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7)

苏杭日记 2021-02-16

最美古屋

MOST BEAUTIFUL OLD BUILDINGS

人生最好的旅行

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法、美、日等列强的纷争之地。他们曾经在这里依仗权势、巧取豪夺,编织着冒险家纸醉金迷的梦想,而作为财富与权势的体现,一幢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同时,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可以说几乎所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些散落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有过的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或生离死别••••••





苏杭爷带你走进名人的故居,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品味历史和洋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像在读一本尘封的书,灰尘中都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气息,足以让人陶醉了……




别错过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




01





爱神花园

- 地址:巨鹿路675号 -



这里是许多醉心文学的人心目中的圣殿,梦中的伊甸园。这里是上海作家协会的所在地,上海的一流的文学刊物《收获》《上海文学》《萌芽》以及《海上文坛》《上海文化》的编辑部也都设在这里面的。



这幢巨鹿路上最著名的花园洋房,在上海解放以前,曾是一幢私人住宅,被叫作刘家花园,它的主人是旧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



刘鸿生是解放前旧上海也是旧中国工商界四大天王之一,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



刘家原籍浙江定海。晚清时,刘家第一代移民刘维忠在上海租界经营娱乐业,为刘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代刘贤喜出任招商局的轮船买办,家境尚属于小康。



以刘鸿生和刘吉生为代表的第三代,在刘家创业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使刘家成了上海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



背景故事

爱神花园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爱情圣地,不仅因为这里有上海唯一一个普绪赫爱神雕塑喷泉,更因为洋房曾经的男女主人恩爱一生,有着非常动人爱情故事。



正是有了爱的主题,才有了爱神花园最珍贵的灵魂



爱神花园最早的主人,是旧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工商业四大天王之一刘鸿生的胞弟刘吉生。他与妻子陈定贞从小就认识,也就是传说中的“青梅竹马”,相识相知几十年依旧如胶似漆、恩爱如初也是没谁了。


←弟弟刘吉生 →哥哥刘鸿生


在妻子陈定贞40岁生日来临之际,刘吉生花费20万银元,买下巨鹿路675号及681号共4000余平方米的地皮,并请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了这幢花园洋房,送给她做生日礼物!有钱果然任性,这样的老公给我来一打!



邬达克也被刘吉生夫妇的感情深深打动,他觉得这个中国式的爱情故事与希腊神话中普绪赫的故事一样迷人(不知道的赶紧补课去)。


950年代初刘吉生夫妇与儿孙合影


他不仅用爱神和普绪赫的故事为主题设计了这个建筑,一激动,还自己掏钱从意大利定制了普绪赫的雕像赠送给刘家!话说刘氏夫妇这恩爱秀得也太值了吧?!




02





“上海老站”

- 地址:漕溪北路201号 -



徐家汇天主教堂正对面那栋5层的小白楼,正是“上海老站”所在,是一幢外观为白色的老式建筑。进餐厅走道两边的墙上挂着黑白的上海老照片,店内摆设着老式打字机、留声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古董全都被搬到了这里。



虽然号称为“上海老站”,其实这里从来没有做过车站,也并不是原上海火车站迁移过来的故址或博物馆。




那么,这处老建筑是什么历史背景呢?又为什么自称“老站”呢?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个中究竟吧!



背景故事

原来,清朝末年,这里是圣母院、修女院。



“徐家汇圣母院”是拯亡会和献堂会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附近所办的修道院及其附属机构的总称。献堂会全称圣母献堂会,是一家天主教的女修会。




后来,由于宗教的发展,信众越来越多,当大教堂建起来之后,空间更多了,既可以面向公众,又可以有小堂内部使用,这样,之前的圣母堂就慢慢不用了。



修女院迁走后,这座老楼多年无人问津。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由上海一家企业出千万巨资加以修缮。



取名为“上海老站”,是因为三件特殊的“收藏”。



它们是:


