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风云录(一) | 且看各分论坛大pk,你会去哪场?

学会镛 中国城市规划 2019-04-11

导读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幕即将拉开,各分论坛承办方为了呈现出最精彩的论坛,使出十层功力,亮出看家学术本领,抛出学术前沿话题,请来业界学术精英,看看他们的亮点都有哪些,你会选择去哪一场?


本文字数:5202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聚焦“共享与品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对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进行全面介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对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进行解读。



 分论坛主题大PK 


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11月25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AD


首先,为什么要讨论都市圈协同发展?面向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区域层面,介于城市群和大城市之间的都市圈正式进入了国家空间治理体系。都市圈融合发展已成为发挥特大城市引领作用,破解城市群发展瓶颈,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途径。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步入新阶段。都市圈不仅成为全球竞争中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也成为多元利益主体进行协调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面对诸多挑战,都市圈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充分协调、平衡利益,实现规划引领、融合发展、协同治理,成为都市圈创新发展的共同诉求。


其次,我们为什么讨论都市圈规划引领?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共同的障碍,也有各自的特殊问题,各大都市圈功能、形态、规模各不相同,需要及时总结经验,破解关键问题。都市圈规划在定位内涵、空间划分、规划重点和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们希望这次学术对话讨论的核心,都市圈规划到底应该怎么做,做什么?


我们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重庆等6个特大城市的8位重量级的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聊聊这几座特大城市在都市圈内各城镇之间规划对接的实践;未来都市圈在规划对接上的瓶颈与对策;都市圈中的创新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都市圈内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供稿


学术对话四: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11月25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307


自198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文化线路”以来,以文化线路、遗产廊道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领域。截至当前,欧盟委员会已认定24条“欧洲文化线路”,美国设立了以伊利运河为代表的8条国家遗产廊道。中国文化遗产丰富,线性文化遗产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长城、长征、大运河为代表的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涉及地区多、空间尺度大,多以单体保护为主,缺乏整条线性文化遗产的整合与统筹,在整体保护与利用方面还需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对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探讨,有助于形成区别于西方理念、契合我国国情的新理论、新内涵,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向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化,形成新时代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


近年来,国内已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等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的规划实践,初步探索了相关实践经验,也遇到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次学术对话将邀请多位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研究、历史文化规划研究、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就“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议题分别从政府管理、学术研究、规划编制等角度展开讨论,破解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难题,主要议题包括以下四点:(1)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2)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3)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如何让文化遗产利用更加多元?(4)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区域协调机制。


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


学术对话五:携手儿童友好,共建城市家园

11月25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三层大宴会厅A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儿童的声音、需求和权利被纳入政策、法规、规划和预算的城市,体现在为儿童给予参与决策的权利、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生活环境的安全和满足各类行为活动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起,改善儿童城市空间环境、营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思想受到多国政府和民间力量的重视,近年来也为“人居III”《新城市议程》等国际政策文件所重申,成为一股重要的城市规划建设潮流。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儿童群体。当代儿童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面临城市各方面的安全威胁,遭遇低品质设计的疲累或伤害,承受与社会或自然相隔离的躯体及精神代价。在相关理念指引下,国内一些城市已先行开展“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将中国城市建设成为满足下一代健康成长需要的美好家园,是规划师需要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次学术对话由学会联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来自政府间国际组织、地方政府、高校、规划设计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十位专家将围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义、儿童在城市中的权利地位及其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必要性、高密度城市营造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与设施的规划技术、既有社区的儿童友好型改造方法等议题,分享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凝聚多学科多专业共识,共同探讨并展望中国本土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方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稿


学术对话六:提升规划品质的规划教育

11月25日下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101


伴随近40年的快速城镇化,已有近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城乡规划专业,每年为城乡规划领域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提升规划教育品质势在必行。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规划教育进行了大量讨论。规划研究和规划实践工作者们提出,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专业,新时期的城乡规划教育要注重伦理意识与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掌握,推进规划向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存量规划等规划热点问题。


中国正从注重“量”向注重“质”的城镇化转型。同时,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亦对城乡规划的作用做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将其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转型对规划教育提出新的诉求。在此背景下,规划教育在培养转型时期城乡规划人才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同时,目前的规划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规划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需明确下一步的改革方向,破冰而行。在当前要顺应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转型的改革,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走绿色发展道路,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等。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加强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城镇健康发展。新时代的规划教育需在注重科学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和规划价值观的培育,并通过规划科普教育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提升规划品质。为此,本场学术对话邀请来自国内城乡规划教育界和规划实践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对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讨论,共话提升规划品质的规划教育内涵和路径。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稿


