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安石在江宁的那些日子

2016-04-06 吴韵楚风一凡夫 当代作家


  

原创文章丨稿费你做主


作为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与江宁的缘分不可谓不小。宋朝时的江宁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曾被谢朓在其《入朝曲》中赞誉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王安石虽然祖籍江西临川,但是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父亲王益生活在江宁。当时他父亲在江宁府任职,王安石母亲和年幼的王安石也就跟着父亲到了江宁府。少年时的王安石胸怀大志,学习勤奋刻苦,但他不是死读书的人。在读书的闲暇时间,王安石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帮助父亲处理政务,还经常跟着父亲下基层,接触现实,深刻体验到了民间疾苦。这是王安石第一次在江宁。


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任职地方官多年的王安石因为卓越的政绩和显赫的口碑被中央政府升任度支判官,协助管理全国财政工作。在这一年,年仅37岁的王安石利用回京述职的机会,给大宋当朝国家元首宋仁宗上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可能是宋仁宗觉得王安石人微言轻,未予理睬,也可能王安石的上书压根儿就没有送到宋仁宗手里。总之,最后的结果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之后,王安石在中央政府担任了多种职务。虽然很多职务职位很高,工作也很清闲,压力也不是很大,待遇也很不错,但是这些职务多半与王安石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对此,王安石并没有懈怠,更没有敷衍,而是极其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尝试改革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根据朝廷礼制,王安石辞官回江宁守丧。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作为王安石资深铁杆粉丝之一的宋神宗即位,因久慕名满天下的王安石之名,启用闲居在家为母守丧期满的王安石为江宁知府。这是王安石第二次在江宁。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八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被贬为江宁知府。这是王安石第三次在江宁。可能就是在从京城回到江宁途中,王安石写下了千古名篇《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从字面上看,该诗表达思乡之情,但是在字里行间也寓意着他不服输的性格。王安石为人比较固执,喜欢坚持己见,被时人戏称“拗相公”。这可能是导致他后来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之一。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任职江宁府通判,处于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状态。王安石这次在江宁居住的时间较长,直到病逝(公元1086年)。在其期间,王安石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居室,并命名为“半山园”。王安石晚年自号“半山园主人”,简称“半山”,应该与此有关。


从王安石这段时间的诗作来看,这段时间应该是王安石生活得比较安逸的时期。在这期间,王安石与湖阴先生杨德逢走得很近,并在湖阴先生杨德逢的房屋墙壁上写了两首名为《题湖阴先生壁》的诗:

其一曰: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曰:

桑条索漠楝花繁,

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

尚疑身属半山园。


这两首诗都以写景为主,又暗含哲理和抒情,典型体现了“王诗”的鲜明风格。


他在江宁度过青年时代,又来此两度守孝、三任知府,前后生活了近20年。王安石在江宁生活、学习和工作了那么长的时间,不可能对江宁没有感情。可以说,江宁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


王安石在江宁的经历与其变法有关。王安石道德、文章堪为天下读书人之楷模,很多读书人都是王安石的忠实粉丝,他们对王安石佩服地五体投地,甚至顶礼膜拜。但是,当王安石推行他的新法时,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反对。原因自然很复杂,但是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新法触犯了这些人的切身利益。难怪有人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关照中国历史甚至当下现实,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惜出卖灵魂的人即使不能说是比比皆是,也是不乏其人。当时,不少读书人特别是做官的读书人觉得确实有必要改革,但是这必须以不触犯,乃至维护、巩固甚至加强其既得利益为前提。


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王安石新法中所体现的思想太过超前。但是,这反过来不也说明了王安石的伟大之处吗?自古以来,变法决策于中央,而执行于地方,王安石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王安石不想像先秦改革家那样将新法的反对者罢黜或者杀掉,他仅仅是将这些反对派从中央政府排挤到地方政府任职。


而这些人任职地方政府后,就十分坚决地反对新法,最终使得变法归于失败。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王安石是寂寞的,只有为数很少的支持者,而这些支持者中有些是容易动摇意志不坚定的支持者,有些是别有用心假公济私的伪支持者。但是,在文学上,王安石又不是寂寞的,因为他有一大堆朋友。


提到王安石的朋友,不能不提到苏轼。苏轼在诗、词、文、书、画诸方面皆有重大建树,流芳千古,名扬宇内。在文学和艺术成就上,可能王安石不如苏轼;但是在政治才能和思想上,王安石远非苏轼可比。就政治立场而言,苏轼是反对王安石新法的保守派;就个人关系而言,王安石和苏轼私交甚厚,堪称忘年交——王安石大苏轼整整十六岁。


就自然环境而言,江宁有山,有水,有城,有林。王安石颇具慧眼,他选择了江宁作为安度晚年的场所,并最终长眠于此。江宁成就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成就了江宁。王安石在任职江宁期间不懈怠、不折腾、不抱怨,认真、踏实做事,为江宁人民造福不小,颇有政声;而江宁人民也没有忘记王安石——现今南京中山门内的半山园小区和“后湖印月”北侧的王安石雕像就是明证。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