97431号宋庆龄专列


97318号慈禧太后的御用火车


窄轨蒸汽机车




03





美童公学

- 地址:衡山路10号 -



美童公学,又名上海美国学校,是1912年至1949年上海一间主要面向美国侨民儿童开设的国际学校。原校址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10号,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七○四研究所)所在地。1980年于上海复校,中文名为上海美国学校,现有浦西诸翟镇和浦东的三甲港两个新校区。



19世纪中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国家实力列于英、法等发达国家之后,当时,美国的对外政策提倡“利益均沾”,意思就是,像美国这样的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应该享有发达国家在殖民地的利益,这个政策后来发展成为“门户开放”政策。


美童公学那年的学生


继中英《南京条约》之后,1844年7月3日,中美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望厦条约》,中美正式建立邦交关系。


学校的球场


8月,美国政府任命费信登(Henry Fessenden)为驻上海第一任领事,不知什么原因,这位领事并没有到任,于是,1846年夏,美国重新任命已经在上海的旗昌洋行大班吴利国(Henry G Wolcott)为驻上海领事,这是世界外交上常有的事。


美瞳学校水塔


背景故事

有了美国租界,故事就开始了。




20世纪后,上海美国侨民人数上升加快,为了解决侨民子弟上学困难,1911年,上海的美国商会、美国协会出面,联合美国基督教公谊会、长老会、圣公会、监理会、复临安息日会等8个教会,组织成立Shanghai American School,没有中文名称,上海人称之为“美国人学校”(即美童公学),是一所不分男女、教派的美国人子弟学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远离欧洲战场,成为欧洲战场军火及战争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供应商”。战争使美国发了大财,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上海的美国侨民也与日俱增。虽然上海的虹口是美租界,但是许多富裕的美国人相继迁居到沪西的“上只角”。


20世纪30年代,美童公学校园中的一位女生


衡山路旧名贝当路,筑于1922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陆军总司令、陆军元帅贝当的名字命名。


法国总司令、陆军元帅贝当


美国人学校抢先购进沿贝当路的土地56余亩,建设新校址,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默飞设计。



贝当路美童公学建于1922年,主建筑,也就是教学楼,假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以中间的大门为中轴线,中轴线上建有尖顶塔楼,站在衡山路上直接可以看到高耸的尖顶;两翼对称,清水红砖外墙,檐口和窗架部分用白色石材,红白相间,建筑色彩艳丽、明快;坡顶平缓,出檐不远,合理配置屋顶窗(即俗所谓“老虎窗”)。




04





永安大楼

- 地址:南京东路627号 -



老永安大楼(现永安百货有限公司)位于黄浦区南京东路635号,建于1918年,由郭氏兄弟出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辛和记营造厂承建,曾是上海少数的高档百货商店之一。



永安百货,简称永安,创办于1907年6月28日,是中国香港其中一家历史最悠久的连锁百货店,既是香港第二大华资百货公司,亦是早年上海南京路四大华资百货公司之一(当年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 




现永安百货由创办人郭泉的后人管理,主席为郭志梁,副主席兼执行董事为郭志桁。



背景故事

老永安大楼由郭氏兄弟出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辛和记营造厂承建。


郭泉、郭乐


郭乐、郭泉在澳洲发迹后,到上海创建永安集团。民国5年(1917年),郭氏兄弟以每年5万两白银高额租金从哈同手里租得南京路浙江路口8亩15分地皮,建造一栋英式6层巍峨的永安大厦,铺面商场全部是马赛克地坪,楼上均铺打蜡地板。



据说,当初郭氏兄弟为永安公司选择建造地址时煞费苦心,为弄清南京路两侧到底哪边人多,便亲自坐镇茶馆,然后指派两名手下各守于南京路上的一南一北,身边每过一个行人即往口袋里透一粒豆子,到晚上在分别清点各自口袋里的豆子以比较人流量的多少。


1949年5月25日,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升起在永安公司绮云阁


经过几天的测定,最后得出南京路南侧的人流量高于北侧。于是,郭氏兄弟相互击掌,拍板决定永安大楼坐南朝北,就造在先施公司的对面!