学术对话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11月25日下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102BC


对理想城市模式的探究是城市规划行业的不懈追求,从国外的“田园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到国内的“山水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研究和实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进。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期间首次提出“公园城市”这一新理念。“公园城市”是规划师的时代课题,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场革命,核心是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根本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是优化布局、塑造形态,目标是回归城市建设的初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


鉴于公园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没有模式可参照、没有先例可遵循,为持续推动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学会特联合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办本次学术对话活动,力邀吴志强、李晓江等十余位业界大咖,围绕“公园城市对城市规划理念转型的意义与影响”、“公园城市的理论演进”、“公园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时代价值体现”、“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探讨”等相关议题展开全方位的开放性讨论,旨在共同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其内涵,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创造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华营城理念。


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


学术对话九: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和塑造的困与惑

11月25日下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B


我国已确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风貌是城镇特色的最主要体现之一,是城镇的软实力,传承和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和本质要求。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更新与保护的矛盾显现,“千城一面”问题突出,一味追求形式新、奇、怪等现象普遍。在城镇建设中如何体现地域性、时代性的风貌特色是城镇发展的重要课题。


虽然多年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工具体系中不乏对城镇风貌管控的考量,然而就其实施绩效来看却喜忧参半,不尽人意。所以,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深入地讨论: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究竟应以何种技术手段和技术储备,来管控我国现行城建体制下的城市风貌?或者说,风貌管控到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制度问题?另一方面,需要梳理归纳如何识别各地域最具典型性的城乡特色风貌的构成元素和特质,为建立我国城乡特色风貌传承和塑造方法与制度体系做好基础工作。为此,特设置“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和塑造的困与惑”学术对话议题,邀请了10位在城镇特色风貌方面具有学术研究经验与实践经验的专家,从干货满满的学术报告,到四场思维碰撞的专题讨论,并以广州、上海、扬州等历史风貌保护地区为实际案例,深度解析当前我国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和塑造的困与惑。


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供稿


学术对话十一:城市品质新引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11月25日下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味着城市发展重心正从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品质提升,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一座城市品质与文化的象征,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人民福祉的润滑剂,更是城市品质的新引擎。


在“美丽中国”和“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入手,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着力引导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创新,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彰显城市美学和城市品位,必将成为城市创新转型发展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学术对话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讨论:公共环境艺术与美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公共环境艺术与城乡规划(公共环境艺术为城乡规划设计点睛)、公共环境艺术与创新立法(技术规范对城市景观风貌的影响)、公共环境艺术与协同创作(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二次协同再创作)、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转型(公共环境艺术为城市转型提供动力),并将邀请政府部门、规划师、艺术家等多方代表从行政管理、规划建设和艺术创作等多角度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与思想碰撞。


学术对话十三:精准扶贫与山地乡村规划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101


我国建国以来,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就全国来看,地域性贫困现象仍十分突出、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而且这部分人群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真正触动贫困地区发展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一历程是我国贫困现象急速消退的重要时期,也是贫困地区城乡空间的变革的关键时期。对于贫困地区的山地乡村聚落,另一个重大的发展背景是“后扶贫时代”很快到来。这时意味着贫困山区的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将出现重大转型。以往自上而下的扶贫政策为主体的动力将逐渐改变,影响发展的不可预见因素将增加,扶贫历程中积累的路径依赖将受到调整。在当前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下,如何实现山地乡村振兴,亟待首先从规划层面研究其规划思路和对策。


扶贫制度给贫困山区带来自上而下的社会经济转型,这也是山地乡村空间重构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模式。而这种在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乡村聚落呈现出什么样的空间模式、效果如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能否应对持续发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亟待回应。中国城乡规划学科是以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和对象的学科,乡村规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因此,本次论坛以“精准扶贫与山地乡村规划”为主题,探讨精准扶贫与山地乡村发展模式、精准扶贫与山地乡村规划设计、精准扶贫背景下城乡融合与山地乡村规划、应对后扶贫时代的山地乡村发展战略等问题,以期为国家相关决策和建设献言献策。


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供稿


预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




相关阅读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6大看点抢“鲜”尝!速来围观

超给力!2018规划年会投稿大数据出炉啦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杭州不见不散

2018规划年会 | 新增“萧山机场”报到点,8条自助调研路线也开选啦!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