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届西部之光 | 一等奖团队的创作纪实 他们在这里看到了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

陈绍涵等 中国城市规划 2019-04-11

导读

第六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共有42所西部院校、1159名师生参加。经过参赛师生两个月的努力,本次活动共收到168份设计作品参与角逐。经过专家认真评审,最终22份作品获奖。


本期介绍的是竞赛一等奖作品《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蜂窝式”自组织社群适应性设计》及团队的创作历程,作品由西北师范大学陈绍涵、唐婷、杨宁、姚礼堂四位同学设计,李巍、杨建秀、杨斌三位老师指导。


本文字数:3282字

阅读时间:9分钟


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

“蜂窝式”自组织社群适应性设计


指导老师

李巍老师


杨建秀老师


参赛学生

陈绍涵


唐婷

杨宁


姚礼堂


我们,是一群来自大西北孩子们~


我们团队的四个人中,有大三的,有大四的,还有研一的。缘分让我们被同一个老师所指引,带我们走上了人生巅峰!从教室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火锅店,从火锅店到烤吧,在知识与美食的支撑下,我们的友谊坚不可摧!


2018年5月,我们持续关注了关于“第六届西部之光”的消息,此次的规划地块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头古城,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收集了南头古城内部及周围热搜中所有吃、喝、玩、乐的地方!在网络搜寻的过程中,南头给我们的印象是这样的


它可能是

特色的,精致的,

美好的

它可能是

团结的,友好的,

美味的

当然,它也可能是

密集的,拥挤的,

乱糟糟的


六月一号,我们一腔热血,满怀热情,在儿童节喜庆的气氛中登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当时的我们住在南山区大冲新城花园,在和酒店前台攀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我们所居住的小区房屋售价70000+/㎡,曾经的这里也是城中村,酒店老板作为当地村民,被补偿7套房屋……这让我们对村民有了新的认知……


第二天,我们一早来到南头古城观察这里的现状,发现这里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乱糟糟,还要拥挤……


麻辣烫的门牌,

买鲜肉的店铺???


从清晨就开始

讨价还价的拥挤人群


被充分利用的

餐厅门口剩余空间


被楼梯、商贩

侵占的街巷空间


被楼梯、商贩

侵占的街巷空间


被楼梯、商贩

侵占的街巷空间


但是却无不存在着热闹,活力的气息。奇妙的是,就是在这个存在很多负面印象的,密度颇高的生存空间里,人流和车流之间一直和平共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存方式,最后让这种生活状态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狭小拥挤的空间中,人们约定俗成了一套自行运转的生活系统。正如简.雅各布 (Jane Jacobs) 在《美国大城市死与生》提出,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乱糟糟的城市。城市中有些看似乱糟糟的地方,其实背后都有一种隐藏的秩序,在维持着社区和城市的活力。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头古城的居住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里居住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他们是这里的常驻人群,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非临时居所。这里,已经成为了这部分人群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里,是不能随时被拆除的。在观察了深圳的城中村之后,我们团队同时观察了甘肃兰州的城中村,在我们家乡的城中村中,很少有居住长达十年的人群,这里的城中村仅仅作为大家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这里的房东和租客同住一个屋檐下,而南头古城中却少有房东在这里生活,在南头古城28225人的现状人口中,外来人口占87%之多。他们都是城中村,但他们是本质上就存在差异性的两种类型的城中村。而南头古城这个大熔炉中,本身存在着相对较多的人口,它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自身就存在着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今却生活在同一个城中村,在生活的碰撞摩擦间,就会存在更多生活的可能性,甚至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


接下来三天的调研时间里,我们在南头古城通过网络搜索,人群采访,驻点观察等形式对南头古城中的人群做了梳理,在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观察不同的人群在这里与南头古城发生何种互动。这里我们将人群大致分为四种,分别是老年活动社群、青年/中年活动社群、儿童活动社群、商户活动社群。


我们将人群大致分为四种


在社会学中,我们常常将社会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是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也就是礼俗社会。在中国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能就只有一户人家,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大多数的村民聚村而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形成了礼俗的社会。另外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就好似我们所处的城市,也就是法理社会



而南头古城,是两种社会的结合,在南头古城内部,以个人,家庭的单位生活在这里,普遍意义上就是一种礼俗社会,而出了城中村去城市中工作,又成为了一种法理社会。这两种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南头古城又产生了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


在对人群的调研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密度如此高的南头古城,人们依然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大多数人群会因为老乡而聚在一起,那么在心理学的角度中,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一定的安全距离,使得自己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自己的家乡里,人们对环境同样有相对应的心理需求,人们对于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总会有更多的情感需求,人们会有地方的归属感,舒适感,公共性以及安全感。而前文中已经提到,南头古城对于部分人群已经不是临时的居住场所了,也就是说,南头古城已经成为了这些人群长期居住的地方,也就会有了相应的归属感,舒适感,公共性以及安全感,所以通过何种方式使南头古城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城中村发生更多的交流对话,从而唤醒南头古城中人们的归属感、安全感,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要点。


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不会改变南头中人们本身的生活轨迹与生活方式,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这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加固南头本身的运营模式。我们将引入“蜂窝式”自组织社群适应性设计的概念模型,我们意欲保留它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巨大的流动人口与城中村发生更多的互动


在最基础的理论中,人们来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形成自己新的生活圈,逐渐形成自己的蜂巢。



我们在分析设计的过程中,认为可以通过对于城中村租客信息的管理,通过对租客们年龄差异、居住模式、户籍地域、兴趣爱好、职业类型、工作地点等进行统计,以此为前来南头古城的新租客提供居住指引,使得人们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的时候,可以选择与老乡距离近的,和自己职业相似的,同自己兴趣爱好相投的居住地。从而使得人们在这里居住能够更好的建立归属感与安全感。



在建立了“蜂窝式自组织社会”的模型之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我们设计了节约空间的小模块,它可以应顺应自发性,自发的建设,自发的生产,自发的活动,自发的景观。设计可利用一切破碎化的空间,让模块与空间更加可变,让模块与空间进行重组,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街巷转角、屋顶、楼梯间、等等地方。设计应该让处于边缘的人,边缘的产业,边缘的空间能抵抗风险。自发性中已经兼带低成本的抵抗,変化业态的商铺,变化时间的组织,变化空间的功能。适宜就业的百变商铺,共享灵活的社交场地,临时搭建的展销平台,外卖小哥的休息场地,夜间宵夜的室外场所邻里聊天的亲子角落等设计中,时间伴随社群行为推演,功能随时间转换,空间随功能变换。为在城中村生活的人们提供多变模块使用排列组合的生活方式。


最终,希望达到我们对于南头古城最美好的愿景。


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蜂窝式自组织社群适应性设计。


作品设计


花絮


在方案成形之前,小组成员们不停地享受着自己把自己想出的方案推翻重来的酸爽过程,我们吃着热腾腾的外卖,吹着教室内好不容易吹进的夏风,忧伤却专注开心的制作着我们的方案,但就是这样无数微小的瞬间,却给了我们最棒的结果!开心得上天!!!



本文来源:《1000种生活的可能性--“蜂窝式”自组织社群适应性设计》项目组


相关阅读

火速围观,第六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结果出炉!

西部之光 | 聚焦“古街巷·城中村·新都市”,年轻学子激情碰撞老城更新

通知 | 第六届“西部之光” 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报名启动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