永安公司举办的时装表演


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开业,确立以经营环球百货为主的经营方针,并附设旅馆、酒楼、茶室、游乐场及银业部。后陆续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采办百货,以“顾客永远是对的”为信条。


上世纪三十年代永安公司橱窗


至上世纪30年代,永安公司跃居上海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之首,在中国和世界享有良好声誉。“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条霓虹灯制成的英文标语置于商场的显眼外,成为永安职工必须恪守的准则。



“永安公司开幕预告”在《申报》上连续刊登了长达半个月,郭氏兄弟先进的策划为永安公司带来了市民们踊跃购买的盛况。原先准备销售两个月的货,仅过20天就出现脱销,公司只得急电香港配货。




05





徐家汇教堂

- 地址:蒲西路158号 -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现在的这座主教座堂于清光绪三十年动土兴建,清光绪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



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




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详。



背景故事

徐家汇天主教堂可容纳三千多名教徒进行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


教堂尖顶与钟楼上的钟


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



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外墙用黄沙水泥粉刷,屋顶置有大小不等铜皮圆穹,呈孔雀蓝色,尖顶。


旧照


教堂有祭台19座,正祭台处宽44米,是民国八年(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祭台正中安置有圣依纳爵及八位圣人雕像,雕刻精美,色彩鲜明。



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十字交叉点上方曾有一座钟楼,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内部的顶部回廊,通过独特的网状设计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让至少三层楼高的大厅不用人工清洗高位玻璃而且保证在教堂的任何一个地方用平常声音说话能传到教堂的任何一个角落。



在中间的横廊的窗上有据说是修女自制的贴上去的窗花,很漂亮的颜色和图案,还代表着圣心和圣母心的故事。




06





新康花园

- 地址:淮海中路1273号 -



在1916年,这块霞飞路以南,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以北的地方建成的是新康洋行的私人花园,园内有游泳池、网球场等诸多设施。新康洋行在当时是一家有英籍犹太人开设的洋行。1933年,这里被改建成了有15幢公寓楼组成的公寓式花园里弄。1937年,花园更名为欢乐庭院。1949年9月10日,名字更为新康花园。



这组里弄式公寓住宅,因为房屋质量高,有一些外国华侨也在这里居住,据说当年还曾有英国皇室成员专程前来此地举行婚礼。在这里你可“遇见”中国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画家颜文樑、音乐家丁善德先生、著名越剧泰斗袁雪芬女士、上海滩爱国实业家包达三太太许英女士旧居...



英籍犹太人爱德华·埃兹拉(E. Ezra),生于上海,是第一个生于上海并在工部局局立学校接受教育的犹太人。1906年,英籍犹太人爱德华·埃兹拉(E. Ezra)从父亲I.埃兹拉那里接手了新康洋行,将银行的经营方向从鸦片贸易转到房地产、抵押贷款等。



有了故事主人翁以后,故事本应该比较好说了,你脑子可以想100年前的上海,有个犹太大富翁,大富翁上班在外滩,外滩的很多地也都是他家的。需要指出的是Ezra家族在Edward Isaac Ezra之前已经富甲一方。


新康洋行旧照


新康花园外观为西班牙式,宅后拥有庭院,中间种植着高大的雪松,11幢花园住宅沿着整条弄堂两边两两分列,平缓的屋顶和花园墙的顶部都披着红色的筒瓦,沿着屋顶的红色瓦片下檐边有连续的邮票齿形连续拱券纹,每一幢住宅都有两层,一层一套,全部分层分户处理,底层和楼上住户各有自家门户出入,互不干涉。


