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相聚牡丹江,《中国文化报》读者座谈会上,文化工作者与读者畅谈办报兴文

2017-09-27 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中国文化报》读者座谈会发言摘编


  《中国文化报》读者座谈会现场 侯文斌 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报》的新闻报道工作,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创新报道方式、提升办报质量,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报道力度,为《中国文化报》的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中国文化报》读者座谈会日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举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副社长杨胜生出席会议。座谈会由宋合意主持,来自全国各地文化部门的领导、读者代表齐聚一堂,就《中国文化报》的发展建言献策。



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张丽娜在座谈会上发言。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在座谈会上发言。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胡上山在座谈会上发言。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在座谈会上发言。


牡丹江市委常委、副市长谭荣邦在座谈会上发言。


张丽娜(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

  《中国文化报》是文化阵地最重要的宣传媒体。《中国文化报》读者座谈会在黑龙江召开,是对黑龙江省文化工作的巨大支持和鼓舞。多年来,《中国文化报》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把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文化工作大局,唱响时代主旋律,突出宣传重点,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中国文化报》刊发的稿件无论是方针政策、经验介绍,还是先进典型、产业资讯,都特别适用,让我们开智开慧,为我们推进文化工作起到了参谋、助力的作用,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每天必看的报刊之一。


  《中国文化报》的版面多、文风朴实、文章有特色、各种栏目新颖独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去年以来,《中国文化报》刊发多篇有关黑龙江省文化工作的宣传报道,特别是结合我省开展的“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中俄文化大集、黑龙江省歌词大赛等多项大型活动,做到活动前预报、活动时重点报、活动后综述报,将黑龙江的文化工作成绩和经验及时地宣传出去,使黑龙江省文化系统在全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黑龙江省目前正在加强开展边疆文化大省建设,需要与《中国文化报》加强合作,我们会把我省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群文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艺术生产等各方面有特色的文化工作及时向《中国文化报》推送,把文化建设进程中产生的好的经验、做法及典型通过《中国文化报》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黑龙江省文化厅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文化报》的工作。


关宇(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

  《中国文化报》作为文化部党组机关报,秉持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全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在传播国家的文化政策、宣扬先进文化发展理念、分享优秀的文化发展经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报》的忠实读者,我一直把这份报纸当做“案头卷”“工具书”。《中国文化报》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权威发布、解读国家的文化政策,是文化工作者全面了解、掌握文化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中国文化报》的报道涵盖全国文化动态,大力推介各地优秀文化作品,理性评说社会文化热点,内容丰富实用,是文化工作者的“思想库”和“大观园”。《中国文化报》通过深度报道,探究文化领域的管理之策、经营之道和消费之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及时到位、各有风格又非常专业。《中国文化报》有一支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编辑记者团队,他们政治敏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业务过硬,是宣传报道文化系统各项工作的中流砥柱。


  北京市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文化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这份报纸,我们学习了兄弟省市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和做法,发布北京的文化政策,向全国介绍、推荐北京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项目。近日,《中国文化报》及时紧跟喜迎十九大的宣传报道热潮,通过“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报》的政治敏锐性和坚持高站位的责任担当。作为该专栏的首篇报道,8月23日头版头条刊发了《北京: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文,展示了5年来北京的文化发展成就,让我们很受鼓舞。


  下一步,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推出更多有效的工作举措,希望《中国文化报》可以一如既往地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胡上山(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

  《中国文化报》是文化部党组的机关报,也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的一张大报,在全国文化战线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文化报》认真贯彻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新报道形式和传播手段,紧跟文化建设发展步伐,深入报道中央有关“文化自信”“文化小康”的战略部署,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尤其是在传媒领域面临深刻变革、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的当下,《中国文化报》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报道理念,以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精心组织采写编发了一批反映真实情况、有深度、可读性强的好稿件。比如,报纸今年6月起开设的“文化扶贫”栏目,先后报道了甘肃省、山西省、云南省等地的文化扶贫情况和好做法、好经验,读后让人深受启发,对山东省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除了各地的先进工作经验,《中国文化报》很多权威解读栏目也办得非常好。比如今年3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后,报纸立刻开设了专栏,邀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家进行解读,为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全面理解和落实保障法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报》各个版面的内容设计也非常合理、全面。一版侧重要闻报道,二版关注各地综合性的动态,艺术版聚焦全国各地舞台艺术发展,公共文化版为读者传播更加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验,文化遗产版则关注非遗保护的经验与不足等,形式灵活、生动活泼,受到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喜爱。山东很多在基层文化一线工作的同志表示:“《中国文化报》是咱自己的报纸,对业务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建议《中国文化报》进一步丰富报道手段,强化报纸的网络传播,加大提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报道力度,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功能。


