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文学

新書丨吳辛丑、張晨:《龍崗秦簡匯釋今譯》(附:總序、凡例、概述)


語言服務書系·出土戰國文獻匯釋今譯叢書


龍崗秦簡匯釋今譯


作者:吳辛丑、張晨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ISBN:978-7-5668-3278-8

定價:79.80圓



內容簡介

《龍崗秦簡匯釋今譯》以龍崗秦墓出土的竹簡木牘爲研究對象。對簡牘的研究包括釋文、匯釋、校記和今譯四部分,不僅通過人工摹寫還原簡牘原貌,彌補當下出土戰國文獻研究相關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還通過互校不同版本的釋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訂成果,用簡潔的現代漢語對簡牘的內涵進行準確細緻的解讀和分析,對於出土戰國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獻價值和搶救性意義。此外,該書對於古文字學、戰國文字學、漢語史學研究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門學科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對於相關學科的教學和普及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


作者簡介

吳辛丑,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博士,師從著名古文字學家曾憲通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周易學會會員。長期從事古代漢語語法、出土文獻語言、中國語言學史、易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學術著作有《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先秦兩漢語言學史略》等。至今已發表60多篇學術論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等多項。

張晨,華南師範大學碩士畢業,現就職於宜春市宜春實驗中學。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出土戰國文獻匯釋今譯暨數據庫建設”(已出書)。


總序


出土戰國(包括秦代,下同)文獻共有9種,即戰國金文、戰國簡牘文字(包括郭店楚簡、上博楚簡、信陽楚簡、望山楚簡、九店楚簡、包山楚簡、葛陵楚簡、清華竹簡、五里牌楚簡、仰天湖楚簡、楊家灣楚簡、夕陽坡楚簡、曹家崗楚簡、香港中大竹簡、曾侯乙墓竹簡、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周家臺秦簡、龍崗秦簡、里耶秦簡、嶽麓秦簡、北大秦簡、睡虎地秦牘、青川秦牘、嶽山秦牘)、戰國帛書、戰國玉石文字、戰國漆木文字、戰國貨幣文字、戰國封泥文字、戰國璽印文字、戰國陶文。

對於出土戰國文獻的整理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

一、戰國金文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劉雨、盧岩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2002),鍾柏生等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2006),劉雨、嚴志斌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録二編》(2010),吳鎮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012)、《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2016)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2020),等等。

二、戰國簡牘文字和帛書整理研究的成果

楚簡方面的成果如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1986),湖北省荆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199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1995),商承祚編著《戰國楚竹簡彙編》(1995),荆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199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2000),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200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2001—20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2003),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2010—2020),張顯成主編《楚簡帛逐字索引》(2013),陳偉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2016),等等。

楚帛書方面的成果如饒宗頤、曾憲通編著《楚帛書》(1985),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1985)和《楚帛書研究(十一種)》(2013),饒宗頤、曾憲通《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1993),陳茂仁《楚帛書研究》(2010),等等。

曾簡方面的成果如湖北省博物館编《曾侯乙墓》(1989),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2011),蔣艷《曾侯乙墓簡文注釋》(2011),等等。

秦簡牘方面的成果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1990),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遣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2001),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龍崗秦簡》(200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2009),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2010—202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2012—2017),王輝、王偉編著《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2014),張顯成主編《秦簡逐字索引》,(增訂本)(2014),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2014),等等。

三、戰國玉石文字和漆木文字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趙超《石刻古文字》(2006),吳鎮烽編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012)中的有關部分,等等。

四、戰國貨幣文字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984),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2001),馬飛海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2002),等等。

五、戰國封泥文字和璽印文字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孫慰祖主編《古封泥集成》(1994),莊新興編《戰國鉩印分域編》(2001),傅嘉儀編著《秦封泥匯考》(2007),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2009),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2011),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2014),等等。

六、戰國陶文整理研究的成果

如高明編著《古陶文彙編》(1990),王恩田編著《陶文圖録》(2006),袁仲一、劉鈺編著《秦陶文新編》(2009),等等。


由上述看來,前人和時賢在出土戰國文獻整理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不過,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大都是按材料的不同分類分頭進行的,還沒有看到對於出土戰國文獻的综合整理研究成果;二是不同的學者在釋文方面寬嚴不一,對於同一個古文字有不同的釋文,對於同一個詞語有不同的解釋,對於同一句句意也有不同的理解。這給漢語史研究者以及相關學科的學者帶來極大的不便。

