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过端午是怎样一种诗情画意?我们一起去瞧瞧……

苏杭日记 2024-03-22
.吴韵

泛称江南吴越文

化,即春秋吴国

越国所辖地区文

化风情,独有的

雅致含蓄意味。


万水千山总是情 点个关注行不行


.

.

.

端午节的别名很多,有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粽子节等二十多个别称。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笔下,端午节就像一幅浓郁的乡土民俗画,承载着浓郁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乡土气息。

端午习俗



古人端午很文艺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01.射粉团


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清 徐扬


射粉团是一种唐代都城和宫廷盛行的游戏。《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角黍就是粽子,而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说明这种游戏的参与者多为女性或者儿童),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02.赐枭羹


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清 徐扬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羮”。所谓枭羮,即是以枭肉制作的羮汤。这里主料——枭,就是猫头鹰,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孝的鸟,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有五月做枭羮、送枭羮、吃枭羮的习俗。而“赐”更是将习俗官方和制度化,广为传播。皇帝制作枭羮以赐臣下,意在警示臣子不要像枭那样不忠不孝,其中也包含了除绝邪恶的用意。意图虽然是好的,但手段终归过于残忍,而且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达到扫除邪恶的目的,因此这一习俗并未流传下来。


03.採药草


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清 徐扬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久而久之人们甚至相传此日是天医星临门。到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居民届时会到药店索取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


04.养鸲鹆


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清 徐扬


鸲鹆,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儿”,其他的别名还有许多,比如鹦鸲、寒皋、华华、鹤鸲等。八哥自己的声音比较杂噪且毫无韵律,但是却很聪明,极善效鸣其他鸟类的声音。人们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05.悬艾人


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徐扬


端午在古人心中是个恶日,常设各种可以驱邪的物件。在花草中当以艾草最早、最常见,也最著名。艾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治病又可驱虫。五月正直艾草生长旺期,此时功效最好。端午这一天,人们采摘艾草,编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荆楚岁时记》汪文云:“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沾艾叶以戴之。”明清妇女都会在端午时节头簮艾花,小孩子会身贴艾虎,成为端阳一道风景。


06.系采丝


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清 徐扬


端午所系的彩丝,是代表吉祥的饰物,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无色缕”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与是用红、黄、蓝、白、黑无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使人健康长寿。


07.裹角黍


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清 徐扬


端午节最著名的节俗当属包粽子和吃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筒、水团、白团等,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等。粽子馅荤素兼具,做法花样百出,充分体现了各地的地方特色。


08.观竞渡


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清 徐扬


端午节最著名的体育活动当属赛龙舟。关于其起源有很多说法,在不同的地方对于赛龙舟的意义也有不同的解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追悼屈原。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汨罗县,龙舟竞渡前必定先往屈子祠朝庙,披红布于龙舟之龙头上,将龙头供于祠中祭拜,之后再安回船上。在屈原的家乡秭归,也同样有赛龙舟前祭拜屈原的仪式。在划船过程中,人们喊的口号是:“何在!”可以解释为是在寻找投江而死的屈原。



古人笔下端午诗




01.


唐·卢肇《竞渡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唐代时,划龙舟十分盛行。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生动场景。


02.


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一年端阳节,友人邀请欧阳修去做客,席上,欧阳修作了这首词。该词的上片描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营造了端午节喜悦的氛围;下片描写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雄黄酒驱病避邪的场景。全词反映出词人过节时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03.


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过端阳节,买了樱桃、桑椹、菖蒲,还买了雄黄酒,并且在家门口贴上了黄符纸,虽然贴了这么多辟邪的东西,但还是担心债主找上门来。这首诗表现了贫困人民过端午的真实生活情况,幽默中带着一点苦涩。


04.


清·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这首词写端午节雨中眺望的感触。上片写雨中景色,颇富诗情画意,新荷、画船、红桥一一掠过,生机盎然。下片扣住端午,由后人的怀念隐约透露出一丝愁绪。全词通过运用典故,寓情于景,将词人的愁绪与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人对屈原的凭吊语其实隐含了词人自己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郁勃幽婉。



古代绘画看端午




在古人眼里,端午是个举国同庆的大日子,这天的活动很多,许多画家也都留下了有意义的端午主题画作,来看看古代画家笔下的趣味端午吧。


01.


南宋 浴婴图 (局部)中 描绘端午节为孩子进行芳香药浴的场面


02.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 五月竞舟 (局部) 郎世宁


03.


江阁登临颇欲胜,中都子弟冶游成。盛朝已附屈原老,竞看龙船载妓新。


清 金挺标 群婴斗草图


04.


