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成功举办

导读

2021年12月11-12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 “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召开。


本文字数:6259字

阅读时间:19分钟

 


会议合影


会议聚焦“传承与创新——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特别邀请了名城学委会顾问委员阮仪三、顾问委员朱嘉广、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学会副理事长伍江、名城学委会主任委员张兵进行开幕致辞,在报告环节,特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等9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学委会顾问委员、荣誉委员、委员、青年委员通过线上、线下参会。会议开场由秘书长鞠德东主持,副主任委员赵中枢周俭分别主持上午、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主任委员张兵主持内部工作会议并总结,会议共吸引近万人次线上观看,反响热烈。


 

主持人:鞠德东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会议开幕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阮仪三视频发言


阮仪三先生在视频中指出,近几年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出新的要求,十分贴切、到位,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同时他指出未来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责任重大,在拥有成绩的背景下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地方保护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不良倾向,因此强调要用妥善的方式进行保护,并且保护不是简单地恢复原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发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丰富文化艺术、建筑、城市的内在素材。除此之外,要对行业中逝去的老前辈留下的珍贵精神与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在实践中传承下去。


 

朱嘉广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


朱嘉广先生指出,保护行业内今年有两件大事,一是“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现了老一辈对名城保护对文化遗产事业开拓精神和艰辛的历程,提醒我们要不忘初心;二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件明确了我们的奋斗目标、总结了主要的理论与方法,内容全面、切中要害。在改革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时代中,我们既有丰富宝贵的经验又有很多教训,因此今年年会主题聚焦“传承与创新——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亦是恰逢其时。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石楠秘书长指出,最近几年中央一直在反复强调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意见》是一个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非常好地平衡了保护、传承和活化之间的关系,将历史文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历史观之下、中华文明和文化自信建设的视角下,融入到城乡结合之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回顾近40年来保护工作的历程,虽说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认知、学习、利用,对传统规划理念城乡规划学体系等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凝练还存在许多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学的研究,要把学术研究、专业实践、社会动员更好的结合起来。向历史学习是一种基本的态度,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是一项基本的责任,活化利用历史文化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规划师要识大局,察大势,明大德,担大任,这是规划师的使命,也是必要强调的一项基本遵循。


 

伍  江

学会副理事长


伍江副理事长致辞中提出三点:第一,新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宝贵财富,任何人没有权力去破坏,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国规划学会下以保护为研究重点的学术委员会,更要坚定信念。第二,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并不十分乐观。中央文件的印发不仅代表着中央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更是对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的历史性的提醒。第三,作为专业工作者,我们还面对着极大的挑战,回顾过去,我们在专业和学术上取得的进步并不突出,有时虽需要不断反复的“老调重谈”,但是也要谈“新调”,要在传承中创新,让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能够有专业、可靠正确的导向和技术的支撑。同时期待学会中更多思想能够更多地影响帮助到国家政策的制定,能够更多帮助政府、帮助社会、帮助全体大众提高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新时代是实现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最好的时代,这需要我们学委会的责任和担当。


 

张  兵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张兵主任委员说,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做出 “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等重要指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要以此为遵循,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守正创新,不断继承、不断发展。这便是以 “传承与创新”为2021年年会主题的意义所在。


为了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学委会应围绕学术研究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从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等维度,聚焦保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第二,明年是国务院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周年,应从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保护规划实践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炼;第三,加强与相关领域学术团体的合作,和各方面专家一道共同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主题报告


 

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报告分享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几个科学问题。指出城镇建筑遗产是见证人类文明演进最基本的物质载体之一,要进行多尺度的保护。首先要关注多尺度整体性以及尺度效应问题。通过北京老城总体设计、南京小西湖历史街区等案例,说明既要有“致广大”的体制机制保障,也要有“入细微”的技术方法研究。第二,要科学认识中西方历史城市建筑形态和适宜保护改造方式的差异。第三,指出过去历史保护存在重理性规则、刚性管控,而忽略因地制宜、层级导控的问题。第四,从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的实例出发,提示要把握好理想图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第五,指出要依托科技进步,拓展价值认知、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的知识边疆。最后指出,通过创建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技术方法体系,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共性技术难题。


