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教育 | 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4-05-03

导读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于2024年4月13日在同济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主题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吴淞创新城地区城市设计”。


本文字数:5641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2024年4月1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的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在同济大学钟庭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吴淞创新城地区城市设计”为题,面向高质量发展,共同聚焦吴淞创新城地区进行城市设计。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及同济大学的六校师生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中期规划方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了学会的三位权威专家参与方案点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





 开幕式


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十二年回顾


 

卓  健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今年正值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的第12年,经过六校两轮的轮流承办,又回到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特别准备了活动回顾视频,作为开幕序曲。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家处于转型期,专业面临新挑战,鼓励大家坚持学术的纯粹性,理解并实践专业理想。今年的六校毕设题目有难度和高度,正是展现同学们专业才华的机会。石楠秘书长对同济大学和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精心筹备与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并传达了对毕业学子的殷切期望。

 

张乐彦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副处长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细规划处张乐彦副处长代表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祝贺活动的举办,期望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能够探索老工业区的更新转型、周边地区和历史风貌街坊发展的新模式,在规划上突出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强化系统观念和整体规划。并对学会专家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六校师生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王  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长聘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王兰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此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前瞻性,并且紧密接轨国际规划前沿领域。在当前的存量发展时代背景下,规划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从城市更新入手积极推进规划转型发展。随后对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及宝山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政府部门的参与不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数据支持,也为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建立了桥梁。最后希望各校能用好这个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总结规划教育教学的经验。




六校方案汇报及专家点评


六校方案汇报及专家点评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陈晨副教授、助理教授黄璜主持。


  

陈  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黄  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


六校团队通过抽签依次进行四十分钟汇报,三位权威专家对每个中期方案进行点评指导。


杨保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  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同济大学

百炼钢成绕指柔


指导老师:陈晨、黄璜、刘超、尹杰


学生团队:于禾、邵雨辰、杨雅琦、闫姗、王柏峻、张姝元、宋奇、王宇梁、李岳、蓝添添、喻恬恬、易庭庆、张洪博、孙浩天、孙君荟



方案简介



在基地的现状调研中,方案提出了存量时代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之问,气候变化这一全球命题下的生态自然之问以及产城关系发展一体下产业转型之问。在上位规划中,吴淞创新城将作为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在这个规划定位下,方案提出在吴淞创新城落实人民城市的理念,以柔性筑城,希望在可对话的目标下着眼新旧关系,赓续城市文脉;在持续化的目标下应对环境风险,增强生态功能;在多元化的目标下聚焦产城人融合,柔化功能边界。方案以文化、生态、历史、产业、人居五大基本系统与这三方面目标交叉形成的柔性筑城策略为支撑,从柔境载底、柔脉引轴、柔源聚核、柔界化形四个步骤生成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方案也希望面向未来,将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愿景纳入设计视野。


专家点评



专家首先肯定了同济大学团队中期汇报的成果深度,并表示题目很有创意,百炼钢成绕指柔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钢铁厂产业生命周期到了需要转型发展的阶段,二是指柔性城市的理念。同学们把握了当下城市多元发展的趋势,包括产业多元、人群多元以及社会的包容共享、融合。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完善建议:进一步探讨“柔性城市”理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应用,强调在不确定和变化的环境中,城市规划应兼顾确定性、不确定性和选择性因素。特别是在中间状态的处理上,应增加选择的多样性,引入时间概念,以支持更细致和多元的决策过程,从而使城市规划更为灵活和适应性强。在定位一个区域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时,不仅要考虑单一业务的集合,而需深入分析整个行业的聚集意义和所需特征。强调了为保证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带来的高级价值,需要考虑业界的集中需求,如知识密集型的年轻工作者偏好的环境和设施,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创造更有趣和多功能的空间安排。