清 方士庶 端午百禄图


05.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古人穿什么服饰过端午



除了这些丰富的节日活动,宫眷内臣从五月初一日到十三日均需穿着“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作为端午节期间的应节服饰。


绝美!古人过端午节仪式感满满


不同节日穿戴相应纹样衣饰的做法早在宋代已非常流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其中“艾虎”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明朝时期的艾虎补子


所谓“艾虎”本是用艾叶扎成的虎形,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斯时“暖气始盛,虫蠹并兴”(崔寔《四民月令》) ,疫病开始蔓延,人们制作艾人、艾虎,希望能驱鬼魅、除毒虫、辟瘟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隋杜公瞻注云:“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此风至宋时犹盛,并将艾人做成了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吕希哲《岁时杂记》) 。艾虎也变成天师的坐骑,二者结合后的造型愈加威猛,魏掞之《失调名》词有颇为生动的描绘:“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天师、艾虎的周围还放置了被当成祛除对象的毒虫,组成寓意完整的画面,吴自牧《梦梁录》卷三载:“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相似的内容还见于周密《武林旧事》:“(端午)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京城士女皆用织物和纸剪成艾叶或直接将真艾簪戴于头上,叶间同样饰以天师、艾虎与蛇蝎草虫之类,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之“钗头艾虎辟群邪”即是谓此。艾虎还被装饰在丝织物上,《梦梁录》曰:“五日重午节……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宋宁宗杨皇后《宫词》亦有“内家衫子新番出,浅色新裁艾虎纱”之句。用艾虎纱制成的衫子便被称作“艾虎衫”,李石《长相思·重午》词曰:“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在端午日穿艾虎衫是当时很重要的节俗,以至于出现了“似嫌无艾虎,不肯换生衣(夏衣)”的情形。


到了明代,用于时令节日以及各类吉庆场合的服饰被划分为专门的类别——吉服,其款式与常服、便服相同,但衣身多使用高等级或应景题材的纹饰。明代吉服的典型装饰有两种:一种在前胸、后背处饰以方形或圆形的补子(又称“胸背”);另一种是通身织绣云肩通袖膝襕纹样。《酌中志》提到的“五毒艾虎补子”属于前者,而“蟒衣”通常为后者样式。艾虎图案以中线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应是对襟衣(比甲、罩甲或对襟衫袄)前胸所用,只是未经剪裁。其中两件均以老虎、艾叶和蜀葵为主体纹饰,辅以蜈蚣、蛇、蝎、蜥蜴(壁虎)、蟾蜍等五种毒虫,上部为祥云,底部饰山石海水。


孝靖皇后端午节衣着吉服的艾虎补子


明定陵出土了一件红暗花罗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是明神宗孝靖皇后在端午节穿着的吉服,衣身残损严重,但可以看出是罩在衫袄外面的对襟式比甲,补子部分保存相对完整,前襟左右各缀胸补一片,图案及工艺与宾大博物馆藏件相似,后襟背补为一整片,居中绣一蹲卧猛虎,抬爪回首,长尾上卷,额部绣十字纹,周围饰蜀葵、艾叶、山石与五毒等。故宫博物院所藏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以黄色直径纱为底衬,用红色衣线绣菱形锦纹地,又以各色衣线和绒线绣出花纹,上部为彩色祥云,下部是蜀葵和莲花,蜀葵叶上饰一对蜈蚣和一只蝎子,相间排列,这件经皮原本可能是补子或衣料的一部分


还有一类吉服补子以龙蟒鸾凤为主要元素,应节纹样则点缀在龙凤周围,既凸显了帝王后妃的身份,又体现出节日的气氛。另一件五毒艾虎补子在中线两边饰以一鸾一凤,昂首相对,展翅若飞,鸾凤下方绣一对小虎及艾叶、蜀葵等,五毒分列左右,蟾蜍、蛇在凤侧,蜈蚣、壁虎、蝎子在鸾侧。龙纹五毒艾虎补子的构图大体相同,对襟衣胸补多为一对侧面升龙,背补饰一条正面大坐龙,老虎伏卧在底部山石上,四周衬以艾叶、五毒。由于龙凤处于最醒目的位置,使得整体图案充满了强烈的宫廷气息。


五毒补子


孝靖皇后的艾虎补子


孝靖皇后衣着的比甲的示意图



端午安康!一起缅怀屈原 濮存昕带你梦回“离骚”





往期回顾



无锡私家花园的民国范

南京现存民国100个历史建筑的传奇故事

CCTV-纪实人文地理片《吴韵》全八集

苏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

超好听的吴侬软语:《天涯歌女》



扫一扫加小编微信 





 

支持本号打赏随意



长按二维码

关注“吴之韵”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