 

吕  舟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报告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价值、北京的规划实践以及北京中轴线申遗三方面论述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体系建设的案例,指出保护好中华文明的实物例证和构建一个关联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述体系是城乡历史⽂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北京的保护传承实践,其中核心区控规的10条历史文化探访路,是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北京中轴线申遗在区划划定、视廊管控、高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体系建设的有效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最后指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保护好反映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的历史遗存,讲好中国的故事。在当代建设中,使历史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就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使之成为我们的生活中活跃的要素。


 

张  杰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报告将场所营造与保护更新结合,着重强调了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指出,场所能够体现人的精神世界,场所精神是一种文化塑造;场所需要历史记忆与当下日常生活空间一同构成。由古人之诗画,观今时之城市,场所的基本特征在于其相似的围合性与不同的城市肌理。在今天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如何凸显场所的围合性、保护城市肌理,如何将时间片段融入其中,通过城市更新来传承记忆与文化,是大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以福州连江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通过控制建筑高度、修复历史河道、规划开放空间等方法,将老的要素与新的景观融合,塑造了当地的文化自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周  俭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分享了近年来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的经验。潮州自1993年提出保护古城发展新区,后逐步进行了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启动历史建筑普查、起草名城保护条例、编制街区保护规划等工作,至今共完成317项保护工程项目。保护工程项目由传统街巷保护开始,整治修复了甲第巷、中山路、东平路、义井巷等多条主要街巷,希望能植入式、针灸式地带动片区整体保护,通过修复建筑风貌、设计公共空间、突出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文化标识凸显整体历史环境,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如修复广济桥、重建牌坊街。值得关注的是,潮州的文物修缮、历史建筑的修复工作全部由潮州本地人完成,民宿、茶馆等业态引入也由潮州本地的年轻人完成,政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看重,将遗产保护融入文化品牌提升之中。


上午主题报告总结

 

赵中枢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赵中枢副主任委员在总结中指出,以上四位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好的分享。王建国院士的报告内容丰富详实,介绍了一个文明大树的理论、五个科学问题,对我们的知识边界是一次很好的拓展。吕舟教授通过他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研究,以北京中轴线为例,详述中轴线如何体现整个城市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对实践中央文件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精神非常有借鉴意义。张杰院长讲了场所的意义与城市更新的关系,通过回顾环视古今中外,场所的营建做法各不相同,还特别提出了遗产是场所的灵魂。周俭院长回顾了30年潮州名城的保护,潮州的名城保护落实到位是保护规划多年实践的积累过程。最后期望老前辈能健康长寿,希望中青年勇于承担重任,未来需要我们不断探讨、不断探索。


下午,5位报告嘉宾作主题报告。


 

张广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报告分享了永新古城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了非历史文化名城、无历史文化街区却有历史文化价值、面广量大的普通县城的城市更新思路。永新古城采用“文化引领、多方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统筹规划、景观、建筑等多领域的设计单位,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当地老百姓和非遗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辅以后期运营,使古城在短期内焕发新的活力。作为规划团队,首先挖掘了当地历史文化特征,传统营城智慧,确定了“宜游、宜业、宜居”的目标定位,提出了“山水格局融入、空间网络修补、特色风貌重现、功能活力提升”四条具体策略。整个古城的保护和更新主要是采取微更新的保护方式,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留住记忆、展示文化、兼顾居民日常生活,使居民有安全感、幸福感,使整个街区更加可持续。


 

王小舟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报告介绍了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落地产品探索。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探索开展“4+2”的模块工作,即规划、全过程、设计、施工以及运营和智能保障。规划模块通过介绍聊城名城市政改善、米市街特色业态打造、贵州省四网融合体系建设等案例,阐述了将传统城市规划、运营前置规划、文化规划进行“三规融合”的顶层设计,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随后通过聊城隆兴寺铁塔的景观设计案例,介绍了深挖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设计的研究,更好的诠释历史环境和文化故事。运营模块强调了市场运营和社区治理的结合。智慧监测模块介绍了聊城名城保护管理平台,作为城市运营级别的产品,其落地需要满足各方诉求,同时还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范  宁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


