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知丨刘钊:说字解词——临

刘钊 古文字微刊 2023-06-18

   临   

(说字解词专栏)


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说文解字·卧部》:“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应该作“临,监也。”似乎颇有道理。

早期古文字中的“临”字作如下之形:

1为日本学者高田忠周先生释,2、3为谢明文先生释,4为李宗焜先生、谢明文先生释,8为陈剑先生、谢明文先生释。

1、3两个甲骨文临字都有残泐,2、4两个甲骨文临字比较完整,象人来到“川”边俯身下视川水之形。8金文的临字与4甲骨文的临字写法极近。7金文临字省去了甲骨文临字所从的“川”形,5、6两个金文临字人形的眼睛部分与身体部分割裂分离,但“川”形仍保留。5、6、7三个金文临字在甲骨文形体的基础上都增加了“品”声。学术界有很多人把临字所从之“品”当成表意成分,相信林义光在《文源》中对临字“象人俯视众物形”的分析,这是不正确的。谢明文先生曾指出“临”为来母侵部,中古为开口三等字,“品”的上古音为滂母侵部,中古也为开口三等字,两者的声韵关系与“禀”之于“廪”“”“凛”一样,与“风”和“岚”、“葻”的关系也相类,其说可信。其实,还可以举“陵”与“冰”(金文“陵”字常常加“冰”为声)的关系为证。

通过上举古文字字形,可知“临”字本为会意字,会人来到“川”边俯身下视川水之意,后加“品”为声。或又省去所从“川”形,人俯身下视之形中的眼睛部分与身体部分逐渐割裂分离,于是被《说文解字》误解为“从卧”,就变成了“臨”。

古汉语中有一种词汇,记录的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可以归纳出多个基本本义,也就是多个义项。如“集”字记录的是飞禽降落在树上停留聚集的过程,所以“集”字可以归纳出“降落”“停留”和“聚集”三个基本本义,也就是三个义项。“临”字也是如此,记录的是人来到川边俯身下视川水的过程,所以可以归纳出两个基本本义,即“来到”和“下视”两个义项。《汉语大字典》“临”字下列有两个读音,读lín音下列有18个义项,读lìn音下列有2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临”字下分为临1和临2,临1下列有20个义项,临2下列有一个义项。具体如下表:

上表所列“临”字义项中,《汉语大字典》义项⑫即《汉语大词典》义项⑬的训为“大”之“临”,乃“隆”之假借,需要说明。《淮南子·氾论》“隆冲以攻”中的“隆冲”即“临冲”,指“临车”和“冲车”。《诗经·大雅·皇矣》“与尔临冲”陆德明《释文》:“临,韩诗作隆。”《墨子·备城门》“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孙诒让《间诂》:“临,声转作隆。”而“隆”为“大”义乃典籍常训。《汉语大字典》义项⑰、义项⑱即《汉语大词典》义项⑲、义项⑳的地名和人名,从词义角度无义可说。除此之外,其他所有“临”的义项,其实都可以统属在“临”字的两个基本义项,即“来到”和“下视”之下。

“来到”类,就是《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⑥的“来到;到达”。“来到;到达”某处,就是接近、靠近、碰上、逢着某处,也就是面对、当着某处,也就是莅止某处,所以可以统属《汉语大字典》义项②的“降临,从上面到下面去。”“降临,从上面到下面去”强调的也是“来到;到达”,只不过专指由上至下的“来到;到达”。《汉语大词典》没有单独列这一义项,比《汉语大字典》要合理。还可以统属《汉语大字典》义项⑦的“接近;靠近”、义项⑧的“面对”和读lìn音下义项②的“偏向”。所谓“偏向”即近似于“临近;靠近”。还可以统属《汉语大词典》义项⑤的“莅止”、义项⑦的“面对,当着”、义项⑧的“碰上,逢着”和义项⑨的“靠近”。《汉语大字典》义项⑤的“进攻”、《汉语大词典》义项③的“攻伐,胁制”也应归属此类。处于上位之国或有优势的一方兵临城下,来到某国或某城邑,其目的当然就是“进攻”或“攻伐、胁制”,两种辞书所引书证如《逸周书·作雒》:“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战国策·西周策》:“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周君患之。”《史记·赵世家》:“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合张鲁之资,乘汉中之势,整兵临蜀,则刘璋恐不能为计。”文中“临卫”“临韩魏”“临代”“临蜀”中的“临”依然是“来到;到达”之义,所谓“进攻”或“攻伐,胁制”只是“来到;到达”的目的,是语境义,似不需专门分出一个义项。同理,《汉语大字典》义项⑪的“照着字画模仿”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⑫的“对照书画范本摩习”,以及《汉语大字典》义项⑯的“古称两船相连”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⑱的“古代战船编组单位,两船并列为一临”的“临”,同《汉语大字典》义项⑦的“接近;靠近”、义项⑧的“面对”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⑦的“面对,当着”、义项⑧的“碰上,逢着”、义项⑨的“靠近”其实也并无不同。“两船相连”“两船并列”就是指“两船接近/靠近”“两船相对”。《汉语大词典》临读lìn音下和《汉语大词典》临2下的“哭吊死者”的“临”也是“来到;到达”或“面对”的引申,专指到死者尸体前(或灵位前)或面对死者尸体或灵位哭吊。《汉语大字典》义项⑦的“接近;靠近”、义项⑧的“面对”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⑦的“面对;当着”、义项⑧的“碰上;逢着”、义项⑨的“靠近”等义项经虚化后,就产生了《汉语大字典》义项⑮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⑰的副词“正当;将要”这一义项。

