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绿色”理念引领美丽中国

文琳资讯 2024-04-13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资讯 关注!

“美丽中国”怎么建?习近平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 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 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 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 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 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 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 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 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韩正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出席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赵超、董峻)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 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习近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习近平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十条”、“土十条”,加强治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针对性治理污染农用地。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要向这方面倾斜。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内需扩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李克强强调,要依靠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把更多力量放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事中事后监管上。抓紧攻克关键技术和装备。强化督查执法,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


  韩正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贯彻落实,细化实化政策措施,确保能落地、可操作、见成效。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攻坚克难,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咬定目标不偏移稳扎稳打,坚定有序推进工作,扎扎实实围绕目标解决问题;切实依法处置、严格执法,抓紧整合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与队伍;确保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的统计考核数据真实准确,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国有大型企业,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绿色”理念引领美丽中国

 一场关乎人民群众福祉、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开启征程。一幅绿水青山、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神州大地铺展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燕 张康喆


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中华大地化作生动的现实。


  当下,一系列更大力度的改革、更实在具体的措施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再次强化“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 4月,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先后挂牌。这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将有助于治愈生态环保领域“九龙治水”的沉疴。


  绿色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进入新时代,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美丽中国新图景正铺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化,环境治理由此驶入快车道,生态环境保护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说,这五年可谓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新高度,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持续升级提速。


  空气质量改善趋势明显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


  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相比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


  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筑牢国土安全屏障。五年多来,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2017年10月23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这样总结五年来中国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顶层设计、制度架构、绿色发展理念普及和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十八大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2015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两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理念到思路,从目标到制度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与落地。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位列其中


  “制度创新被普遍认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王茹说,资源消耗强度下降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五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从相关制度来看,2016年12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各地以考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实行的河长制、湖长制,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明确了生态“管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行,着力破解生态环境“公地悲剧”;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开启,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


  环保督察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大动作。从2015年底在河北开始试点的中央环保督察,到2017年已实现对全国31个省份的督察全覆盖,直接推动解决8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法律体系来看,“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增加了按日连续计罚等执法手段;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正在制定中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将成为防治土壤污染的一把“利剑”。


  “近年来,公众重视环保的意识前所未有地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也不断加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伴随着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架构的不断完善,全国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餐具……当下,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说,随着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自觉行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初步出现


  “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李干杰说,中国现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五年来,中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相继参与一系列国际环境治理行动,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贡献。201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中国治沙经验成为样板。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


  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成果,离不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狠抓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总书记走到哪儿,强调到哪儿:


  在湖北,他强调,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让湖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在海南,他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他希望当地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在云南,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在青海,他关注三江源、“中华水塔”的保护,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形成了科学系统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人们对于“绿水青山”的需求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前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使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对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全新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改善没有止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郑重宣告。


  十九大报告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同时,也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李佐军认为,过去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国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要缓解三十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并非短期之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多位受访专家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协同推进“新四化”和“绿色化”,使之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有力的托举。


  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次进步,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和新跃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看来,总书记这一论断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既是对文明变迁的历史反思,也是对当今世界的现实观照,体现了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


  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答卷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发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尽管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而明显的改善,但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要书写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拐点不会随经济发展自动出现,而是与国家环境保护的意愿、能力、投入等密切相关。”王茹说,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空气质量提升任务艰巨、土壤污染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受损严重、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有必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力争早日实现环境质量的拐点,奋力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


  为此,首先要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形成绿色发展转型的内生动力;加速形成绿色发展政绩观,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让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和着力点。


  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李佐军认为,要坚持发展和保护相统一,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新经济发展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通过绿色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升级传统产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手段,推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


  在生态文明实现路径方面,多位专家强调,要转变先污染后治理、重末端轻源头的旧思维、老路子,形成“绿色”底线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等。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目前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政策较为零散,不足以形成系统推动力,不利于将生态文明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此,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针对一些突出环境问题,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以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已融入国土空间管制和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部分生态保护制度,要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并与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相衔接。


  王茹认为,应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多元规制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的叠加效应。


  再者,要狠抓落实各项制度和各方责任,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各地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创造性地干,抓住制约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中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地方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在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多位专家表示,要将攻坚战与持久战相结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继续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


  同时,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和督察问责。一方面,通过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督察问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在李佐军看来,应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从家庭、学校教育入手,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应大力宣传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式转变。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习总书记的嘱托正日益成为现实。我们正怀着对“绿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向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奋进,一定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考卷上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令人民满意的答案。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21期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

  1. 【读报时间】2018.05.19星期六

  2. 一天30万人申请落户天津!有多少是为高考而来?“中国最值钱的户口”正在遭疯抢!

  3. 刘鹤最近三次公开讲话,释放重磅信号!

  4. 国务院发通知全国解除房产限购?真相和解读都在这里… | 原子智库

  5. 三星跑了!中国人不好糊弄了!

  6. 一部被禁30年的纪录片,揭开1972年幕后真相!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1. 单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

  2. “单身狗”的“相亲力”,几何?

  3. 媳妇写给婆婆的老公退货申请书,太有才了!看完笑哭了

  4. 女人因优秀而孤独,男人因孤独而优秀

  5. 2017年全国健身俱乐部数据报告

  6. 2018年中国电子竞技行业年度综合分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