漢語史學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急需展示出土戰國文獻的综合整理研究成果,這個成果要能夠囊括目前已經整理發表的全部出土戰國文獻資料;釋文方面要寬嚴一致;對於同一個古文字要有同樣的釋文,對於同一個詞語要有一致的解釋;對詞語要有簡明的訓釋,對句意要有準確的翻譯;對於古文字學者們的異說要有簡明的介紹。“出土戰國文獻匯釋今譯叢書”的出版,正是因應了學術界的這個需求。

本叢書的總體框架是:

一是摹本:對於所選取的出土戰國文獻,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做出摹本,以方便讀者閱讀。

二是釋文:採各家之長,寫出釋文。用現代標點,對所做出的釋文加以斷句。若有異說,簡明列出。

三是匯釋:對其中的疑難字詞加以注釋。若有異說,簡明列出。

四是今譯:把出土戰國文獻譯成現代漢語,供讀者參考。若有不能翻譯的,則存疑。

本叢書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創新。

在學術思想上,本叢書認爲出土戰國文獻整理研究不但是古典文獻學、古文字學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對於其他以出土戰國文獻爲材料進行研究的學科而言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因爲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用古文字書寫,所以不僅要用文獻注釋學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還要用古文字學的理論方法進行考察;不僅要有文獻整理能力,還要具備古文字的考釋能力以及音韻學、訓詁學、詞彙學、語法學、歷史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這是學術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創新。

在學術觀點上,本叢書認爲許多學者對出土戰國文獻的研究,在文字考釋、詞語訓詁、語句通釋等方面往往有分歧,因此要有對不同說法的統一檢驗標準。本叢書認爲,對於異說的檢驗要以四個標準進行,即形、義、音、法。所謂形,即看一種考釋是否符合古文字的字形,在字形上是否說得通;所謂義,即看一種考釋是否經得起詞彙學理論知識的檢驗,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文義;所謂音,即是否經得起音韻學理論知識的檢驗;所謂法,即是否經得起語法學理論知識的檢驗。如果從這四個方面來檢驗,都說得通,就應該是比較好的考釋,就可以採信。對於古文字考釋的異說從形、義、音、法四個方面進行檢驗,這是學術觀點方面的創新。

在研究方法上,本叢書不僅運用古文獻注釋方法(標點、注釋、今譯,特別是匯釋以往的各種異說),還運用古文字考釋法(形體分析法、假借破讀法、辭例推勘法、歷史比較法、文獻比較法)以及訓詁方法(以形索義法、因聲求義法、比較互證法)、古漢語詞彙學研究方法、古漢語語法學研究方法,這是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

本叢書的出版,不僅對於古文字學、戰國文字學研究有價值,對於漢語史學以及需利用古文字材料的各門學科有學術價值,對於相關學科的教學和普及也有應用價值。


張玉金

2022年2月28日

目録


001 總序

001 凡例

001 概述

003 —、龍崗秦墓竹簡匯釋今譯

120 二、龍崗秦墓木牘匯釋今譯

125 摹本

185 參考文獻

凡例


一、本書以龍崗秦墓簡牘爲整理研究對象,分爲釋文、匯釋、校記、今譯四部分。

二、釋文以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叁)》(龍崗秦墓簡牘)的釋文爲底本,對照其圖版,互校不同版本的釋文,參考諸家的成果,進行校訂,並做出嚴格隸定的釋文。

三、針對“編纂體例上欠統一”“誤用簡號”“不符合嚴式隸定”“未隸定文字補正”“已隸定文字補正”“殘缺簡文擬釋”等情況,做出校記。

四、基本沿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叁)》的竹簡編號和順序。簡號如有改動,簡序如有調整則加以說明。如有綴合用“+”號標示綴合簡。