肖凌之(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借此次会议的机会,我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报》为湖南文化宣传工作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谢。近年来,《中国文化报》在解读中央文化政策举措、落实文化民生工作、传播湖南故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湖南文化工作点睛、助力、鼓劲。


  《中国文化报》有着31年的办报历史,作为文化部主管的文化领域权威性、专业化报纸,处处展现着一家央媒的责任担当,在全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中国文化报》是我的案头必备,对从事文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报纸中有对国家各项最新文化政策的权威发布和解读,有各地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推介,有对当下社会文化热点的理性评说,值得精读、细读,值得学好、用好。


  在这里,我要特别为近期《中国文化报》推出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和“文化扶贫”等一系列专栏点赞,这些栏目既充分体现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契合当下的舆论宣传热点,又言之有物,深刻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各地文化部门在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其中,“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于8月29日推出的《着力增强潇湘大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一文,在湖南文化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了解到,近几年来,《中国文化报》着力提升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报纸质量不断提升,发行量连创历史新高,全国已建立起9个分印点,报纸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得到很大的拓展和提升,成绩可喜可贺。相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报》定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位老读者的身份提两点建议:一是建议《中国文化报》依托传统媒体平台和遍及全国各地的采编网络,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为读者提供更加及时、丰富的文化新闻内容。二是建议继续加大新闻策划力度,根据报纸各版面的定位,策划推出更多类似“文化扶贫”等有影响力的专栏,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反映各地文化工作亮点。 


 谭荣邦(牡丹江市委常委、副市长):

  牡丹江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1300年前,唐附属国渤海国在此建都;350年前,清代宁古塔将军府在此建府;110年前,中东铁路建成通车,绥芬河开埠。


  牡丹江是一个文化建设快步发展的城市: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市文化领域诸多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中国文化报》作为文化部主管的权威性文化艺术类报纸,始终走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最前沿。本次会议能够在牡丹江举办,不仅为各位领导、文化工作者搭建了一个走进牡丹江、了解牡丹江的平台,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度领会国家文化政策、准确把握文化发展导向的契机。我衷心希望能够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协作、增进友谊,共同谱写合作共进的新篇章。 



牡丹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王佰贵在座谈会上发言。



海林市委书记金银华在座谈会上发言。


海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崔德祥在座谈会上发言。


王佰贵(牡丹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作为基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位工作者,《中国文化报》对我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牡丹江市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当时由于工作关系,我主要负责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对于这项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加之牡丹江是边境城市,经济条件较东部地区差很多,是《中国文化报》刊发的其他创建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我们极大启发,使我们的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通过创建,我市公共文化建设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中国文化报》对我市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也多次给予了报道。


  我们的文化工作离不开《中国文化报》,希望文化报越办越好。建议《中国文化报》多报道些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方面的典型事例,介绍一些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增加基层文化建设的报道。


金银华(海林市委书记):

  海林是一座历史悠久、文脉厚重的文化之城,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中国虎乡”美称,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黑龙江省“十强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塑出了中国雪乡、莲花湖、佛手山等壮丽景观,孕育了渤海文化、宁古塔流人文化、中东铁路文化、红色剿匪文化等文化资源,特别是侦察英雄杨子荣的传奇故事,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杨子荣精神在海林文化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独特的“林海雪原文化”。


  《中国文化报》作为中国文化传播交流的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宣传思想主阵地作用,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更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中国文化传媒领域的一面旗帜。


  这次会议选择在海林召开,既是对海林的重视和厚爱,也是对海林文化工作的支持、鞭策和鼓励,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近距离学习文化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的平台。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来宾为海林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帮助讲好“海林故事”,助力海林全面振兴崛起。


崔德祥(海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在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报》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教科书、资料库和百宝箱。


  非常感谢《中国文化报》在2012年和2016年为我们海林市发表了两篇有分量的报道,介绍了我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端午诗会。这两篇报道在我们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建过程中,特别是在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中,我们十分注重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报》学习、借鉴全国其他地方好的创建经验。


陈朝龙(广东省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公共文化处处长):

  深圳文化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报》的大力支持。深圳这几年努力推进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我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不时被《中国文化报》采纳刊登,这对深圳文化工作者是极大的肯定和鼓舞。