新康花园旧照


背景故事

解放后的新康花园,成为新中国一代艺术家居住的场所,电影名家赵丹、越剧演员袁雪芬、油画大师颜文樑都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大画家颜文梁像 


颜文梁生前在新康花园的家中有一间落满灰尘的大客厅,客厅里摆放着一架大三角钢琴,上面供了一只法国式的大水罐,插了干旧的玫瑰,颜老先生就喜欢在这样灰扑扑的钢琴上自弹自唱,有时还拉小提琴。



袁雪芬,越剧大师、人民艺术家、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派艺术创始人、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


赵丹工作照


赵丹,中国著名电影演员,主演的著名电影作品有《乌鸦与麻雀》、《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多才多艺。




07





中央造币厂

- 地址:光复西路17号 -



中央造币厂于1920年经北洋政府核准筹建,当时上海金融界鉴于各省铸造的银圆,重量、成色不一,不能相互流通,为建立统一币制,建立本国币制信誉,集议呈文设立上海造币厂,定址为小沙渡苏州河北岸。



厂房的建筑仿美国费城造币厂样式,建筑面积4456.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部三层,两端二层;立入口门廊高及二层,以爱奥尼克柱支承,上饰三角形山花,两侧饰贯通二层爱奥尼克壁柱;方形门窗,汰石子外墙。现为上海造币博物馆。



在全国多家钱币博物馆中,上海造币博物馆以“造币工艺”为主题而独树一帜。博物馆设有“近代造币工艺厅”、“当代造币厅”和“包克先生捐赠藏品展厅”三个展厅,展示了建厂90多年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钱币产品、模具、设备、造币工艺和流程等大量的档案馆藏珍品。



背景故事

1924年因经费困难于建设暂时停顿,北伐军攻占上海后方重新复工,1928年时任财政部长宋子文宣布在上海成立中央造币厂,委派唐寿民为厂长。1930年位于光复西路的厂房建造落成,设备安装竣工。



1933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同年中央造币厂正式开铸银圆,正面为孙中山头像,背面为帜船,直径 40毫米(简称船洋),大量生产,每枚重26.6971克,含银88%。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上海中央造币厂,经过两年整修,于1948年恢复铸币。1949年5月国民政府将部分设备与人员迁往台湾。


造币机


同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处接管中央造币厂。1954年定名为国营614厂,1992年更名为上海造币厂。




08





徐家藏书楼

- 地址:漕溪北路80号 -



徐家汇藏书楼始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并入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现为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


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北楼,即大书房,建于1897年,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拍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其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建于1867年,几经改建,于1931年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



徐家汇藏书楼主要收藏:1949年前出版的旧外文文献,计56万册左右,语种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近20种,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宗教等各种学科。



其中,1800年前出版的西文珍本典籍、旧日文文献、天主教神学资料、汉学资料等藏书较有特色。



背景故事

1847年7月(清道光二十七年六月)竣工落成,耶稣会修院由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当时,传教士们已经开始搜集图书,并专辟3间“修士室”用以藏书,是为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



起初并不是独立楼体,也未见规模,只是供会士查阅资料的小型场所。


藏书:《中华箴言》中的拉丁文对照《论语》


1867—1868年,因藏品渐丰需要扩大空间,原有的平房改建成两层楼房,下层用作藏书室,并在楼东北侧新建3层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1897年,原先的两层楼房拆除,藏书室移到神甫楼东北侧,扩建成新的两层藏书楼,又称“汇堂石室”、大书房或藏经楼,当时往来的信札中也称藏书楼耶稣会士为“石室神父”。



现今看到的徐家汇藏书楼西南楼,就是1867年建造的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1931年经过较大改造,为四层坡顶的外廊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一楼入口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介绍藏书楼的纪录片。



二楼朝南小房间设烟道和壁炉,原为神父居所,现为藏书楼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朝东的大开间是阅览室,十几张书桌不算多,但古朴厚实,西式台灯发出暖黄的光,木地板踩上去还微微作响。




