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说】马道:假如岳飞灭了金

2017-01-13 马道 新三届

        作者简介:马道,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供职北京日报集团30余年,2014年1月自北京晨报副总编辑兼竞报总编辑岗位辞职,成为“快乐的文化自由人”。



把历史拎起来晒干读

之一:假如岳飞灭了金


        顺茬读史书叫学习,佩戴显微镜看史实叫发现,只有把历史这件湿漉漉的脏幕布拎起来并甩干曝晒后,几千年落下的斑斑污渍方历历在目。


        此时,有心者便能把这些污迹逐一归类,从不同时代留下的相同或相近痕迹中探究奥秘、收获心得——这才叫研究。


        历史,就该这么读。



        旅居杭州西湖畔,这两天尽逢阴雨。我搭在旗杆上的这件千年大幕布,两天后还是潮乎乎的。尽管未干,两组史隔数百年、形状与颜色却极相似的痕迹还是显露了出来。我赶快戴上花镜仔细瞧,斑痕上清晰地分别注明着年代:大宋与大明。


        大宋组最扎眼的斑块叫靖康之耻,大明组色彩最深的斑块叫土木之变。斑块中两个血迹处还分别写着两个人名:岳飞、于谦。



        一首《满江红》,让八百年来的中国几乎无人不知靖康之耻,无人不晓岳飞之忠。距今整整890年前的大宋靖康年间,金兵攻破东京,生掳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皇至东北冷寒地受苦伇(后惨死荒野)。


        南宋历史自此开启,岳鹏举率岳家军精忠报国英勇奋战,志雪靖康耻,誓迎二圣归。最终他却被十二道金牌诏令班师,惨死在宋高宗与奸相秦桧编织的“莫须有”罪名里。



        说巍巍汉王朝代代盛产草包一点不过份(此说跟我回族身份无关,我比大部分汉族老大哥更热爱中华文化),草包最多的王朝则当属大明。此话以后再叙,我会以大清满族多代皇帝文治武功、精通并丰富汉文化的事例为证。


        还是说第二块土木之变斑痕上的血迹。


        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弄臣吹捧下,逞能亲率50万大军北征南下的瓦刺侵略者。在河北怀来土木堡,明军被围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后被瓦剌军押解,随虎狼之师一路杀向北京城。


        此时,多亏有了新任兵部尚书于谦,他力阻朝廷南迁计划,拥立了明景帝朱祈钰登基。他组织北京保卫战,粉碎了瓦剌军吞灭大明的野心。




        与岳飞出师未捷身先死不同,于谦成功了。与岳飞被屈致死相同,当瓦剌国放回英宗,英宗数年后复辟当日即捕于谦入狱,六日后问斩,罪名谋逆。


        望着头一块血渍我在想,假设岳飞像于谦打败瓦剌军一样,打败了金兵迎回了二圣,南宋还能像后来那样残喘延续百多年吗?决不会,三个皇帝(宋徽宗是不放权的太上皇)宫里宫外生死斗,南宋等不到蒙古人来就会葬于金人之手。从这点看,金人确实不如瓦剌人聪明。如果假设成功,岳飞结局是否也会像于谦一样呢?答案是:必须的。




        望着第二块血渍我在想,假设于谦像岳飞一样,与瓦刺大军互有攻防、相持不下,他的下场会跟岳飞一样吗?答案也是“必须的”。多疑的主子,相嫉的同僚定会除掉他,就像前朝宋人除掉岳飞、当朝随后除掉忠臣袁崇焕一样,甚至编织的罪名也足以让草民像刑场上争食袁崇焕般地活活吃掉他于谦!


        两块血渍的颜色越来越深,历史幕布上星星点点的血斑越露越多。古人有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真的还缺这两句:“胜,忠良丧;败,丧忠良!”



        难怪中国历朝,文胆死多死于谏、忠武死却未死于战,难怪汉家天下最著名的特产叫汉奸!忠既也是死,何如奸而生?可悲的中国史,可怜的汉家人! 


        赵家的屠刀专诛有胆识、有能力的忠良,只是因为真正的忠良从不会为私欲昧着良心阿谀奉承主子、栽赃他人、祸害国家。


        这就是来自数千年系列史册斑斑血迹上的启示,这还仍将是后人写本朝史时,最让人泣泪的章节……


        我实在不忍再看、再想下去了。偶然听到远处响来的南屏晚钟,我忽然笑悟了:除了忠臣良将,除了走狗汉奸,咱不是还可以效仿别人吗?比如,学学范蠡,携个知音平湖泛舟,人间最美的西湖不正在门外招唤吗?


        于是,我推开了房门……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获许可推送。)


论说系列:

马道:染红红顶的,必是自己的鲜血

马道:南山品竹

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

林晨:应县木塔怎么了?

吴思:擦桌子的“主义”

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

杨劲桦:最美好的城市圣地亚哥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陈独秀晚年:拒受蒋介石5000大洋馈赠


文革系列: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姜和平: 50年前的教育部小红卫兵

马小冈:50年前“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记者系列:

胡舒立:我对媒体转型的再思考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侯杰: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侯杰:一条铁路与三国领袖

马道:与“爱”有关的故事

刘宇: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器材流水账

刘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化石

张善炬谈新闻采编:拜托,留住细节!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徐世平:挑战企鹅帝国的资深媒体人


情感系列:

肖玉环:友谊地久天长

杨劲桦:两个女孩的友情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青春田文,墓碑隔不断的思念

徐建:两代人的四中情


走出大学: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陈九:海外中文写作和我自己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周建明:无法逝去的记忆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李山泉:称雄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上篇)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下篇)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