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屈穎妍:積聚力量的武器 |中環一筆

屈穎妍 獨家 2024-05-10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收拾舊物,常常會執到「寶」。近日整理舊相片舊文件,無意中發現一封黎智英的親筆信,我甚至已忘了此信的存在。


 
好多年前我在《壹週刊》工作過,當年雜誌主打民生財經,政治新聞並非賣點,甚至是票房毒藥。那時候傳媒行業很興旺,壹傳媒賺得盤滿砵滿,我試過一年加四次工資,但就在公司最賺錢的時候,老闆黎智英忽然隱退,丟下業務不管,他說,要退下來,你們自己搞吧。
 
有些公司,機制很健全,誰掌舵都可以繼續運作;有些公司,人治色彩很重,老闆是公司的精神領袖,老闆風格就是公司風格,壹傳媒就是典型。
 

於是,黎智英的忽然離開,令公司群龍無首,強人管治的機構沒了強人,如失去靈魂。恰巧我做得累,申請放了個長假,旅途中寫了封信給黎老闆,把我看到的問題說出來。
 
我認為媒體要有社會責任,發財後就該立品,利用手上高銷量的平台,慢慢帶領甚至教育大眾有更廣的知識、更高的道德。黎老闆賺夠錢就丟下攤子不管,如此下去,這媒體只會把自己及社會的知識及道德水平拖跨。
 
當日我只是從一個文人角度給老闆建言,從沒想過原來背後有更複雜的政治考量。
 

今天,看到昔日上司、今天黎智英案的從犯證人張劍虹,在庭上大爆黎如何用壹傳媒作政治武器,再翻看那封幾乎被忘掉的信,忽然明白,原來媒體是凝聚政治力量的最佳渠道。
 
在此,列舉信中黎智英闡述的部分內容,讓大家看看黎智英這盤政治棋是如何下的,值得留意是,此信寫於1997年6月13日,香港回歸前夕……
 

「我一直在參與壹傳媒,連我現時抽身的『不參與』也是種很重要的參與。我現時的抽身,是使的九七後長期能夠參與『壹』的策略。就好像過橋時我要將船上的帆收起來,待船過了橋趨(應為趁)風要起時再將帆高扯一樣。」
 
「我的力量太少,沒有時機的力量造就是不能久持的。要量力就一定要候時機,過了橋我便會舉帆,不要擔心,我不會放手『壹』的參與,我不是個不承擔的人。」
 

「另,對銷量你是有點誤解,可能是你對發財撈一把的東西有成見所故。沒有銷路便沒有了群眾,沒有了群眾我們的聲音便沒有用。群眾是我們聲音的力量,銷路是生存的力量。」
 
「很多人尤其出面有些想我們失敗的人(如大班)就是想我『發財立品』,把『壹週』和『蘋果』淨化成高級讀物。我不會中他們的計,我絕對不會離開群眾的需求。不要去給群眾一個理想……不知所謂的通常都是自以為是的知識份子……」
 

黎智英當年給作者的書信


原來,黎智英做傳媒的目的,是「積聚力量」,待時機成熟,一呼百應。
 
如今細想,有什麼組織有力量有滲透力得過一個有影響力的傳媒?搞個工會就算會員再多也不過是有限的十數萬;但搞個媒體,影響卻是無遠弗屇,甚至無分國界,這步政治棋,實在高明。
 

新加坡有條法例叫《防止外來干預(對應措施)法案》,目的旨在防止外國勢力通過敵意宣傳或本地代理人干預新加坡內政,當局可將個人或組織列為「具政治影響力者」,要求他們披露與外國勢力的關係。
 
如果,香港有廿三條,有新加坡這種保障國家安全的法例,黎智英及其媒體的政治力量根本沒可能成功凝聚,沒有一呼百應的平台,佔中和黑暴也許不會發生。




本文作者:屈穎妍



(作者是作家、時評人。曾任《壹週刊》副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現為香港電台教育節目主持及《頭條日報》、《大公報》、《經濟通》、《港人講地》、《HKGPao》等報刊及網站專欄作家。)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阮紀宏:政策存廢有偶然性,官員犯錯有必然性 |中環一筆

雷鼎鳴:西方形式主義民主制度的七宗罪 |中環一筆

周八駿:百年變局呈現加速徵兆 |中環一筆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