09





清心书院

- 地址:陆家浜路650号 -



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建于1861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其夫人来沪创办的“清心书院”。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1953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1969年起兼收男生,遂改称为“上海市第八中学”。



1861年(清咸丰11年),美国传教士范约翰夫人来华创办清心女塾,这为当时中国仅有5所女子学校之一。



范约翰夫人办学的主要目是进行传教,她吸收贫苦儿童入学,开办义务学校,不收费用,供应书籍、薄本和衣食,因此学生数逐加。



范约翰夫人把自己住宅的一部分作为校舍,再盖竹屋为厨房。过了两年,得到西方商人捐赠的旧屋材料,才另建校舍一座。范约翰夫人一人身兼校长、会计、秘书、教员,另聘一男教员助理教务。10年后,始聘本校毕业生二人担任教职。



背景故事

上海清心堂,位于上海黄浦区大昌街30号,原名“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成立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不久,美国差会开办清心书院,该堂做礼拜就在书院内,故又称“清心堂”。信徒大多是书院的教职员工、家属和学生。



清心堂初创阶段,堂牧由清心书院院长范约翰兼任。1919年,清心堂从清心学校迁出,择地建造新堂(即今址),1923年落成。新堂的礼堂建筑平面呈独特的“人”字形。



清心堂曾办有清心中学(今上海市市南中学)、清心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八中学)、圣经学院和普益社。1958年,清心堂成为南市区联合礼拜场所。1979年9月9日,举行复堂礼拜。1992年,该堂进行大修,同时新建二层楼小礼堂。1994年3月,清心堂被列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10





宋庆龄故居

- 地址:桃江路45号、淮海中路1843号 -



桃江路45号是一幢十分典型的两层欧陆式花园别墅,这是宋庆龄在上海的另一处重要故居,她曾在那儿生活了4年。在宋庆龄的来往书信中,很多的通讯地址是靖江路45号、恩利河路45号,这就是现在的桃江路45号。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女士返回上海后就住在桃江路45号,直到1949年才搬到淮海中路1843号故居。



桃江路45号,建于1920年。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皆采用了不对称的布局,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L”型,正立面竖三段划分,显得错落有致。高高的烟囱,陡峭的复折式红瓦屋顶,黄色水泥拉毛墙面,带有英国都铎风格特征的独立花园住宅。



1945年11月宋庆龄从重庆返回上海,因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房产处便为宋庆龄准备了该处房子供其居住。不久,宋庆龄决定江莫利哀路29号寓所捐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永久纪念地,国民政府遂将该处拨给宋庆龄居住。


宋庆龄爱散步的门前桃江路


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



故居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主楼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假三层楼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地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



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


背景故事

在此居住期间,宋庆龄将寓所当作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办公场所,继续从事各项工作,致力于支援解放区及各项救灾工作和儿童福利工作,在这里,她先后创办了儿童福利站、保健站、阅览室、识字班以及第一个儿童剧团等。



1946年7月、1947年7月,周恩来两次赴该处访晤宋庆龄,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鉴于宋庆龄的这些革命活动,她的居所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因该楼只有一扇门进出,对于前来联络的中共和民主人士摆脱特务跟踪极为不利,于是宋庆龄托辞向国民政府提出搬家。



1947年下半年,宋庆龄又搬回莫利哀路29号公寓所居住,后通过在南京的一些国民党元老向高层呼吁,1948年秋根据蒋介石手谕,国民政府另拨森中路1803号(今淮海中路1843号)寓所给宋庆龄居住。



1949年春,宋庆龄正式迁入森中路1803号。1950年代该建筑为新沪钢铁厂员工居住使用。




历史就像一列火车,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都在跟这列火车赛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记忆放到历史这辆火车上,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end


别错过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1)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



排版:喜喜

图:网络

文:苏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