“下视”类,就是《汉语大字典》义项①的“察视;居上视下”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①的“由上看下,居高面低”及义项②的“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汉语大字典》义项①的“察视;居上视下”因“察视”与“视下”稍有重复,不够精炼,不如《汉语大词典》的“居上看下”简明。同时《汉语大词典》又归纳出“居高面低”四字,比《汉语大字典》更完备。贾谊《过秦论》说:“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这一书证《汉语大字典》列在义项①“察视;居上视下”下,其实这一书证中“临”字的含义强调的主要不是“察视”和“视下”,而是“居高临下”,即“面对”“对着”之义,所以用“居高面低”来训释更为切合。《汉语大字典》义项⑭的“六十四卦之一”即《汉语大词典》义项⑮的“卦名”所引书证为《周易·临》:“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象曰:泽上有地,临。”孔颖达疏:“泽上有地者,欲见地临于泽,在上临下之义。”从孔颖达疏可知这个“临”也是“居高临下”之义。《汉语大词典》义项②的“监视,监临。引申为统治,治理”中的“监视,监临”,同《汉语大词典》义项①的“由上看下”之意也有重复,稍显不足。不过将“统治,治理”当做“监视,监临”的引申这一处理,却比《汉语大字典》将“统治;治理”单列为一个义项要合理。《尚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诗经·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管子·八观》:“置法出令,临众用民。”文中“临”的本义都是“下视”“监视”。上帝或君王的“下视”“监视”,泛化而言也就相当于“统治;治理”。这种“下视”和“监视”从词汇蕴含的感情意义角度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负面就是怀疑的“监督”“看管”,如《诗经·大雅·大明》的“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正面的就是爱怜的“照顾”“看护”,如金文师訇簋和毛公鼎的“临保我有周”,大盂鼎的“故天异(翼)临子”。“临”“监”两字古文字构形理据近似,“临”是人俯身向下看川中之水,“监”是人俯身向下看鉴中之水,在“下视看水”这一点上完全相合。典籍“监”“临”可互训,“监”有“掌管,主持”之义。“监”由“监视”之义引申出“掌管,主持”之义,同“临”由“下视”之义引申出“统治,治理”之义,属于平行的变化。

“下视”类还可以统属《汉语大字典》义项⑨即《汉语大词典》义项⑩的“照耀”、《汉语大字典》义项⑩的“给予;加给”即《汉语大词典》义项⑪的“给,加给”、《汉语大字典》义项⑬即《汉语大词典》义项⑯的“古代战车名”。“临”字本会人来到川边俯身下视川水之意,人的视线下视至水,正如光照耀到某处,故又引申出“照耀”义。人的视线下视至川水,即将“视线”给予、加给川水,故又引申出“给予、加给”义。古代战车名“临”,是因为这种战车类似今日之云梯,可以居高俯视所攻之城,以便于观察和进攻,可见这个战车名的词义显然也来自“下视”。《汉语大词典》义项⑭的“挑选,选择”义项应为“察视”义之引申,“察视人”即为了“挑选人”。

