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奖学金 | 张昆贤:学术积累,点滴寸进之事

本研 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 2023-11-16

编者按

2022-2023学年度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评审结果公布,光华管理学院高曦含、胡华清、李元哲、麦东仁、时昊天、伍书缘、杨帆、张公伯、张昆贤、张越等10名同学荣获此奖项。


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旨在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环境,激励博士生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因学术,而思想;因思想,而光华。光华管理学院博士项目旨在教育和培养能进行高质量科学研究,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学术影响力的青年学者,校长奖学金是学院博士科研培养成果的重要体现。公众号特推出“校长奖学金”系列报道,邀请获奖者分享博士生科研的优秀经验和心路历程。



人物介绍

张昆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2018级硕博连读生,师从武常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成果9篇,多次参与国际顶尖会议并作学术汇报。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学术创新奖,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方正奖学金、章文晋奖学金等。

非常荣幸能够在即将完成博士学业之际拿到校长奖学金。捧着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沉浸于开心与喜悦的同时,我明白这份荣誉更多的是对自己在博士期间所作努力的一种肯定,亦是对自己在未来继续前行的一种鞭策。于我而言,其实科研并没有太多的技巧和捷径之谈,更多的是在点滴寸进之积累中突破有限。感谢学院给予的这一平台,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些自己在读博期间的体会。


   GUANG HUA   



与兴趣为友,做所长之事



许多人对于博士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凭的上升”或“学历的增厚”,其实不然,它更是学生时代学习范式的一种转变。在我看来,博士阶段的生活与本科、硕士大相径庭,如果说本科、硕士阶段是接受知识转移,那么博士阶段无疑是创造知识转移。相信每一位刚步入博士阶段的朋友都经历过被文献“天书”降维式的打击。我记得博士刚入学初,面对着每周上百页的英文阅读任务,其实时常感受到“痛苦”。但即便如此,学术仍然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


打个比方,我觉得博士阶段的学习就是在一个已经画好的圆圈内找到突破外围的可能性。圆圈的周长是连续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学术圈中其实充斥着许多无限的端点。而对于初入科研的我们而言,找准自身定位,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点是踏入这一领域的关键前提。在经管领域中,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范式,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人关注宏观经济,有的人关注微观主体;有的人擅长走入田野、与人沟通,有的人擅长编写代码、与数为伍;有的人喜欢理论推演,有的人喜欢经验归纳……总之,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唯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才能让自己找到坚持的动力。


从既有经验来看,我觉得连接个体从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的学术纽带是每个人在前序学习阶段形成的个体性烙印。个体性烙印包含了一些技能、经验和学科思维。其中,那些能进一步探索和成功跨越转型、涅槃重生的人往往是“扬其长、避其短”的个体,而光华这样一种兼容并包、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为每个个体在其中发挥自己所长提供了良好的软性环境。学术的魅力正是在于它彻底揭示了初学者的无知后却又重新为他们勾画了建构知识谱系的可能性,若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面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以有限去追求无限,堪称恣意快活。



磨其心,砺其志


读博期间最经常自嘲的一句话就是“老了,年纪大了”。话虽调侃,理却实然。当你选择了读博这一道路以后,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你的生活轨迹走向了“小众”。身边踏入职场的朋友们可能跟我们分享对于周末的期待,吐槽假期时光的短暂,而我们的日常往往是“数年如一日”、平淡而又规律地与学术相伴;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走向婚姻的幸福殿堂,而我们可能却在为人情往来的“入不敷出”而感到焦虑愁苦;家人每次提及职业规划、人生问题时,我们可能又不得不在社会对我们的角色期待与自我认知的冲突与矛盾之间不断调和。似乎读了博士以后,我们更容易感到“孤独”与“焦虑”。


这种“孤独”感与“焦虑”感还会模糊我们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而这又往往无法让我们完全沉浸于休闲之间,彻底放松,反而是在娱乐放松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思考“为什么A会影响B”、“这个公式要加上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得其成立”。但或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工作与生活交织、融合的状态下,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对学术问题的思考,也永远不会放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好奇,更不会在众多艰苦磨难中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博虽困苦,但我仍会感谢这四年的时光,它让我进一步领悟到了“磨砺”二字的真谛。如果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应试教育,那么在光华读书期间则更是一种自律品质的塑造。它磨炼了我在单调的生活中沉淀自身、潜心做事的意志,也让我敢于用一种更具勇气的姿态面对挑战。



感恩生活,感谢自己


常怀感恩之心,行真善之事。如果说读博期间,我的心态上有什么较大的成长与转变,那必然是学会用感恩之心来看待世间人事。感恩学院提供给我更大的平台和机会,也给予了我更多的可能性,让我能够在北大求学期间不留遗憾;感恩我的导师,他总是能够在我抉择之际指明方向,也总能够用实际行动教导我对生活充满乐观与向往;感恩我的伴侣和好友,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总是与我一同前行,在难过、失望之际毫不吝啬地向我送来温暖与帮助;当然,我也会感谢自己,感谢最初的坚持,感谢不懈的奋斗,感恩年少时敢拼敢闯的那一份勇气。


“事之所起,缘由可循,顺途实乃幸然,坎坷才是常态,勇者遇事就事,怯者遇事逃事。愿为勇者,可哀叹不可颓然。”愿各位学友们都能在博士期间收获满满,科研顺利!


 

学术成果

1.《数字经济背景下众筹平台国际化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的视角》,《经济与管理研究》。(通讯作者)


2.《谁在推动数字化?——一项基于高阶理论和烙印理论视角的经验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第一作者)


3.《流动感知对青年社会态度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双中介效应》,《西北人口》。(通讯作者)


4.《数字化转型、竞争战略选择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机器学习与文本分析的证据》,《经济管理》。(第二作者)


5.《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基于结构与行动者视角的三阶段演进模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


6.《“寓教于乐”:公众参与环保型游戏是否有助于地区绿色发展?》,《公共管理评论》。(第一作者)


7.《数字化技术、知识转移与组织秩序:一个结构化的理论模型》,《现代财经》。(第二作者)


8.《数字经济时代跨国企业子公司角色变革研究——内部化理论的分析框架》,《现代财经》。(第一作者)


9.《数字化转型能否提高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主体意识?——来自企业环境治理费用的经验证据》,《工业技术经济》。(第一作者)


推荐阅读


校长奖学金 | 张公伯:在一场随机的修行中追寻概率的提升
校长奖学金 | 杨帆:业广惟勤,笃行致远
校长奖学金 | 伍书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校长奖学金 | 时昊天:走多一步,走远一步
校长奖学金 | 麦东仁:在海边寻找贝壳校长奖学金 | 李元哲:集思广益方能让学术之舟扬帆远航
校长奖学金 | 胡华清: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寻纳什均衡
校长奖学金 | 高曦含:科研修炼需要经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023年北大光华“申请-考核制”博士报名启动扎根中国,硬核科研!一文了解北大光华博士项目年度 | 深耕科研,10名光华学子荣获北大校长奖学金学术成长丨10名光华博士生荣获北大“校长奖学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