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丨陈小鹰:浪漫的开颅

2017-04-18 陈小鹰 新三届

        作者简介:

        陈小鹰,新华社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分配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工作,后调海南分社。擅长时政、体育摄影及突发新闻和当日新闻拍摄。先后参加过1987年莫斯科友好运动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吉隆坡汤尤杯羽毛球赛、1994年广岛亚运会以及国内许多大型体育赛事报道,拍摄了大量有影响的照片,诸多作品获奖。


本文作者陈小鹰。


        今天是我做开颅手术15周年的日子(编注:本文写于2016年11月14日)。2001年的11月14日,我闯过了人生的一道鬼门关,濒死逢生。


        重获生命的我在手术一周后,口述了一篇小文,经新华社新华网发表之后,反响颇大,也收获了许多读者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我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再将此文贴出,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浪漫经历。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开颅后的第一个星期,每天清晨,我都站在窗口,反复吟唱着这两句歌词。


        2001年8月31日凌晨,无情的痛苦降临在我身上。我在北京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闻摄影报道期间,因劳累过度引起脑溢血,被诊断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引起脑部大出血,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立即接受第一次血管栓塞手术。


        我不得不在神智清醒的情况下,任凭大夫将一根长长的导管从股动脉插入血管,并穿过心脏,最后到达脑内,找到出血点以后,喷胶凝固出血点。这样的痛苦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


      残酷的不幸才刚刚开始。九天以后,我又接受了一次同样的手术。前后栓住了6根出血的血管。我活下来了。但手术后头痛,水肿,颅压升高,我七天七夜处于半昏迷状态中。终于脱离危险之后,我从北京转院到家乡的湖南长沙,住进湘雅附一医院继续治疗。


       一个不祥的日子又到来了,那是十一月十四日,我在湘雅医院无奈地听着“判决”:经过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脑外科专家的会诊,原来预定的保守疗法――作最后一次伽玛刀手术的方案被否决了,因为我的畸型血管面积太大,难保治疗效果,专家最后的意见是作开颅手术。我如雷轰顶,因为这意味着我还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巨大的风险。


        冰凉的2001年11月14日清晨七点,我被剃成光头,孤立无援地躺上了担架,当时全身都在发抖。只有自己才知道,在这次手术之前,我已经把自己的“后事”都作了交待。


        进入了手术室,我突然感到有一丝放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儿时的朋友,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院长的田勇泉教授,他无语的眼神里含着微笑,使人感到一丝安慰。转头我又看见了一张长着濮存昕面孔的麻醉师,他是湘雅医院的麻醉科主任郭曲练教授,就是在前一天晚上,他还在病房里和我促膝谈心,他的出现,使我又增添了几分温暖。


        主刀大夫刘景平副教授更是我的街坊朋友,他憨厚沉稳的面容使人消除了恐惧,我的岳父中风开颅是他的主刀,我的母亲因煤气中毒昏迷,也得益于他的抢救。


        就在这时,一个轻轻的声音传过来:“请问你是陈小鹰记者吗?”我机械地回答:“是的。”她说:“我是这里的护士长,你或许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你是我爱人的朋友,他叫李国英,是湖南电视台的记者。他也曾经作过开颅手术,现仍然工作在电视台第一线。”


        此时我抬起头,看到了这位护士长,她戴着大大的蓝色口罩,我只能看到两只大大的眼睛,仅仅只看见这双眼睛,我就感到了温暖和鼓励。


        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画面:是我儿时看过的一部阿尔巴尼亚影片《战斗的早晨》,电影里的女主角“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声音宛如在耳,她系着的红丝巾在硝烟中飘荡着,那双大大的眼睛闪闪发亮。 顿时,我充满了斗志和不屈。


        九个小时过去了,我全然不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变化。我的左后脑被挖了一个大洞,居然是用钻子凿洞和锯子拉口出来的。我的头皮被翻出,颅骨被打开,医生从里面将一坨像烂棉絮一样的畸型血管切除了,我战胜了死亡,我赢得了胜利!


        当我醒来以后,感觉自己成了一位斗士,仿佛就是二战时期那位把美国星条旗插上硫磺岛的英雄。


        手术后24小时,奇迹出现了:我自己下了床,并且从五楼走到四楼去称体重。三天后,我半夜起来,只言片语地记下了经历这次磨难后的一些感受。七天后,我回述了这个"浪漫"的经历,来看望的同事用手提电脑将它记录成文。



        我永世不会忘记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人们,我更忘不了我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也没见过她的面容的那双大眼睛。


        手术后的第十天,是我拆线的日子,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特意抱来一本钢琴谱,在病床上摊开,找到那首我们父女经常合作弹唱的曲子――古老的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她说,“老爸,为你的手术成功,唱歌吧!”


        于是,她用嘴代替钢琴,手指在被子上滑动着,我搂着她,父唱女和,其乐融融。轻轻的歌声充满了温馨的小屋:“看那太阳多么美丽,多么激动人的心意,看那大自然的风景,多么令人陶醉”……



(原载微信公号“两栖之鹰”,本号获许可推送。)


陈小鹰读本:

我的母亲亦父亲

我的洋派婚礼

以色列高价导游伊萨卡

瘸腿走马代


更多阅读:

董必武幼子董良翮追悼会,

俞正声王岐山献花圈

     董必武儿子董良翮去世,

        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胡德平兄妹送别母亲李昭

李昭老人魂归共青城与耀邦合葬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马波:怀念耀邦

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出了一点力

刘建生:我拍邓大人

刘建生:我拍赵总书记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甘惜分先生抗战年间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姜和平:一对姐妹花的惨死

姜和平: 50年前的教育部小红卫兵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新三届公众号推广交流

微信号:james_gz7

合作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