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2018-04-04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

  站内资源  

读人大复印论文  ▏找知名学者编辑

看热点学术新闻  ▏用选题分析工具

▲点击即可体验(包年只需299)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点击查看 >>“壹学者”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

▐ 本文由壹学者原创,作者:郑春(文史工作者),转载请联系壹学者。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是怎么成为大师的?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大师成功术”秘籍是什么?想了解?好。我们选一个样本考察一下。

富贵子弟不选,他们有钱有闲,聘名师,上名校,留学比你进城还容易,他们的成功平常人学不来。

高学历学霸不选,他们一路读到国外名校博士,直接站在学术的顶端傲视群氓,他们的成功经历太过平静,起不了启示鼓舞的作用。

作家诗人不选,他们成功主要靠才气,天分大于勤奋,也没有样本的意义。

这样一扒拉,再在剩下的大师中选择,有一位大师很符合我们样本的要求:自学成才的历史学家钱穆。

钱穆,出生于无锡县一个破落的大家族,小时候刚吃的饱饭,到十二岁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立即陷入贫困之中。钱穆中学肄业后坚持自学,终成一代大家。

按照钱穆当时的情况,他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他的成功,有样本意义。好,我们从他的成才之路上看看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家庭很重要 

孩子成才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是家庭。十月怀胎已经决定了孩子是赢是输。民国大师们多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就是例证。

钱穆的祖父、父亲都是秀才,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使他启蒙早,接触传统典籍早。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一位传统中国妇女。据钱穆回忆,“先父母对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子女偶有过失,转益温婉,冀自悔悟。”家庭成员温良恭俭让,没有吵闹,没有幺蛾子,上下同心。生在这样的家庭真的很温馨。

七岁,钱穆被送到私塾读书。十岁,无锡出现新式学堂,钱穆即转去小学上学。常州开办新式中学后,钱穆又和大哥一起考进中学。

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对钱穆遗言只有一句话,“汝当好 43 34133 43 14940 0 0 1461 0 0:00:23 0:00:10 0:00:13 3089读书。”

家里生活困难。一些亲戚劝母亲,让大哥辍学做工。钱穆母亲哭着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氏家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哪怕是穷到年夜饭都是家族施舍来的地步,钱穆兄弟仍然继续学业。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爆发,钱穆读的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遣散师生,钱穆的学业还将继续。

这就是家庭出身的区别。书香门第家庭始终把子女读书作为头等大事。代代相传,总有一代出大才。

 基础很重要 

辛亥革命前后,私塾和新式学堂并存。无论哪种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都很高。比如私塾,几岁的孩子要求每天认生字20个。什么概念呢?2——3年认的汉字超过三千。比如《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作为全国通行的小学教材,初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

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各上四年。从初小开始,国文讲什么课程呢?说出来吓人,讲《四书》、讲《左传》。这个讲,就是形音义一个字一个字地通关,文章一般要求背诵。在私塾阶段,钱穆学《四书》学到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可见,当时小学生的国文水平,足以碾压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

这还没完。对于有一定基础、学有余力的高小年级学霸,暑假还有兴趣班。讲授各体古文,从《尚书》到晚清曾国藩,每时代选几个人,每人选一篇文章,包括经史子集共约三十余篇。《史记》讲的是《孟子荀卿列传》。另外如王璨《登楼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邱迟《与陈伯之书》、韩愈《伯夷颂》,南宋朱子《大学章句序》、王阳明《拔本塞源之论》、曾国藩《原才篇》等,课后做读后感。用现在大家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大约相当于一个暑假读完了《古文观止》吧。

再经过中学三年学习,至少在国文一门,妥妥的相当于现在大学的文史专业本科或硕士水平,有可能更高。学术研究讲究水到渠成,具备厚实的知识基础,等于敲开了学术殿堂的大门。只要愿意钻研,出成果是迟早的事。

 领悟很重要 

能读书、读了书,只能说明有文化。要想有建树,还要会读书。这个就是天分,也就是佛家讲的慧根,不是人人具备,看造化吧。这个钱穆有。

钱穆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教导大哥读《国朝先正事略》。讲到曾国荃攻破金陵,李成典、萧孚泗等先入城有功。钱穆父亲说,这个地方有隐讳,读书要知道言外之意。无非就是曾国荃破城,头功却被李成典、萧孚泗等抢去,《国朝先正事略》用春秋笔法表达了作者态度。钱穆在床上偷听到这些顿时开悟,高兴得没睡着觉。从此,同样读书,钱穆比别人要更多些收获。

这个细节,是不是很熟悉?对啊,西游记里面孙猴子学艺,领悟了祖师的话,也是喜得抓耳挠腮。

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已经能从无字处读书,够牛!