  深圳的文化工作者都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报》,市、区、街道等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各文化场馆都订有《中国文化报》,市文体旅游局是作为一项福利免费给大家订的《中国文化报》。我本人就特别喜欢看《中国文化报》,经常在上面查找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搜集学习各地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获益匪浅。


郭丽霞(广西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调研员):

  我在文化战线工作了近30年,《中国文化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开拓了我的视野,陪伴着我的成长。《中国文化报》是宣传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平台,是报道各地文化工作经验的阵地,是瞭望全国文化发展动态的窗口,更是常年服务文化工作者的资源库。客观地说,想干好文化工作,就得利用好《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的编辑和记者熟悉中央政策、了解地方情况,业务能力相当强。据我所知,报社的记者经常受邀到高校、政府机关讲课;他们是地方文化工作的瞭望者、参与者、记录者和报道者;他们采写的报道角度好、文笔美,报道文章被众多媒体转载。


  建议报纸增加基层报道稿件,特别是增加对一线文化工作者和对民族贫困地区文化现状的报道;多刊发图片,让版面更鲜活;壮大记者站采编力量和通讯员采编队伍,特别是加强通讯员培育和管理;加强新媒体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报道。


曾燕华(广东省文化厅文化艺术信息中心主任助理):

  感谢《中国文化报》邀请我们参加读者座谈会,给了我们一个亲身学习、感受全国各地文化宣传报道工作的机会。作为一名读者,我提两点建议:一是希望《中国文化报》不断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报》的发稿平台,为加强基层文化的宣传报道提供新的途径。二是希望《中国文化报》能够进一步加强广东记者站的采编力量,希望有更多的记者能够深入基层,为基层文化建设摇旗呐喊、宣传鼓劲,共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林怀军(四川省文化厅宣传信息中心主任科员):

  《中国文化报》是文化部主管的文化行业类权威报纸,是指导和宣传全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平台。自《中国文化报》四川记者站设立以来,全面、系统地报道、传播四川文化在新常态下的工作亮点。建议报社增加贴近基层的生动报道,增强新闻的广泛性。同时,在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探索发展新媒体,以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在全国文化宣传工作中站得更稳。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在座谈会上发言。


刘承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中国文化报》既是文化部党组的机关报,也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舆论主阵地。自1986年创刊至今,《中国文化报》已有31年历史。去年是《中国文化报》创刊30周年,报社陆续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庆祝活动。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对《中国文化报》创刊30周年做出批示,对报社30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报社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给报社全体人员以巨大激励和鼓舞。


  近年来,《中国文化报》在文化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关心支持下,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文化传媒主阵地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文化报社的各项宣传报道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在做好日常宣传报道的同时,加大了面向基层的选题策划力度,先后推出了“走转改·兵团行”“美丽中国·海疆行”“美丽中国·非遗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梦想丝路国际行”等媒体采访活动,以及“公共文化基层行”“新春走基层”“文化惠民生”等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跨地区、接地气的系列报道。特别是近日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充分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中国文化报》在一版推出了“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连续刊发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党组署名文章,这些报道极大地丰富了报纸内容,扩大了报纸影响,提升了报纸地位,满足了读者需求,受到文化系统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好评。


  《中国文化报》由于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多次受到中宣部、文化部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我们不断有版面和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2013年,经文化部推荐,《中国文化报》入选全国“百强报刊”。随着报刊质量的不断提升,报纸发行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尤其是近几年,我们在北京、济南、长沙、深圳、成都、郑州、杭州、西安、南京9个城市设立了印点,报纸发行网络进一步健全,投递时效进一步增强,多地实现日报日到,报纸发行量屡创新高,成绩喜人。


  近年来,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造成了很大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集团、报社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主动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合理配置报社采编资源,进一步提高采编能力,适应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今年初我们对原有的采编体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多个采编部门整合为编辑、采访、专刊3个中心,严格实行新闻媒体采编与经营分开、采访与编辑分开,构建专业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新的采编体制运行半年多以来初显成效,运转良好。今后集团将进一步推进整合采编资源,搭建“中央厨房”式全媒体平台,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同新媒体业态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


  “笔墨写盛事,华章著未来。”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我们将更好地总结回顾《中国文化报》3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经验,并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进”,增强阵地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文化活动政治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以优异的成绩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主持座谈会。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副社长杨胜生在座谈会上发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