五、簡牘中提示分篇、分章、分條的墨點、墨圑、墨塊照録。其他符號一般不保留。合文和重文號一般直接析書。

六、通假字、異體字、古字等隨文注出今日通用的文字,外加()。確認的錯字隨文注出正確字,寫在〈〉號内。字迹模糊,根據殘筆和文意可以確認的字寫在【】内。根據文意或他本可以確切補出的脫文,寫在〖〗内。筆畫不清或已殘缺無法辨識的字,用□號表示,一個“□”對應一個字。竹簡残斷處、不能定其字数者,释文中一律以?标出。

七、匯釋時,先用撰者比較認同的觀點進行注釋,再分列他說,按觀點相近或相關的順序排列,若引用觀點各不相同則按文章發表的時間先後排列。撰者的意見以按語形式呈現。

八、匯釋時,引用書籍標注簡稱(作者和年份)、頁碼,引用論文則不標頁碼。引用文獻簡稱與全稱的對應情況詳見書末參考文獻(匯釋中若引述最初整理者的釋文、注釋,一般稱“整理者”“再整理者”)。

九、今譯部分,以直譯爲主,盡量避免意譯和文白夾雜,適當補充相關内容。部分簡文殘缺嚴重者則不出譯文。

概述



龍崗秦漢墓地位於湖北雲夢縣城關東南郊,是一處地勢平坦的緩坡。它與位於城關西北郊的睡虎地墓地遙相對應,北距楚王城遺址約450米,西南與珍珠坡墓地相連。1989年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配合工程建設,在這裹發掘了9座秦漢墓,其中6號墓出土了一批簡牘。竹簡出土於棺内的下半部分,出土時,大多殘缺散亂。現場清理編號293個(含殘簡的10個號)。竹簡内容均爲法律條文,其中大部分與禁苑管理有關。木牘一枚,出自墓主腰部,内容是司法文書。

關於這批簡牘的時代,整理者(1994:120—120)認爲:“簡文屢見‘黔首’而不見‘百姓’,有不少關於馳道管理的律文,並有‘從皇帝而行及舍禁苑’的内容。聯繋《史記·秦始皇本紀》有關記載,可以看出龍崗簡較睡虎地秦簡爲晚,其中主要的法律條文行用於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至秦二世三年(前207)的14年間。墓葬年代自比律文頒布爲晚,初步定爲秦代末年。”

龍崗秦墓簡牘自出土後經過多次整理。1994年,由劉信芳和梁柱執筆的《雲夢龍崗6號秦墓及出土簡牘》發表於《考古學集刊》第8集,第一次公布了這批簡牘的全部圖版以及初步整理的釋文、注釋。其後,兩位先生對竹簡進一步研核,並參考其他學者的意見,於1997年出版《雲夢龍崗秦簡》一書,並附有竹簡摹本。

1995年至1997年,再整理者對龍崗秦墓簡牘再次進行整理。整理成果《龍崗秦簡》於2001年出版。這次整理在竹簡綴合上,取得較大突破,並糾正了一些原整理中的綴合誤處。在簡序編排上,也與先前有很大的不同。此外,還重新製作了簡牘摹本。

2011年,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李明曉、趙久湘所著《散見戰國秦漢簡帛法律文獻整理與研究》一書,對簡帛法律文獻進行了全面的收集、釋讀、校勘和考辨,並按時代分爲戰國、秦、漢三部分。其中秦簡篇收録了龍崗秦墓簡牘,簡文内容編排及注釋主要依據《龍崗秦簡》(2001),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完善,但注釋内容過於簡明。

2014年12月,《秦簡牘合集》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合集》分四卷六冊,第二卷《龍崗秦墓簡牘·郝家坪秦墓木牘》對龍岗秦墓簡牘進行了詳盡的釋讀,在注釋中不僅列舉了之前諸家的說法,還收集了許多學界新的觀點。此外,還利用了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提供的紅外綫數字相機,對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龍崗秦簡進行觀察拍攝,在字迹的清晰度上,此次攝取的紅外影像明顯優於先前的常規照片,簡中許多之前未釋讀的字可根據紅外影像釋出。

2016年3月武漢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對2014年版進行了修訂,内容沒有太大變化。其中第三輯收録了龍崗秦墓簡牘、周家臺秦墓簡牘與嶽山秦墓木牘。




微刊小編:懋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