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往“5”前 向光明①│大国重器 科学田野

深圳光明 2023-09-18





开栏语

一往无前,奔赴光明。

2018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落子布局光明科学城。同年9月19日,光明区正式揭牌成立。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的成长轨迹几乎就是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崛起轨迹。

五年时间,这艘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冲锋舟”,已经诞生很多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深圳速度”,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发生翻天覆地的城市巨变,正崛起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

从今天开始,南方日报将持续推出《一往“5”前向光明》系列报道,梳理光明区跃迁背后的故事经验,为读懂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线视角。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一批深圳学术“大牛”入选。中国科学院的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包括来自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深圳湾实验室的颜宁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王立平。他们有一个共同交集点,就是均投身在光明科学城的火热建设中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经过数年打基础,正在崛起为粤港澳大湾区势头迅猛的“科创新势力”“产业新高地”。在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速建设的同时,“创新到科学城,创业到光明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截至2023年6月,已推动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8.21万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以及科研院所人才突破5400人






锻造提升

原始创新能力的“倚天剑”










4月27日,在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主题演讲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分享了他的愿景:“先进光源装置已经成为世界级科学中心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在深圳推进先进光源装置建设,希望真正能产生世界上最亮光源,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杨学明院士的愿景正在加速实现。作为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科学设施,自由电子激光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已于6月底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顶级的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为相关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提供世界领先的研究工具。


当自由电子激光建设迈开关键一步的同时,光明科学城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大科学装置已经迎来收获的喜悦。今年,两个设施首批团队已入驻,并已购置超1500台/套科研设备,将有力提升深圳市多维度生物系统检测、多层次生物仪器开发、治疗性细胞设计合成,以及重大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干预策略、类脑智能技术研发和模式动物等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能力。



科学研究趋势表明

大科学装置

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

要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

是交叉学科发展的硬性保障


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科学领域前沿方向,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自由电子激光、鹏城云脑Ⅲ、材料基因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串珠成链,将成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倚天剑”。其中,鹏城云脑Ⅲ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


加速崛起的光明科学城

也是一个代表着

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共同体”


9大设施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香港科技大学已全面参与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的设计。自由电子激光已面向港澳科技创新需求布局建设实验线站。






营造产生

“0-1”创新科研环境










深圳湾实验室,分子生理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副所长闫致强正在带领团队寻找人类五感世界的最后一块拼图。他长期在感觉神经生物学领域探索。尽管面临激烈国际竞争,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已跻身最前沿。


2020年,闫致强加盟深圳湾实验室,此时,深圳湾实验室刚成立一年多。但闫致强被实验室“努力做世界一流科研”的氛围和前景深深吸引。“各学科交叉,交流机会多,各方面支持到位。”他认为,这里最好的地方是“以人为本”,对科学家充分信任、包容,科研管理体制符合科学规律,能充分释放科学家的创造力。


作为省级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实行自由探索与协同攻关双轮驱动模式,以BT+IT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优势特色,力促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通过实行“以才引才”策略,已入驻百余个PI课题组,在职人员1200余人,高层次人才近200人,科研技术人员占比89%。



深圳湾实验室

是光明科学城新型科研机构

加速集聚的缩影


  • 如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全面投入使用。

  •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拟建设国际领先的生物医学领域八大研究所,将提升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医学科研水平与产业转化能力。

  • 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已开工建设,将布局建设先进光源中心、低温物理中心、生命医学中心等8个科学中心。

  • 武汉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也陆续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创新资源。



一个宽松、没有后顾之忧的科研环境

有助于大脑产生“0-1”的创新

这不仅需要新型科研机构

在“小生态”上破旧立新

更离不开“大生态”的破旧立新

也就是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落地探索


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之一是有为政府。深圳市科技资金每年以稳定科研经费支持科研机构自主开展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既能自主选择与国际前沿对接的课题,又能通过设立开放性课题的方式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合作。


为了探索“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科学城发展“深圳路径”,光明科学城突破传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分离管理、封闭运营”旧体制和“全额财政投资”旧模式,在国内率先打造“投建运转”一体化综合统筹为主体的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其综合运用“多元融资渠道”筹措1018亿元建设运营资金,全面介入科学城建设工作。



此外,作为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已于6月1日起施行,聚焦治理结构、规划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环境、保障与服务等方面提出64条具体法律条款,为光明科学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个“脑袋”通盘考虑

科研产业全链条










正如大江大河发源于高原山地,基础研究最终都将导向应用研究。在光明科学城加快落地建设九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齿轮”也开始越转越快。



从2019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下第一根桩基开始,一批批合成生物领域的创新创业者就已经“闻风而动”。


深圳赛桥生物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2月,在光明科学城的土壤上迅速扎根壮大,已发展成为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仪器设备头部企业。2022年开始,赛桥生物每个季度都有一款主打产品上市并批量交付客户。


谈到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不得不提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在这座体量不大的楼里,探索出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1.0模式


“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




从创新中心起步,到提供卫光生命科学园、恒泰裕·华南医谷等高质量专业产业园打造合成生物产业园,集中承载创新中心遴选出的合成生物关联企业,迭代形成“中心创新、圈层创业”综合体2.0模式,并推广到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仅用了短短三四年时间。截至6月,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组织11批超300家企业遴选,推动42家总估值超164.8亿元的合成生物企业落地光明


这背后是“操盘手”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

用一个“脑袋”通盘考虑

从科研到孵化器、产业园、

大设施等各个环节的事宜

为破解科研、产业“两张皮”的痛点

提供了机制保障


来自政府的重磅加码,为产业迅猛发展烧了一把“旺火”。光明区全国率先发布《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截至2023年8月,已累计发放资助4545.49万元,真金白银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产业加速发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合成生物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为先锋,光明科学城探索出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科技自立自强的

光明科学城故事

正在春潮涌动的大湾区精彩演绎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刘越 陈圆圆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① 纷纷点赞!光明这场国际交流会还有这些亮点……


 光明多个单位招聘中!在找工作的快看过来


③ 送票福利又又又来啦!在光明开启欧洲艺术歌曲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