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态能长寿?看看这位教学名师怎么说

尊师重教的 中山大学 2024-03-29





   

“我经常跟同学们说,学生态能让人长寿。这位是王伯荪先生,是我老师的老师,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婷指着合影中精神矍铄的老人介绍,“还有,我们生科院高山仰止的张宏达教授活了102岁!”


“做自然教育的人,不见得赚大钱,但一定非常享受生活、热爱自然,精神状态是非常好的。”谈到自己的专业,周婷老师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两个可爱的酒窝和亲切的笑容。


▲周婷




01

从城市到海边




生态不光是在偏远山中,在城市同样有很大的需求。 周婷老师研究的脚步从城市到森林,从山巅到海边。




现在正是研究和发展生态学最好的时代,”周婷老师说,“以前我们没钱吃饭的时候,就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着怎么填饱肚子。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就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希望拥有清洁的空气,希望生活质量能够提高,希望可以休闲康养。”


澳门,寸土寸金,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却仍给湿地留下空间,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这都得益于政府和公众对于生态的高度重视。受澳门政府部门邀请,周婷在澳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她花了三年时间,走遍澳门的山山水水,看遍一草一木,对澳门植被开展研究,编写出版了《澳门植被志》。这项基础工作为澳门生态恢复奠定了基础。  


▲助力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危机危机,危中找机。”周婷老师也发现了这一场灾难后澳门植被的发展机遇。澳门的植被基本都是次生林,这一次台风正好淘汰掉了早中期脆弱的劣势树种,给优势树种的补充提供了机会,实现了一次更新换代。


保护生态,周婷老师的思路向来开阔。


互花米草,曾被当做“护堤能手”引入中国,最后却成为了“海滩霸主”,严重威胁到了本地群落——红树林的生长。保护红树林,对抗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但是已有的方法都各有不足:物理清除人工耗费大、难以除根,喷洒农药会造成二次污染,引进互花米草的天敌可能又导致新的风险。


周婷从“提高本地群落抵抗力”这个解决根本问题的思路出发,采用了“生态替代”模式,引进了另外两种生长迅速的植物海桑和无瓣海桑。它们不仅可以清除互花米草,还可以为喜阴的红树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植物都来自于天气炎热地区,难以适应广东冬天偶发的极端低温,无法繁衍,不会再次造成物种入侵。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为互花米草的清除提供了有效途径。


▲海岛生态恢复调查


“这个技巧就叫作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者叫‘过河拆桥’。”周婷老师俏皮地说道。


这也是学生对周婷老师的印象——“灵动”。课堂上,她的讲解总是栩栩如生,不会枯燥,会把很前沿的研究用生动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她主讲的课程“恢复生态学”的学生评教,曾位列全校排名第一,在教学团队彭少麟教授、陈宝明副教授、廖慧璇副教授和储诚进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02

从课堂到野外 培养学生使命感






“做科研就是要能吃苦,才能有收获。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不同的风景,和一起调研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喜欢它,就会欣然接受这些看起来是苦的事情。”


周婷老师教给学生的第一课,便是使命感。


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生态学、生态恢复学的学生正是未来解决这些难题的主力军。


周婷老师在第一课便会将这份责任感教给学生,激励大家好好学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回馈国家的培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使命感与对德育的重视贯穿在周婷老师的课堂,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模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周婷老师十分重视与学生的共鸣。每一页PPT,周婷老师都会反复斟酌考虑、不断修改,让课堂效果更好。


周婷老师积极参与慕课(MOOC)。慕课指的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一节课一般在15分钟以内,知识点非常凝练。周婷老师倾向于把慕课的“慕”理解为慕名而来,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生态学,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对于生态学专业的同学们,上课之前先通过慕课预习,在课上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海珠湿地实习&主题党日


那问题从哪来呢?为了给同学们“制造问题”,周婷老师将科研融入了教学。科研项目都是瞄准重大问题的,比如植被生态恢复、城市森林规划等。周婷老师将本科生分组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他们,告知项目的背景与目的,让学生们给出具体方案。完成方案,不断修改与完善方案,正是学生输出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做到真正从学生出发,书本上的知识可能会忘,但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是永远不会忘的。”周婷说。


提到实践,中大生态学专业历来重视野外实习。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与实习的顺利展开,周婷总是很负责任,准备一系列精细的前期工作:确定问题、确定研究方法与调查工具、学生的分组与助教的配备、衣食住行保险的安排以及潜在危险的告知。


在红树林的滩涂研究时,淤泥太深无法行走,于是用两块厚纸板叠在一起然后在泥面上快速滑行;在山中调查时遇上大雨,大家都忙着先保护实习记录;野外的蚊子根本打不过来,几乎快把人抬起来了……提到野外实践,周婷老师神采飞扬,讲起了许多与同学们的趣事。生态科研工作者的不易与艰辛,周婷却甘之如饴。


▲澳门红树林调查



03

从科研到科普 自然教育造福公众




“近年来,自然教育作为抑郁症等病症的生态疗法,受到关注。但在我看来,自然教育应该融入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从事与自然亲近的工作,周婷老师始终坚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只有了解它才能爱护和建设它。理解自然与热爱自然,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健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周婷看来,自然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而是适合所有人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自然中净化心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周婷老师把目光投向了自然教育的大众科普。


作为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教育是周婷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2020年,她组织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海珠湿地植被生态修复科考大赛”,吸引了10余所高校500余名学生报名参赛,成为“科研-科普-教学”的创新性探索案例。


▲澳大利亚国际会议作报告


高校应该把前沿科学研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周婷老师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科普的多种探索。她参与组织的2023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迎来了超过1200名来自专家学者、自然教育从业者和粤港澳青年代表参会;她参与举办的海珠湿地寻宝的活动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探索中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她的自然教育课程也力求与学生产生共鸣,用最生动的方式播洒知识的雨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兼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固然忙碌辛苦,但在周婷老师看来,这三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为他们都服务于一个目的,即更好地培养人,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当你把多件事情变成一个中心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本文为“高校融媒体报道技巧与实训”作品选


SYSU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中山大学不断加强卓越教师培养,引导教师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校组织了第十一届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10位老师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在今年教师节,学校举办表彰大会,旨在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营造热爱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我们特推出“教学名师”专题报道,通过讲述中大名师的故事,发挥名师的榜样力量,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弘扬教育家精神。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案:朱骊至 宗书雅 闫鑫怡

排版:邬宜霏

一读:邱清萌

初审:李建平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