东南大学

流联生境·川汇新荣


指导老师:阳建强、徐春宁、万婷婷


学生团队:陈睿琪、刘依秾、李周、毛尚香、王睿、王欣竹、徐欣月、张超、张玮、周苑卉、邹盈盈、赵文嘉



方案简介



本设计以“流”为概念核心,以“河川”为概念载体,联系生态与人文场景、汇聚产业要素,为场地的焕活新荣提供新的基础。首先通过“溯流”回顾场地特点。在场地历史发展“层积”的特征上,通过分析生态、产业、人文三方面的现状,总结了场地“生态基底阻塞、产业发展停滞、人文环境衰弱”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流动、激活、蓬勃”的规划目标。基于规划目标进一步提出以下规划愿景,包括三江交汇流动宜居的韧性水城、入海汇联转型发展的科创智城、时空流聚文化领航的旧场新城。基于以上愿景,通过“顺流”的方式提出进一步的核心策略。具体包括“流动 · 由水及岸——流动呼吸的生态脉络、流转 · 以岸活城——流转迭代的创智集群、流聚 · 城水焕新——流韵交织的人文画卷”等内容。最后,通过汇集各条“流”策略的内容,生成了最终方案,对片区的空间结构、建筑形态、具体场景进行了初步设计。以河流孕育的自然生境为底,历史的书卷撰写了动人的吴淞故事。在不停向前的时空之流中,层积而生的脉络理应是交织涌动、蓬勃活跃的。立于史,汇于流,观未来,创新荣。为打造上海乃至世界的宜居水城、创联智城、文蕴新城探索向前。


专家点评



专家首先肯定了东南大学团队对场地及其周边现状的完整解读,形成了较为严谨的逻辑脉络,从上至下逐级把问题研究透彻。对于整个区域,同学们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包括人和水的关系、对空间的理解、产业的留存与未来发展。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完善建议:在规划科创城时,同学们将现状产业的研究范围过度扩大到全域,导致对南部地区的特色产业描述不够具体和深入。后期需要明确南部地区的产业定位,是否保留工业记忆或转型,建议在未来的规划中更加聚焦于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在接下来的规划中应继续使用当前的演绎方式,将这种思路应用于更精细地探索产业问题,尤其是如何展现和利用地区的工业历史。建议更深入地挖掘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避免仅保留碎片化记忆,而是完整地展示原有工业的全貌。


清华大学

钢脊绿脉,创智缤城


指导老师:刘宛、周政旭


学生团队:许雯钧、范炳轩、左一翔、王佳丽、贺雅懿、王奕贺、鲁萦、孙永翔、杨简竹、李岚舟



方案简介



钢铁,这一工业的脊梁,见证了无数城市的兴衰与变迁。它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过去,钢铁见证了吴淞的繁华似锦,而在未来,钢铁劲儿将在片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永续;于此目标下,方案致力共建绿色韧性水城智融样板区,活化蕰藻浜沿岸景观,对话吴淞生态核心,激发自然共生绿野趣儿,让居民在繁忙中寻得一方安宁;同时对接吴淞未来上海创新核心的规划定位,留存活化工业遗产,争创国际先锋零碳智创新高地,引领吴淞发展创新范儿,新旧对话,让城市在发展中守住一处记忆;最后则引水入境,打造乐活生活场,构建睦邻共享未来生活新画卷,留住浓厚江南水乡味儿,让生活在固守中别有一番柔情。


专家点评



专家肯定了清华团队的落点准确,对上海吴淞创新城地区的现状评估很到位。同学们从多方面分析了上海吴淞创新城地区的现状以及待改善的地方,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完善建议:从双面看待现状发展,除了关注负面以及待改善的方面,还要关注潜力方面,对现有和未来的人群类型分析,满足他们的微观、中观、宏观需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经天纬地·点链繁生


指导老师:任云英、田达睿


学生团队:陈思羽、顾子卓、付惠新、宋璐、谭梓倩、王雪倩、翟恒辉、周金龙、金睿、李子钊、宋若宁、王思佳



方案简介



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引领,结合生态、创新、人文三大目标,聚焦“吴淞三问”,以三问求吴淞之答,建构了识局、探析、破局、寻径的研究逻辑。以宏观的国家战略为目标导向,综合考虑生态自然环境及在地发展的条件限制和未来发展诉求,形成以“经天纬地”的全局视角来谋篇布局的宏观格局;以人为本,以人文关怀为主线、人民城市塑造为核心,链接起为具体的人的个体、企业个体以及每一个微观主体服务的点,构成体系,以形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自下而上的“点链繁生”微观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吴淞创新城,形成吴淞未来转型之答,即以呼吸之城、链接之城、价值之城为三大总体目标,融合构筑吴淞未来。


以总目标为核心,细化六项分目标,提出对应实施路径。延续经天纬地·点链繁生的理念方法,以价值驱动、生态优先构建宏观格局,以点群激活、聚沙成塔带动整体发展,形成斑网式“生态基”、循环式“能源网”、开放式“创新源”、层叠式“交通链”、集群式“记忆核”、嵌入式“生活芯”的结构要素,融合形成总体规划结构。在重点城市设计地段铸就开放包容、多元混合的上海北转型引领核心,在北部形成数智赋能、绿色发展的泛产业园。重点设计地段作为上海外环绿带的重要组成、未来将打造黄浦江工业文化的北部展示窗口,形成上海北转型“2+5”产业格局的创新源头,在生态格局、精神地位、产业功能方面,带动整个吴淞创新城的繁荣共生。