之后,钱穆在小学堂读书的时候,体操老师是个革命党。听说钱穆喜欢读《三国演义》,让他别看。说一开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治乱史观就把人带沟里去了,中国人要学西方,分了就不合治了就不乱。老师一席话,小学生钱穆如雷轰顶,让他懂得不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

另一国文老师听说钱穆喜欢读《水浒传》,问答了几句后说他只看书上的大字不看小字(指金圣叹的批语),所以见识只有这么多。老师的这一批评让钱穆大惊,从此养成研读注疏的治学习惯。

领悟就是创造性,能够突破前人的局限开辟新天地。

 坚持很重要 

钱穆虚岁十六岁时中学肄业,去家乡小学、中学任教。这时候他知道自己继续进学已经没可能,于是决意自学。注意!没有目的,就是觉得应该把在学校没学完的知识继续学下去。因为他基础很牢,学问上的困难并难不住他,难的是能不能一直坚持下去。这个阶段,钱穆仍然处在学习阶段。

首先是四书五经,钱穆自定计划,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开始先学四书,之后学五经。由于目标明确,钱穆七天背诵、研读完了《孟子》。四书加上一本毛大可《四书改错》同学,《史记》和《史记菁华录》共研,同时以读《昭明文选》等为娱乐,发现、考究前人注疏错误。这有点像是读博士了。

十七岁开始,钱穆开始系统读历史书,如章学诚《文史通义》、夏增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书中所附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使钱穆懂得年表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为了读书更有效果,钱穆早晨读经、子这些晦涩难读的书,上午下午读闲杂书,晚上读史籍。闲杂书喜欢读陆游诗歌和曾国藩著作。

坚持五年后,钱穆开始出成果了!

商务印书馆为钱穆出的第一本书是《论语文解》。这部著作实际上是钱穆给小学生讲《论语》的讲义汇编。此时为一九一八年,钱穆二十三岁,距到小学教书七年。

继续读书。钱穆给自己定下每天必读新书的目标。

读《二十二子》,发现《墨子》一书错误很多,于是找来孙诒让《墨子间诂》,从此迷上清代以来的校勘考据训诂学;从同事的《六祖坛经》开始研究佛学;研读《资治通鉴》。钱穆拼了命地读书,以至于大病不起。这份精神不就是王国维说的三重境界中的第二重吗?所以,钱穆人生的奇点就在眼前。

一九二六年,转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钱穆给讲义编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国学概论》出版,写成《公孙龙子解》,完成讲义《国学概论》,作《易经研究》,在学术界已博得名声。

一九二八年,完成《先秦诸子系年》手稿。顾颉刚慕名来访,见手稿后,说:“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

一九三〇年,经顾颉刚推荐,钱穆赴燕京大学任教。《刘向歆父子年谱》奠定钱穆历史学家地位。

此时钱穆三十五岁,距十六岁辍学已经十九年。

以上四条,是梳理钱穆成才线索最为难得的经验。其他的如聪明呀、幸遇好师呀、朋友力荐呀等等都不起决定性作用。三条之中,又以最后一条“坚持”最难。这也就是钱穆作为大师成才标本的典型意义。

长达十九年的冷板凳,不带任何功利心的钻研之路,绝大多数人无法走下去。很多人甚至会退却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而这一条,对学术钻研的痴迷,几乎是大师们的共同特点。

钱穆后来回忆自己读书,首先从唐宋八大家入门,上溯孔孟儒学,涉及古今史籍。他带着一股不明不休的倔劲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耕耘,由一点而多点,由线而及面,凡因讲课需要的讲义、或因解答心中疑虑的研究,均整理成文成书,终成学术大家。

参考书目: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岳麓书社1986


“人大复印” 推荐阅读


钱穆 相关研究文章

▣ 钱穆政治学初探

▣ 钱穆“道”论及其美学阐释

▣ 钱穆对“宋学”的现代诠释

▣ 钱穆文学美学思想论析

▣ 钱穆与《先秦诸子系年》

▣ 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述论


◈ ◈ ◈

 读后点赞 ⇩ 是种好习惯,小壹比心~ 


  在留言区等你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