌姬

酥到骨子里的10首苏州评弹

徽杭的故事:一条古道往东行,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美国人40年前拍摄的彩照里,藏着最真实的徽州原貌。

最江南的28碗面

20世纪,上海的100个瞬间。

上海宋家花园,百年老宅半世传奇。

风花雪夜的南京,这30道美景能让你立马拍成网红哦。

孙中山家庭的故事

江南馄饨

南京,安徽人的精神圣地,江南人的边缘省城。

江南民歌小曲28首

从上海到香港:十个人的同框,十个人的传奇。

江南最美大学30所:不止诗和远方,还有你的未来。

很漂亮很漂亮的100个地方

林青霞与河南亲姐:失散36年才见面,两人活成一天一地。

江南养生之音30曲

在乾隆下江南去过的12个古镇里寻找24度的夏







  时光


活生  


壹九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