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 光华本科生宋嘉贝支教庙尔沟村的故事


宋嘉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0届本科生。作为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支教,担任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今年,她也将回归光华,开启为期两年的金融硕士求学生活。

 


光华四年:如琢如磨,步履不停



都说“未名湖是个海洋”。初入大学,宋嘉贝也像其他的学生一样,一头扎进了这个新世界,面对各种选择,难免有迷失、困惑的时候。但每当此刻,她始终为这片“海洋”赋予自己的求索探寻的勇气与包容而无比感激。

在光华这个“卧虎藏龙”的小天地,同学们都有着各自的抱负与志向。有人积极在学术道路上探索钻研,如切如磋;有人在职业领域早早规划,勤勉精进;也有人在学生工作中发光发热,砥砺奉献。在宋嘉贝看来,正是这种多元的环境,指引着她在自己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诚然,起初来自同辈的压力让她怀疑犹豫,在未来规划的不同道路之间摇摆不定。

“敞开自我,最重要的帮助永远来自周围优秀的同行人。”直到一次与学长的对话,令她意识到犹豫纠结的不必要,“这位学长毕业后赴美读硕,他说在本科阶段也有着相同的困惑,但唯一不同的是,自己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行胜于言,与其纠结,不如勇敢尝试。在思考的同时实践起来,毕竟越年轻,试错的成本越低。及时发现什么不适合自己也很重要,然后掉转船头也为时未晚。

有了积极尝试的平和心态,宋嘉贝发现光华给予了她众多难忘的体验。大一时,她加入国交部,参与策划了寒假的美国游学。行前,她和伙伴们自主联系美国的企业与大学进行参访,设计行程,领略了东西海岸不同的气质与魅力,结交了有趣的伙伴。在课程方面,宋嘉贝喜欢周黎安教授的《微观经济学》,讲授内容的广度与思考的穿透力令她深受启发。在职业发展方面,她也尝试了期待已久的投行,在优秀的项目组中不断磨练专业技能,在实习中不断成长。
 


交换半年: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三下半学期,通过学院的交换项目,宋嘉贝到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换。不同的文化和学科内容给予她不同的思考视角,看过外面的世界也启发她换一种角度关注中国。在实习时,宋嘉贝认识了曾经加入过研究生支教团的光华学长学姐,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也让她开始思考是否要“花一年时间去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情”。

在与这些前辈的交流中,宋嘉贝注意到,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支教对他们今后人生选择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的人因为支教,将公益教育作为日后发展的方向;有的人开始每年做义工,延续这份情怀与力量。也正是这份坚定和信念打动了她,让她做出了报名研究生支教团的决定。“我是一个性子有些慢的人,我觉得有些人生阶段需要在准备适当时再开启。相比人生的效率与前行的速度,拥有不同的人生体验,获得跳出舒适圈的思考,才是我更想追求的。
 


支教一年: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大山诚一郎在《诡计博物馆》中提到:‘所谓记录日记,本身就是记录者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重新检索的过程。人是一种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物。’”宋嘉贝说,“想来我有时候迫切抓住一些片段进行记录,也是察觉到它背后的意义,想方设法地铺陈开来,以期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思考。”初到新疆,这片南山脚下的人和事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一年后服务期满即将离开时,这一切又凝成了她深深的不舍与眷恋。

宋嘉贝所支教的庙尔沟中学坐落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距乌鲁木齐市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学校被南山环抱着,走出教学楼,用“开门见山”四个字描述再准确不过了。作为一所天山脚下的学校,庙尔沟吸纳了周围很多少数民族牧民的学生,其中不乏一些孩子从六年级才开始学习国语,语文基础薄弱。

南山脚下的学校

夏季绿草如茵,冬季皑皑白雪

这里的孩子淳朴善良,也普遍比城里的孩子“泼辣”许多,爱玩儿好动的心性一刻也按捺不住,学习上的主动性基本被抛在脑后。这一年,作为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宋嘉贝遇到的最大挑战,或许就是如何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虽然大部分学生日常的汉语交流没有问题,但对个别人来说,读写可能是个大挑战。

喜欢骑马的叶尔森(图左)、乌拉哈提(右上)和达纳(右下)

初来乍到,还不了解情况的她在检查课堂笔记时发现,一个孩子的书上干干净净,事后才明白,实在是因为既听不懂,更不会写,语文课上下来简直成了煎熬。于是,宋嘉贝会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在课下从最基础的拼音与汉字教起,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理解、多记忆。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在给一个学生提前讲了一篇课文内容时,这个学生兴奋地问什么时候上这堂课,到时候一定要找他回答这个问题。这也让她意识到,不论基础的差异,这里的孩子都渴望知识,都渴望被认可,而这也是激励她的最大动力。

儿童节与二班的合影

这一年,她有幸参与了边疆孩子们的一年人生。十四岁的年纪,人生刚刚开始,生命绵绵无期。边疆的多元让人看到交流与融合希望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改革所无法避免的困境与阵痛:民汉合校是为了加强边疆学生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但如何平衡自身民族性与发展,如何帮助国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父辈比起来,宋嘉贝希望他们能更懂得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更明白教育对后代的重要性,在精神上做个更富足的人。希望他们能拥有的,是从容不迫的心灵。

与支教学生在一起
 
宋嘉贝说,自己非常喜欢刘俏院长每年的新生讲话与毕业致辞,总能从中汲取到成长所需要的勇气与力量。刘俏院长说,要去做“那些必需但又难以改进的事情“,要重视“行走的力量”,支教这一年所经历的改变与体验,可以让她问心无愧地说出自己是践行者。

推荐阅读


【青海支教】实践已是归程,情谊长留心间
【光华实践】青海桥头镇中心学校支教生活
高君宇奖 | 北大青年公益人蒲乐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