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果越来越甜了?中国农大专家来解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农民日报 Author 颜旭 祁倩倩


水果变甜确实存在,但甜度只是水果品质众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绝对不是唯一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要让水果有“水果味儿”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深的果树学专家,李冰冰见惯了“水果界”的各种热搜,但最近这个让她觉得有点新鲜:网友们吐槽水果越来越甜了,千篇一律的甜让人吃起来有点腻,呼唤水果要有“水果味儿”。她仔细想了想,“最近几年跟过去二三十年相比,水果口感甜度确实普遍提高了,这也有科研数据上的支撑。”她认真看了下网友们的讨论,比起结论,大家其实更多的是疑问:很甜是不是就是高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是添加了什么东西吗?会影响健康吗?“这里面有很多认知误区需要澄清。更何况,越来越甜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向。”如果让她“制造”一个热搜,“水果口味要多元化”才是她想呼吁的,“一定是要满足更多人群更多样的需求。”

李冰冰(右一)在实验室与学生一起观察

草莓脱毒苗生长状态


水果变甜不仅牵动消费者的神经,也始终是科研人员、行业从业者关注的重点。他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塑造消费者的味蕾。消费者对美味更高的需求、口感的变化,也会成为科研攻关的风向标,促使他们不断调整方向,修正目标。大家身处行业的不同位置,但对这个热搜却有着共同的情感——喜忧参半,和对未来共同的期盼。“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也有很多误区需要澄清但甜度只是水果品质众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绝对不是唯一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要让水果有‘水果味儿’啊。”


甜,究竟是什么?

甜是一种感觉,一种味道,它也可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比如测量可溶性固形物,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含糖量。“因为可溶性固形物里面其它可溶性物质,比如维生素等的含量很少,大部分其实就是糖。”李冰冰告诉记者。

而且尝着甜,并不一定等于含糖量高。李冰冰举了个例子,就像西瓜,我们吃着很甜,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只有12%左右,因为它的含酸比低。山楂,吃起来很酸,但是含糖量很高,到了22%,大家之所以没觉得甜,是因为它含酸比高。网友们觉得变甜最明显的草莓,最甜品种的含糖量也就是15%。所以尝着甜不甜,跟酸度、糖酸比都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水果中既含有甜也含有酸,在含糖量相近的前提下,如果酸度低,人们就会觉得更甜一些,如果酸度高,甜度要很高,才能压倒酸味。说白了,口感上的甜,其实是糖和酸在味蕾中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口中风味浓郁的水果,一般糖酸含量都会较高,同时糖酸比较为均衡。

此外,李冰冰解释,甜度主要来自含糖类的物质,在水果里面主要是蔗糖、果糖、葡萄糖。但这三种糖在比例不同的情况下,尝起来的味道更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还会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风味,影响人们对甜度的感觉。同时,水果中的香气和其他成分,也会让人觉得甜,但并不是糖度带来的甜味。比如有些品种的草莓尝着甜,可能与其自身的香味组成有关系,人们闻起来都会觉得甜甜的。


真的是越来越甜吗?

最初的野生水果品种,一般小而酸,经过几十年人工不断地驯化、改良,调整糖酸比,我们的水果确实在变甜,这是育种和栽培上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广大消费者的福音。

糖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口感,对水果自身也不可或缺。“就像人需要吃粮食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样,对果实细胞来讲,糖大概就扮演了“粮食”这样的角色,作为能量物质,是整个细胞运转的基础。”李冰冰说,尽管糖这么重要,但我们绝对不会无上限地提高甜度,毕竟甜得发齁也没有人能接受。更多的是要兼顾糖酸比和香气,糖酸比要在合理范围内,口感才更丰富。


为什么会变甜?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水果的甜度主要受光温水肥影响。一般光照越充足,光合作用就越活跃,碳水化合物就累积得越多,含糖量就越高。还有就是温差,水果在转色期温差大,含糖量就积累地快。新疆的水果为什么这么甜,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大,可溶性固形物、营养物质积累得多。

在肥水管理上,转色成熟期适当地控水,合理的施肥也能提升水果含糖量。

但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种质,最原始的品种特性,就决定了它甜度的天花板,光温水肥的作用都无法突破这个上限。”李冰冰补充道。她还举了草莓的例子,在2015年之前,“章姬”草莓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另外来自欧美的一些草莓品种虽然主要用于加工,但也还有一定的比例用于鲜食。在2015年之后,“红颜”草莓在市场上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综合性状非常好,有一定的硬度,同时香气、糖酸比都比较合适,管理方便、品质也相对稳定。

如果主要栽培品种过于单一,也会让人们觉得现在的水果没有过去的味道。“其实如今我们吃到的很多水果,品种上就和过去不同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味蕾对甜味的选择市场不断优胜劣汰我们吃到的就是更甜的品种。”李冰冰说。

“这么看下来,好像产业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在往更甜的方向发展,那我们要朝着变甜的方向一路狂飙了吗?”记者问道。

李冰冰给降了降温,“就算现在大家普遍觉得水果变甜了,甜度的提升也不是光解决育种就一劳永逸了,要想保持更稳定、更长周期的高品质水果供应,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拿草莓这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水果来说,保持相对稳定、适宜的气温以维持它的糖度和口感,目前来说还是很大的挑战。哪怕是设施栽培,也不是完全脱离自然条件的。比如气温变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也会降低,只是棚内温度降得慢一点而已,光照不好的时候,棚内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也对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提升口感,还要让草莓容易管理、品质稳定,也就是对极端天气和病虫害不那么敏感。


越来越甜,有猫腻吗?

