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优质高效的资源保护与要素保障,铺就黄石高质量发展底色

廖巍巍 杨安国 黄石日报 2023-04-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然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全过程,闯出一条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绿色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这十年,是黄石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力度最大的十年,是承载绿色转型发展要素保障基础最好的十年,是提升人民群众自然生态生活品质获得感最强的十年。这十年,随着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全国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一批城市品牌接踵而至,黄石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步伐……


规划引领大城崛起

十年来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实现历史性突破


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同、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集体智慧融入《黄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真正实现了“多规合一”。
坚持底线思维,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顺序,完成全市“三区三线”划定,确定了市域整体国土空间布局骨架和基础。
主动融圈入群,对接武汉都市圈、科创大走廊、临空经济区等跨区域规划,按照省级战略不断优化全市区域空间布局,持续加强与鄂州花湖机场的连通性,为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奠定了基础。
推动资源要素合理分布,按照现代化大都市区标准高起点谋划大冶湖新区规划,以聚焦重点地段,树立城市形象为重点,完善大冶湖核心区城市设计,通过高质量的规划、高水平的建设加快推进大冶湖核心区集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完善民生设施规划,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化开发空间用地比例,不断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完善,拉开了我市临江、临湖、临空、临港、临光谷的大城崛起新格局。


生态修复助力转型

十年来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取得显著成效



黄石被确定为湖北省首个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借助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4.03万亩,最大限度解决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生态欠账“包袱”。
全面推进历史遗留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先后实施国家投资的黄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大冶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铁山区—还地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治理黄荆山、铜绿山、长乐山、七约山、赤马山等重点区域生态,恢复生态面积3.762万亩,改善人居环境40平方公里,建成大冶市余修齐、还地桥秀山、铁山等一批休闲健身公园。在示范效应带动下,全市完成历史遗留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424处,治理率达到92%,还市民一片绿水青山。
实施青龙山、黄思湾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93个,建成市级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平台,将全市1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监控重点,惠及群众20万人,避免经济损失18亿元。
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作为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总投资215.71亿元,组织实施大冶市还地桥镇、阳新县黄颡口镇、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规模达到118.38万亩,大冶市被列为全省市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促进了工农互补、乡村振兴。
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全省首部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地方法规——《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黄石矿山生态修复迈入法治化轨道。
通过规范治理,全市矿山数量从400余家降至目前的100余家,51家在产在建矿山中,进入国家、省、市级绿色矿山名录库的矿山有17家,绿色矿山提档升级实现常态化。


要素保障与保护协调发展

十年来

资源要素保障与保护

取得新成绩


深化“亩产论英雄”要素改革,获批项目建设用地面积15万亩,有力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和民生、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深化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2019年以来出让采矿权10宗,出让收益达63.28亿元。
全市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积80万亩,新增耕地补充面积8.5万亩,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面积4.67万亩,确保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大冶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试点,圆满完成了省级下达我市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自然保护地逐绿前行

十年来

初步建成

自然保护地保护体系


全市建成保安湖、莲花湖等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大众山、黄荆山、东方山、七峰山、大王山、雷山等6个省级森林公园;磁湖、雷山等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黄坪山、大王山、白水汤、朱婆湖等4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网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5个自然保护地面积45329公顷,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9.89%。
实施网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莲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补偿退渔还湿工程,建成磁湖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品牌,磁湖湿地公园入选全省“最美城市公园”,湿地保护率比“十二五”提高3个百分点。
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全市已登记在册古树名木5665株,实行了挂牌保护、强筋复壮。
在自然保护地的呵护下,野生动植物资源茁壮成长,全市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陆生野生动物200种(兽类37种,鸟类125种,爬行类22种,两栖类13种,昆虫类3种),占全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29%;共有维管束植物165科606属1217种,占全国维管束植物301科的54.81%。


绿水青山绘就画卷

十年来

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

形成新格局



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全市明确各级林长2536人,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
加大造林植树力度,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5.27万亩,约50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植各类树木2000余万株。
打好“绿满黄石”攻坚战,完成精准灭荒18.39万亩,沿江造林5500亩,提档升级省界门户沿线造林绿化8500亩,长江沿岸造林绿化被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指挥部评为优秀等次。
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2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绿色乡村327个,大冶市被列为全省首批七家创建“两山”示范县试点。
培育农耕年华生态风情园等19家企业成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凤山成功创建全省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基地,康之堂荣获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全市林业年产值达106.9亿元。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30.87万亩,其中,天然林保护面积77.62万亩,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0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9.88%提高到目前的36.92%,森林蓄积量由2012年的437.57万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636.17万立方米。


资源调查登记全覆盖

十年来

自然资源调查登记改革

全面铺开



2016年7月,市委、市政府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土地、房产、水流、林地等登记职能统一整合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市、县两级不动产登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结束了“九龙治水”的局面。
从第一本不动产登记证书发放到推广“交房即交证”,共办理不动产登记证书43.52万本,化解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楼盘(小区)100余个10万余户,解决了群众一批急难愁盼住房登记难题。
实施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水、电、气、有线电视、宽带过户、户籍迁移、寄证十项申请事项“一表审核、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创建了“云上办证”服务品牌。
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调查、林草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调查监测、河湖确权登记、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确权登记等全面铺开,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改革先行先试,为全面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打下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征程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以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抓手,全面履行资源保护和要素保障部门职责,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黄石建成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湖北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展现新的作为和担当。





责 编:郭晓丹 实习生 方筱沁  校 对:德   维审 核:柳文娟  终 审:梁坚义
监制:皮正茂
源:黄石日报发  布:黄石日报融媒体中心
出  品:黄石日报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