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前看后都必看,深度解读《我和我的祖国》

葡新传媒 葡新报 2021-06-04


 【葡新报 Puxinbao-PT】关注葡新报微信公众号!葡萄牙华人最接地气、重服务的本地微信平台 !


【葡新报 记者/Coco】昨天,我和小伙伴儿们一起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国》,深有感触!



《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导演拍摄了七个故事:《前夕》;《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演绎,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唤醒全球华人的共同回忆,毋庸置疑,这是影片的主题和主旋律。 

                             

七个故事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各有各的精彩!以时间为轴线,从开国大典前夕到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回顾了具有历史性的时刻。而七个故事的串联,基本是以笔墨的形式(先是用毛笔记下历史时刻,后用钢笔,最后用铅笔)来剪辑和切换的,为什么说基本呢,因为有一处是例外的,那就是夺冠那部分并没有以这样的形式起幅,而是先声夺人。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以先声夺人的方式来起幅,恰到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夺冠那部分全程基本上是围绕着电视来展开,当然,小男孩和小女孩的两小无猜的感情线把剧情推向高潮。以电视播放讲述开头,然后,街坊邻里从电视上看女排比赛,而小男孩冬冬不能在小女孩小美离国前见上一面也是因为电视接收信号问题。另一方面,夺冠的画面都很生活化,很欢闹,一开始就电视播放,营造了一种很热闹的气氛,完全与风格吻合。


先来简单比较《前夕》和《回归》这两部分,同样围绕升旗,一个是开国大典自动升旗,一个是香港回归手动升旗,各有各的难,但也有相似之处,都不能有丝毫分秒的出错,都是为了迎接庄严时刻的到来。《前夕》中形象较深的场景有:黄渤落泪、欧豪顶上喊喇叭、开国升旗、欢跳定格。解决了问题后落下喜悦的热泪,给了个特写镜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顶上喊喇叭,俯视的角度拍摄出的静深,营造出一种旷阔美,画面与声音,一动一静,形成对比。开国升旗,背景虚化,景深模式,从后往前推移镜头,虚实结合,给人穿越时空的感觉。开国大典结束后,如释重负般跳了起来,透露出内心的喜悦,也定格成为了故事的落幅。而《回归》升旗要做到时间分秒不差之外,升旗手还不能眨眼睛,所以一边杜江不停地反复练习。至于为什么不能眨眼,听闻是外媒通常喜欢拍升旗手在升旗时眨眼的瞬间。其实,升旗时也要求行注目礼,珠随旗转,尽量不要眨眼,护旗手就更加不能眨眼了。


最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应该是《夺冠》和《北京你好》了。这两部分的主演都很出彩,特别是演冬冬的那个小男孩,很跳脱,表情非常丰富到位,也很有喜感。小美要走,冬冬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着小伙伴们和老师的面跳出来问小美的,这是个早熟的孩子,你可以把这归为爱情来理解,你也可以把这归为两小无猜深厚友谊来理解,但冬冬的早熟和懂事更体现在他对体育的关注、爱国情怀的倾斜方面,所以,最后他还是放弃追小美,回去修理天线。念头的切换,利用了多种综合拍摄手法:仰拍、五星红旗的空镜头、冬冬的特写、人群呼唤的全景……就烘托出了这转变。至于结尾为什么加上成年后相见的部分,可能是揭开悬念吧,也让故事有个完满结局。而《北京你好》呢,得知四川小男孩的背景后,张北京的态度变化切换有点快,没有更多的镜头来彰显,可能一时让人摸不着北,但也不是不可理解,其实,就我们而言,通常转变只在一念间,没有过多的表现,反而往往显得更为平静,顺其自然。这两个故事较为贴地气,充满生活气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人心生欢喜。