专家点评



专家肯定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队对于研究方向和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同学们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上海吴淞创新城地区进行了研究分析。建议可以抓住几点分清轻重缓急来进行推进,对知识体系进行选择整合处理。关注投入和产出,注意标准的有限性,增强方案的现实性。


天津大学

鉴往知来,江口回声


指导老师:黄晶涛、任利剑、杜孟鸽、陈明玉


学生团队:邬雨晴、生馨蕾、黄艺、付思畅、李坤耀、马博然、戴安娜、马玉鑫、赵亚美



方案简介



鉴往知来,江口回声。在吴淞计画中,希望重现农耕时代的生态肌理,尊重地文,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重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学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方案希望以产权更新引领“共同缔造”,激发片区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希望焕活“上海味”,以大事件驱动片区发展,探讨留白空间的多种可能。


研究生态、科创、转型、海派四大议题,综合组织方案中的十二类空间设计要素:轴、线、门、滩、岸、道、路、街、巷、弄、团、岛。将其进行归纳并制定城市设计的四大策略:通脉、筑滩、强链、塑岛。从平江古城、大上海计划,再到吴淞创新城,天大用留白+棕地治理+大事件+核心区小空间颗粒+双创生态的方式进行回应,而三个时代规划师的计画,也在这里产生回响……希望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过程中,基地作为大吴淞的核心区,能够早日实现五个人人的最终愿景。


专家点评



专家对天津大学团队提出的五大愿景给与了肯定。天津大学团队从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复杂的城市要素中挖掘潜力、判断城市发展方向,并以四大设计策略给与支撑。同时专家们肯定了天津大学团队方案汇报的逻辑与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增加对尺度的论述,在设计中增加人本尺度导向的考虑,提升设计的可落地性;优化概念设计到规划实施的层次结构,应结合尺度适宜的有序拼贴形成规划方式。


重庆大学

春涌宝岸,创潮淞湾


指导老师:李云燕、顾媛媛


学生团队:郑鸿天、赖文萱、刘宇鹏、杨浩涵、付琪、高诗雨、何宇昂、刘璇、刘镇齐、栾文清、徐霄羽、袁瑞祺



方案简介



新质产城、健康水城、涌现智城为设计目标,梳理三方面挑战, 提出设计策略,打造场地为吴淞创新城的南部功能门户,统筹双生创新、生态港湾、智慧互联,探索生产、生活、生态、治理新模式,形成未来设计。“新质产城”,打造融汇智创策源的现代产业集群,以双生融合创新空间为媒介,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孵化器,创造源动力的产业生态;“健康水城”,以城市和市民健康为目标,打造生态蓝绿网、韧性抗洪壁和港口城市,构建会呼吸的水岸线;“涌现智城”,设计智慧众脑、新型基础设施、城市代谢以数字信息为驱动力,以城市空间为依托,共同打造智生长的城市生命体。在未来设计下,将关注到人的视角,以人群活动串联起未来空间新场景,展望未来新生活,让这里未来生活的各类人群都能安居乐业,面向先进制造上游整合的生态创新城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专家点评



专家肯定了重庆大学团队对低碳、生态、创新赋能、区域协同等国家发展战略趋势的把握,并将这些战略成功的融合在设计方案中,设计方案概念丰富、理念先进,规划结构清晰、目标明确、论述严谨。专家对方案提出以下建议:探讨新质产城规划布局的更多可能性,加强产城、水城、智城三城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联系。在概念演绎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涌现智城”的设计逻辑与布局方式,提升方案的可落地性。




总结发言


六校指导教师代表做总结发言


六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分享了教学体会,表达了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点评专家以及六校师生的感谢!一致认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这一选题充满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各校方案从不同的视角,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案和思路。


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石楠秘书长表示:回顾过去,六校毕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展望未来,希望看到年轻一代提出的创新设计。今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作为组织方,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题目,希望学生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转变中探索未来城市的可能性。同时,石楠秘书长也对六校的同学们提出了新的期许:一方面,同学们应该开阔思维,提升自身的视野;另一方面,鉴于基地的复杂性,城市更新的挑战性,同学们需要系统地整合文化、生态和宜居性等多方面因素,提升毕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杨保军理事长特为本次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填词——《唐多令·六校毕设有感》,生动描绘了本次活动六校师生交流切磋的场景,激励同学们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为规划行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活动 | 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于同济大学正式启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活动 | 2023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2022城乡规划学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十年之约,璀璨绽放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