报告分享了老城南小西湖保护与再生实践。详细介绍了同时兼具“棚户区”与历史风貌区的背景情况下,实施将共商共建共赢的理念贯穿始终。项目提出全新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规划理念,东南大学等三所高校志愿者活动把政府、企业、社会、居民、学生联合起来,将“自下而上”地调查民情、了解民意,与“自上而下”的尊重民意、结合民意进行规划研究相结合。最终确立了有机更新、自主更新和持续更新的微更新改造策略,从而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采用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模式。针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情况,提出了全国首创的微型管廊实施。根据居民房屋的地理位置、内部空间结构、主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一院一策,形成了多种类型风格多样的改造模式。片区内引进了与民同乐的欢乐茶馆、我是谜等新型业态,让老百姓共同参与到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还规划了精品民宿、轻餐饮、特色小吃、咖啡等休闲业态,提升了片区活力。


 

张培奋

福建省永泰县政协副主席、村保办主任,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


报告介绍了永泰庄寨保护模式,主要包括“四道门槛”,“四个不”和“五个坚持”。“四道门槛”为:一是奖补对象必须是庄寨或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二是奖补对象必须成立由民政局注册的理事会。三是必须先修后补。四是政府奖补不超过总投入的50%。“四个不”为:一是不设计,二是不招标,三是不外请,四是不外买。有效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建设成本又保证工程质量的工作机制。“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运用传统建筑精华,编制了《永泰庄寨维修导则》、 《永泰庄寨营造则例》等。二是坚持合法流转民房使用权,出台了《永泰县民房流转指导意见》。三是坚持传承传统建筑工艺。四是坚持重塑善治体系,倡导修宗祠、编族谱,吸引年轻人回家。五是坚持保护传统的耕作系统。其中,“四道门槛”是解决如何充分调动民智民力的问题;“四不”是解决有限资金如何最大化使用的问题;“五个坚持”是解决传统文化如何活化传承的问题。


 

查  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报告介绍了在布达拉宫展开精细化测绘前,针对其特殊性和文物保护的特色需求背景,提出了具体地标注所有内部基岩、墙体裂隙、解决未探明山洞的三维模型和坐标等具体测绘要求。项目组解决了发现布达拉宫所有的未知空间,对布达拉宫建筑形态长期认识不完整的问题,获取了具有文物保护特点的精细化测绘成果。通过精细化测绘建立的布达拉宫三维模型,可应用于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综合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工作的可视化,而且精细化的数据为文物建筑的保存状态评估、结构分析和监测工作的自动化统计分析创造可能;同时可提供建筑结构监测等相对独立专业系统平台的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可视化环境,为布达拉宫文物预防性保护及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


下午主题报告总结

 

周  俭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周俭副主任委员总结指出,以上五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经验体会。这不仅是规划本身的研究,同时也具有实际实施的成果。张广汉副总讲到如何把文化保护的理念、方法和措施运用到城市的有机更新,特别是一般城市的有机更新当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案例;王小舟院长将设计师、建筑师、后期运营运用到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中,做出了很好的探索;范宁董事长所提到的小西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时间周期长,情况较为复杂,项目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利益主体、产权等内容需要提前预判;永泰庄寨利用本土家族的力量结合乡村实际,利用本土乡村的资源实施乡村的保护,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路径;查群副总所介绍的布达拉宫令人大开眼界,布达拉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建筑,将文物保护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到如此精细的程度,结合技术方式表现出来,非常震撼。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张兵主任委员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再次强调,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讲到,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其次,名城学委会作为一个学术组织,要从国家发展的需要入手、从国家的立场出发,在国家推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行动的背景下,在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中,从学术工作角度出发,加强合作,拓展研究领域。



撰稿:韩晓璐、张帆、韩雪玉、王铎、李梦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直播:刘俸源、高彦生

排版:肖师傅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2018年北京年会圆满落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7都江堰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