当然,因为临字记录的是人来到川边俯身下视川水的整个过程,所以归纳出的“来到”和“下视”两个义项密切关联,有时也很难严格区分。如前文通过分析归到“来到;到达”类的“接近”“靠近”“碰上”“逢着”“面对”“当着”“莅止”“降临,从上面到下面去”等义项,如果放到“下视”部分,视为因人俯身下视,视线由上至下“接近”“靠近”“碰上”“逢着”“面对”“当着”“莅止”于川水而衍生出的意思,似乎也并不违和。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④的都是“守卫”,所引书证也相同:《战国策·西周策》“君临函谷而无攻”高诱注:“临,犹守也。”《隋书·李密传》:“据险临之,故当必克。”宋陆游《关山月》诗:“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按《战国策·西周策》的书证,是说薛公田文为了齐国率领韩、魏攻秦并向西周借兵和粮草,而韩庆为了西周游说薛公田文,劝薛公田文率兵逼近函谷并按兵不动。“君临函谷而无攻”就是“君率军逼近函谷并按兵不动”之意。“君临函谷而无攻”一句鲍彪注:“临,言以兵至其地。”可见这里的“临”就是“来到;到达”的“临”,完全没有“守卫”的意思,将这一例句作为“守卫”义项的书证,完全是误解了高诱的注。高诱这里所说的“守”是“看守”的意思。《隋书·李密传》的书证说的是杨玄感在大业九年趁隋炀帝征伐高丽之机准备谋反,李密为其谋划了上中下三策,其“中策”就是书证所在的一段:“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所谓“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是说即使隋炀帝从征伐高丽的辽外返回东都洛阳,也会因杨玄感占领了西安而使洛阳失去襟带的护卫。《晋书·桓温传》:“如当假息游魂,则臣据河洛,亲临二寇,广宣皇灵,襟带秦赵,远不五载,大事必定”就提到秦赵为河洛的襟带。又《新唐书·萧瑀列传》说:“太宗之伐辽东也,以洛邑冲要,襟带关、河,以瑀为洛阳宫守。”文中“襟带关、河”的“关”指函谷关,“河”指“黄河”。崤山和函谷关古并称“崤函”,位于连接洛阳和西安之间的重要通道上,占据此地,向西可进取关中,向东可逐鹿中原,为兵家必争之地。崤函之地地势高,而洛阳处于地势低的平原和盆地,所以所谓“据险临之,固当必克”是说如果杨玄感占领了秦地,就可以据崤函之险居高临下,攻克隋的东都洛阳就指日可待了。由此可见这一书证中的“临”字也不是“守卫”的意思。典籍中“临边”一词多见,本义仍是“到边境/面对边境”或“临近/靠近边境”。对将领来说,“到边境/面对边境”的目的就是“守边”,所以陆游《关山月》诗“将军不战空临边”中的“临边”也仍然是指“到边境/面对边境”,“守卫”只能说是语境义或隐含意,最多算引申义。因此“守卫”义项下的《战国策·西周策》和《隋书·李密传》的两条书证都应删去,只保留陆游《关山月》的一条书证即可。

《汉语大字典》义项⑨和《汉语大词典》义项⑩的是“照耀”,都引了杜甫《春宿左省》诗“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为书证,恐怕是有问题的。“星临”和“月傍”中“临”和“傍”为对文,都是“靠近/接近”之意,其行为主体都是“宫殿”,“星临”就“临星”,“月傍”就是“傍月”,都是极言宫殿之高。“九霄”本指天之极高处,因天之极高处常为仙人之居所,故又可代指仙人和仙人居所。诗意是说宫殿靠近星星,因星星闪耀而显得宫殿的很多窗户都在动;宫殿挨着月亮,宫殿中的仙人就格外的多。

《汉语大字典》义项⑧“面对”下引《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书证,不够准确。“如临深渊”的“临”是“走到深渊旁俯身下视深渊”的意思,记录的是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其中“下视”是焦点,因为只有“下视”,才能让下视者更感恐惧,这是“面对”一词不能充分表达的。《汉语大词典》义项①的“由上看下,居高面低”引《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为书证,义项归纳中有“看下”一语,就比《汉语大字典》的归纳更准确。古汉语中“如临深渊”“临渊羡鱼”等类似表达,其“临”字最初都应该表示的是“来到渊旁俯身下视渊水”的意思,因为只有“下视”,才能真切感悟到“深渊”之“深”,也才能看到“渊”中之鱼。如今各种辞书及各种注释、翻译,经常将这类“临”字仅注释、翻译成“面对/靠近”,是不全面或不准确的。


本文原载《辞书研究》2023年第3期,第120—124页。感谢刘钊先生授权发布!

微刊小编:鸭头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