在“水果越来越甜”的热搜下面,很多网友表示了担心和质疑,“水果变甜不会是加了什么东西吧。”“一句话总结为什么水果变甜:药水养大的。”

在一片众声纷纭中,甜蜜素,被网友们拿来当作了水果变甜的“罪魁祸首”。作为一种人工制造的食品添加剂,甜蜜素的化学名称叫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但价格却不到其三分之一,在日常的食品、日用品中都广泛应用。记者此次采访的所有专家均表示,甜蜜素的使用和剂量都受到国家标准的管控,并不被允许添加到生鲜食品中。也就是说,在生鲜水果中使用甜蜜素,属于违法行为。

李冰冰也看到了网上传言用浸泡、注射、喷洒等方式给水果打甜蜜素的说法,“应该不会有人信吧”。她觉得这个谣言“太小儿科”:“如果喷施甜蜜素,它只能附着在表面,效果有限。如果用注射的方法,小的水果成本太高;像西瓜一样大体积的水果,如果采用注射的方式人工‘增甜’,首先它就不容易扩散,即便能扩散成功,那甜味也不会均匀,而且最重要的是,注射会破坏植物细胞壁,使水果在短时间内就腐烂变质,对于商家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这些关于甜味剂的谣言属于无稽之谈也好,天方夜谭也罢,李冰冰在澄清的同时也表示了一份理解,“消费者们将一些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无非是因为大家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了。”但似乎还存在一个误区: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中,纯天然、无添加,就是健康的代名词,从而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当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其实,植物本身就会合成生长调节剂类的物质,它在种植环节的合理施用,类似于肥料补给,能够更好地调配水果生长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对人体健康也不会有影响。”李冰冰解释道,“相反,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生长调节剂,还能帮助农户实现增产、缩短成熟周期以及改善外观品质的目的。但前提一定是科学合理施用,施用过量会不利于果实生长,无法形成优质的商品果。”


有“水果味儿”,还要做什么?

草莓园里,草莓的香味阵阵扑鼻,不同品种的草莓也有不同的口感,有的带一点香水味,有的酸甜可口,但都不是单纯的甜味,就像书本散发的书香一样,是属于草莓自身的味道。

“这就是,是我们在水果培育上最重要的目标。”李冰冰告诉记者,“其实就是们口中的‘水果味儿’。”在“水果变甜”的热搜下面,大家也是纷纷呼唤“水果要有‘水果味儿’”。虽然科学家跟消费者追求的方向一致,但有时会有点不同步。李冰冰以草莓举例,草莓的驯化时间比较短,从野生异源八倍体物种进化到现在的栽培品种,只有不到400年的时间,人工选择时,一般首选的驯化指标是大小、颜色和甜度,相对而言草莓的香气被有所忽略。她也觉得,比起野生草莓,超市里的草莓已经没有那么香了

而且,在“变甜”和“有香气”上,后者的难度更大。水果变甜,在育种的大方向上主要是调整蔗糖、果糖、葡萄糖这三种糖分的构成与比例,调整和筛选不同风味的品种即可。但就“水果味”来讲,光草莓的基础特征性香气就有300多种,因此在培育更有“草莓味”的草莓上,育种方面的挑战会更大。“我们现在也在不断探索,想把野生资源再重新驯化一遍,改用新的技术进行编辑,把原来野生种的香气保留住,在这个基础上再调整糖或其他成分,看看能不能找回丢失的‘草莓味’。”李冰冰说。

糖度、酸度、香气、口感……这些要素组合优化的结果,说白了其实只有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好不好吃。记者采访的水果从业人员也都表示,不会拿糖度当成唯一的标准,要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不同水果口味的需求。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家们来说,水果育种的目标从来也都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保留每一种水果独特的味道,我们永远是往提升品质、更好吃、风味更浓上去努力。当然,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需求、当下水果的销售模式,也同样要考虑到。”李冰冰说。


既然大家殊途同归,那么水果有“水果味儿”,这一天终会来到,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儿时的记忆定会重现,我们也不用花时间精心甄别,放心、好吃的水果定会成为我们身边随手可得的美味。

吃得美味,用科技改变农业生产
吃得健康,一起抵达更好的生活
一代代中国农大人接续奋斗
为丰富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不懈努力
为更加营养健康孜孜追求
这样的科普,你爱了吗?





来源 | 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祁倩倩 新华网
统筹 | 冯金璐
编辑 | 张舒然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勾琳萱 郑诗盈 宋梦洁 吴笑含 姜承希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国奖得主,来了!

中国农业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2024,有没有你最爱的歌手?

中国农大这样推动部署思政课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