画面感最强也美的数《白昼流星》,当然,教育意义也深远。印象中最美的场景是两兄弟和李叔黎明破晓中一起骑马去看返回的神舟,远景空镜头拍摄,蹄起尘扬,在微光中如星火,沿着地平线一字散开,白昼,流星,霎时美丽。看了这后,有人觉得导演陈凯歌没把这个故事拍好,也有人觉得把两个从牢里回来的年轻人与航天员放在一起,有点违和,也不切实际,但故事中,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回乡”,一个是“站起来”,两兄弟和航天员都是回乡的人,前者从外地回到家乡故土,后者从外空回到祖国大地。后者的回乡,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前者的回乡呢,从两兄弟志愿跑去航天员身边伸出援助之手这个时候开始,也许为国为家乡建设的想法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了。两兄弟曾经进过牢,偷过钱,过去是堕落的、不幸的,但他们遇到了李叔,遇见了航天员,他们又是幸运的,知道要站起来,从落后中追赶。这部分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讲述了一种成长。《白昼流星》的拍摄,有一点比较特别的是,运用了旁白,辅助性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故事,那就是《相遇》。这部分可能看起来有点平淡,也有点费解,但个人认为这部分从表达方面却是较为讲究的,剧情也紧凑,塑造人物也是较为成功的。有小伙伴儿跟我说,没太看明白这部分,为什么是张译演的高远逆行回头?这主要是由他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的性格特点决定的,那么,如何来体现他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的性格特点呢?导演安排了高远的昔日恋人方敏的出现,而她的出现正好有了“相遇”,他们的相遇是意料之外,又是冥冥之中。如果没有高远的奋不顾身、意外受伤;没有恋人的苦苦追寻、车上守候,也许就没有相遇,而他们的相遇只因一件事儿——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他们的相遇也因为一句话,就是张嘉译在医院跟张译说的,留意这两天外面发生的事儿。三年了,恋人在突然出现在面前,却不敢相认,方敏讲了三个故事以唤醒高远,但,这三个故事的意义和作用不仅于此,实则,侧面反映了高远的责任担当以及他的性格特点。第一个故事:初见相识只说了几句话,皆因高远沉浸于科研阅读,此处反映出他热爱科研,为他的科研工作埋下伏笔;第二个故事:落水救人,虽在旁人看来成了一个笑话,但却衬托出高远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大义,从这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高远逆行回头、甘于奉献了;第三个故事:生病抱瓜,方敏感冒发烧了,高远不辞辛苦大老远抱回西瓜,被质疑迟迟未来探望,但他的言行举止却是充满了对恋人的爱惜,这也是他们相遇的爱情基础,也体现了高远重情重义的一面。整个故事的对白不多,却没有赘余,情节也没有明显的跌宕起伏,但人物形象却是丰满的。镜头主要采用了特写的手法,特别是在公交车上的那一段,方敏再次鼓起勇气走向高远前的特写镜头,从面部表情变化来凸显心理变化。到了坐在高远身边给他讲故事时,从平拍的角度,使用长镜头,把三个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就在眼前呈现出三种画面,实中有虚,虚以予实。


有情不及,非我不愿,不负天地正义,却独缺恋人的一份约定守候,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换来“尽倾江湖海,赠饮天下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爱情家庭与祖国伟业当中,选择了后者的科研工作者大有人在,特别是在那个年代。最近看了比较多的这种题材的历史纪实,深深感慨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和伟大。艰辛,在那个年代可想而知,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外交上的困难重重,自然环境的寒风凛冽,物质匮乏的饥寒交迫,在美国孤立围堵、苏联翻脸撤离、自然灾害压迫的环境下,我国还是毅然决定自主研发核武器,打破西方强国的垄断,为了强军护国,为了世界和平,科研工作者坚守在科研前线,没见过核潜艇的真身,就按着玩具模型来参考琢磨,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拨动我们的古老的算盘;有的科研人员为了严守工作的保密性,隐姓埋名,三年三十年未曾归家,有的科研人员常年艰苦奋战,患了夜盲症……而《相遇》里展现的只是一个缩影。


同样,《护航》那部分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吕潇然的人物形象很饱满,性格特征也很突出,虽然她的台词也不是很多,更多的是通过几个成长和训练的片段来体现的。有别于《相遇》中方敏的讲故事而并没有展现故事,《护航》运用有关吕潇然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片段来直接呈现,而且是在吕潇然执行飞行任务穿插画面,有点蒙太奇的手法。第一个片段:小时候看似调皮捣蛋的吕潇然爬上高顶,瞭望远方的天空,做出了展翅飞翔的动作,这反映出她从小就勇敢无畏,向往自由,翱翔空际,更重要的是这侧面表达了她小时种下的梦想。而且,这个片段前后共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她晕眩得快不行的时候浮现了,梦想支撑了她不断克服困难,为了实现飞行梦勇往直前;第二个片段:和同学打架,反映出她敢做一些“出格”的行为,执拗中具有不服输的精神,这也正从片头里领导与她的对话以及她的情绪中得到了表现;第三个片段:与男友和队友的对话,既展现了她生活中的一面,也展现了她工作中的一面,对男友的高冷与对战机的温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她对飞行梦的偏爱;第四个片段:“给我升到八”,为了克服晕眩症,不让男队友瞧不起,努力证明自己,反映出她豪迈的性格以及不服输的精神。当然,凭着这股劲儿,她做到了,她成功了,从队友们对她的举手敬礼就可得知。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七个故事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默默奉献的中华儿女,国家发展的成果也盛邀海内外同胞一起分享。正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

国家的今天有赖于昨天,国家的未来也离不开今天,而今天就在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手中。


葡新国际传媒原创 / 翻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焦点热文回顾
头条 缤纷海南——海外华媒记者细数海南新变化
焦点 住房基本法
快讯 里斯本机场一周内查获毒品13公斤,价值50万欧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