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风险地形建模的毒品犯罪风险评估和警务预测

张宁,王大为 情报分析师 2022-09-22

摘 要:犯罪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研究犯罪问题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以及产生犯罪的社会、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风险地形建模是美国学者研发的空间风险评估和警务预测技术,已在全球六大洲45个国家和美国35个州得到了独立测试和验证,被广泛应用于警务预测、国土安全、交通事故、公共医疗、儿童虐待、环境污染、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在毒品、纵火、爆炸、强奸、抢劫、盗窃等犯罪研究领域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运用犯罪热点分析和风险地形建模,以长三角地区N市毒品犯罪为研究对象,对该市2015年毒品犯罪的危险因子、空间盲区、风险地形进行分析,探索毒品犯罪的生成机理和演化规律,并对2016年毒品犯罪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N市毒品犯罪呈现明显的犯罪热点和冷点;出租屋、酒店、车站、ATM机、停车场、娱乐场所、城市快速路、网吧是N市毒品犯罪的风险性因素。风险地形建模能较好地预测毒品犯罪。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应据此进行严密管控,逐步限制、消除犯罪产生地、犯罪吸引地、犯罪促进地的生存土壤和条件。


关 键 词:毒品犯罪;热点分析;风险地形建模;风险评估;警务预测



1 引言


毒品犯罪起因复杂、蔓延迅速、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已成为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高度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5亿吸毒者,其中有20.7万例与吸毒有关的死亡案例(United Nations Office onDrugs and Crime, 2016)。根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7中国禁毒报告》,2016年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 14 万起,查处有吸毒行为的人员100.6万名。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底,中国有吸毒人员 250.5 万名,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明显。由于各类新型毒品相对容易取得,加上年轻人求新、求异、求奇等因素及虚幻世界诱惑,毒品防控工作面临着新挑战。毒品犯罪常与暴力、卖淫、赌博、艾滋病、贫困、青少年、家庭破裂等紧密相连。Gorman等(2004)通过最小二乘法研究发现,毒品犯罪密度可以解释全部暴力犯罪71%的变异。Caeti(1999)在1994-1996年与休斯顿警察局合作针对毒品犯罪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透过官方资料及实地观察结果选定7个犯罪率较高的犯罪热区,并采用提高见警率、犯罪零容忍政策以及问题导向警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随着毒品犯罪率的下降,抢夺、盗窃犯罪均较控制组显著下降。此外,毒品犯罪作为无被害人犯罪,还与有组织犯罪、黑社会犯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为促进。全球黑社会组织与毒品犯罪集团正以不同形式联手,成为威胁全球的不安定因素,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挑战。


许多研究证实,犯罪地点在城市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呈现一定集聚性(Chainey et al, 2005; 刘建宏, 2012; Santos et al, 2012)。如能阻止这些热点地区的犯罪活动,就可有效减少社会的总体犯罪活动。美国泽西市毒品市场分析计划、费城摧毁街角毒品犯罪计划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泽西市犯罪转移和扩散干预研究项目实施后,犯罪热点的贩毒活动减少了58%(Braga et al, 2014)。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国外学者开始以犯罪时空为视角,分析犯罪的分布、集聚、转移、变化等特征和规律,以及犯罪的生成机理和演化扩散规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中国,随着公安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各地公安机关相继开发应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但从目前的实际运用来看,各地各部门大多仍停留在简单的储存、展示、查询、制表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如何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警务预测充分融合,必将成为进一步深化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科技进步与物联网、云计算、社群媒体、智能手机及大数据分析逐渐盛行,如何透过风险地形建模和警务预测系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比对、解析,以得出较客观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分析结果,对日益加剧的毒品犯罪进行有效的预测、预警、预控,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当前中国毒品流通渠道泛滥,若能掌握毒品犯罪空间分布形态并加以分析,针对易发生施用或交易毒品热点,探究其区域特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打击和抑制日益加剧的毒品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2 文献综述


在犯罪学研究领域,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异规律以进行预防和控制犯罪的科学是犯罪地理学。犯罪地理中的人地关系,主要研究不同的地形、土壤、资源、生态等地理环境因素,对长期生活该地域的人们的思想、性格、意志、行为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因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口密度、发展类型、经济条件、传统习惯、人际关系及社会控制机制等条件的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犯罪现象,如沿海或边境地区易发生走私贩卖毒品犯罪,而城市中心或商业地带则易发生吸食毒品犯罪。因此,在研究犯罪问题或制定犯罪预防策略时,区域地理环境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关于毒品犯罪的犯罪地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学者 Weisburd 等(2000)对新泽西州泽西市毒品热点犯罪与失序的研究发现,56个毒品犯罪热点仅占本市4.4%的街区,但却发生了近 20%的失序犯罪和 14%的人身犯罪。Braga等(2014)认为,某些地区较多的犯罪机会吸引了毒品交易的双方,从而维持了毒品市场的运行。例如,缺乏适当照明的区域、废弃建筑物周围、交通要道出入口处和缺乏警力控制地区等都为毒品交易提供了理想的场所。Barnum 等(2016)运用风险地形建模方法分析芝加哥等地毒品犯罪,发现贩卖毒品犯罪和以下风险性因素显著相关:加油站、零售和餐饮行业、巴士站、酒吧、酒店等。中国学者何志雄等(2004)通过对342名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第一次吸毒的地点中,酒店占20.37%,娱乐场所占10.49%;毒品黑市和高危地点的存在是导致吸毒行为发生的社会因素之一。肖汉等(2013)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融合GIS的犯罪概率模型,确定时间距离、犯罪率、人口数量、警察、地理环境和被害人职业等6个因素为影响犯罪地点的因素,预测犯罪人最可能实施下一次犯罪的地点。陈鹏等(2011)提出基于主体模拟、具有信息反馈机制的时空犯罪热点预测模型,模拟犯罪的时空变化,预测犯罪热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趋势。王利荣等(2016)通过实证研究毒品消费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毒品犯罪消费主体、消费市场、毒品来源和供给链条。叶碧翠(2016)采取平均最近邻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研究台北市少年及成人施用第三、四级毒品犯罪热区,比较2012-2014年毒品犯罪趋势变化。林大为(2014)以台北市中山区 2011- 2012 年1816件毒品犯罪为例,利用时空分析方法,探寻该区毒品犯罪者基本属性、毒品犯罪的热点时段,以及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毒品犯罪进行了多层次、广视角的研究,这些有益探索为毒品犯罪的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以往研究有的主要侧重于对数据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不够;有的只研究毒品犯罪空间的分布、集聚、转移、变化等基本特性,无法反映犯罪热点变化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规律;有的研究太依赖以往的犯罪数据,致使警务预测的精确性不够;有的将研究区视为均值、静态的模型,忽视空间的依赖性和空间的异质性,导致模型的解释力受到影响。毒品犯罪问题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毒品犯罪的特征、原因、对策,以及司法处遇等问题均受到广泛的重视,唯独毒品犯罪的空间分析长期受到冷落或忽视。国外犯罪学理论强调犯罪的发生与地理空间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的毒品犯罪是否也存在犯罪热点与犯罪冷点?毒品犯罪是否也具有从一开始的犯罪产生地,逐渐转变为犯罪吸引地、犯罪促进地的生成机理、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毒品犯罪有哪些危险因子、空间盲区、风险地形?对毒品犯罪如何精准预测、预警和预控?这些问题均值得深入探讨。


风险地形建模(Risk Terrain Modeling, RTM)理论受环境犯罪学、犯罪地理学、犯罪生态学、犯罪制图学理论的启发,以犯罪产生地、犯罪吸引地、犯罪促进地,急性犯罪热点、慢性犯罪热点,以及边界带假说、变化性假说、局部控制假说等理论为基础。随着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物联网、人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风险地形建模系统地实现了经验归纳、统计分析、犯罪制图等传统犯罪分析方法与空间数据探索、空间分析建模、犯罪动态推演等前沿科技应用的融会贯通,对犯罪学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起了重要的整合作用。犯罪空间构成了继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之后的犯罪研究第四维,风险地形建模可进一步提高犯罪预测、预警、预控的科学性和精准度,有利于公安机关因地制宜进行动态勤务规划和静态警务资源部署。一是犯罪深受生态、空间、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以及空间样态、空间关系、空间氛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相较于人、案、组织的可变性、阶段性和不确定性,地、物、环境等要素相对呈现时空上的稳定性。二是风险地形建模是一个评估地理环境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犯罪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警务预测技术。同以往时空分析、热点分析、空间回归、邻近重复等犯罪预测分析方法不同,风险地形建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不完全依赖于公安机关的历史犯罪数据,而是根据犯罪与风险性因素位置、距离、方向、路径等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探测脆弱性环境、风险性因子及易犯罪空间。三是目前国内学者对犯罪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尺度,对于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环境互动过程的特征研究还很欠缺,这将是未来国内犯罪地理的发展方向之一(姜超等, 2014)。风险地形建模技术与方法集成了环境犯罪学、犯罪地理学、犯罪生态学、犯罪制图学等理论,把位置、距离、方向、路径作为核心概念,从空间样态、空间关系、空间氛围等属性出发,分析微观尺度犯罪行为的生成机理、动力机制及演化规律。四是风险地形建模已在全球六大洲45个国家和美国35个州得到了独立测试和验证,被广泛应用于警务预测、国土安全、交通事故、公共医疗、儿童虐待、环境污染、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Caplanet al, 2016),在毒品、纵火、爆炸、强奸、抢劫、盗窃等犯罪研究领域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果(Caplan et al,2011)。美国学者 Hollernan 等(2013)将风险地形建模应用于新泽西州劳伦斯的住宅盗窃犯罪研究,发现住宅盗窃与巴士站、车辆和可疑人员等风险因素存在显着的相关性。Gaziarifoglu 等(2014)通过风险地形建模对纽瓦克市街头抢劫犯罪地点进行预测,研究结论显示,公共汽车站、银行、毒品逮捕和卖淫拘捕的位置结合使抢劫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127%。总之,研究表明,风险地形建模的理论与技术比其他传统的犯罪预测技术更相对科学、行之有效、操作简捷、经济适用。

全部内容在知识星球


本期编辑:SXS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通过“情报学院”知识星球可以阅读该资料的全都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