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泉:甲午之败因

石泉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2023-04-04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关于国内之自强工作,则三十年来,阻碍尤甚,推进尤难,一切大小洋务事业之创建,几无一不遭士大夫之批评与反对者。例多,不拟赘论。兹惟举其关系后来局势最大,而当时又阻碍牵掣最多之海防与铁路两事,以见甲午之败因。



*文章节选自《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2023-3)“第一章 甲午以前政局概观”

直隶总督署

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之冲突(节选)
……
以上所举,皆内政方面洋务建设之荦荦大者。其开创多出于李鸿章,而成就亦以北洋为最。以此种种,在当时中国所造成之改变,与夫咸丰庚申以前相较,其进步诚亦不可忽视。然而此等进步与当时列强日新月异之发明相较,与日本维新之大刀阔斧、突飞猛进,以从事全面改革相较,则相形见绌,固远不足以应付外力之侵凌也。当时从事于洋务运动之健者,如李鸿章等对此亦深自知,试检阅甲午以前三十余年来之李氏奏牍、书札,对于中国处境之危,实力之不如人,与夫彻底以西法求自强之不可缓,皆屡屡痛切言之。然而终不能畅行其志者,则当时一般认识之不足,守旧势力横加阻碍牵掣,实为一要因也。
守旧势力实代表根深蒂固之传统思想与作风,而以大多数科举正途出身之士大夫为中心。此辈熟谙章句旧学,经国家历年培养选拔,人数极多,全国官绅多由此出。向受国家社会之重视,亦全国才智之总汇。其中颇多以志节自负,廉介自许,对于中国传统之政教根本、治术精华了解较深,思想教养,亦师法前哲,自有其风采境界,为士林所宗奉,在全国有极大之潜势力。
迨欧风东渐,洋务继兴,此辈人士遂亦大受刺激。彼等大都与外国人少有接触,对于中西实力之悬殊,颇无所知,亦几于无法想象。惟见外人之活跃强横,无孔不入,而我方则迁就屈辱,勉求息事,愤懑莫名,遂自然归咎于当轴大臣之畏怯无能,甚而诋为汉奸。中外有事,此辈则攘臂言战,迨事不利,则归之于用人不当。
惟其不审外敌之强,故亦不知中国之弱与危,因之,对于李鸿章辈所竭力从事之洋务建设,亦大多不以为然,而尤嫌其靡费,且惧其他日足以破坏彼等所认为无可改易之社会秩序焉。加以洋务建设之内容,又特重士大夫所不屑为之奇巧技艺与夫孜孜为利之事业。经办之人,多出身杂流,又常经手巨款,贪污亦所不免。于是益为此辈所不齿。
士大夫以科举为进身之阶。其高第则入翰林,次则授部、院、司、员,再次亦得补地方州县,逐次升迁,皆有出路。固无须借洋务以自显,遂亦得鄙夷之以自高。而京内之翰、詹、科、道,各省之学使、考官,以至于书院山长,皆由此辈掌握,内外相应,以论议时政,臧否人物,号称“清议”。声势之盛,上足以耸动君上,鞭策执政;下则领导全国士子以为声援。此一强大之舆论力量,在甲午以前,盖为守旧势力阻碍、牵掣洋务运动之一重要武器也。
……
观此,并前引李鸿章之疏,洋务工作经始之难与阻力之大,亦可概见矣。而总署考选正途,习天文、算学之议,虽奉旨准行,而士大夫则“聚党私议,约法阻拦。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而投考者遂寥寥无几。士大夫之不亲洋务如故,而放言高论亦如故。于是“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遂成一时之“世议”矣。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既如此格格不入,于是三十年来,二者之冲突遂无已时。举其大者:对外方面,如同治九年之中法天津教案,曾国藩即以惩凶主和,大遭士大夫诟厉。以后光绪元、二年间之中英滇案,光绪五、六年间之中俄伊犁交涉,光绪九、十年间之中法战争,守旧士大夫皆力主强硬,痛斥总署王大臣与李鸿章等之让步谋和政策。而中俄伊犁交涉之终得改约,中法战争之和前小捷,尤使此辈主战论者得所依据,以归咎于李鸿章辈之畏怯无能,以致丧权辱国也。
下至甲午,中日事起。李鸿章之主和政策乃益不能为士大夫所谅解。盖对欧西列强,中国自承不敌,犹可说也。东邻蕞尔之日本,则向为中朝所轻视者,今乃亦敢向中国为无理之挑衅。而李鸿章对之,竟亦欲让步谋和,此则益非士大夫所能堪矣。
自朝鲜壬午之变(光绪八年),吴长庆率军定乱,留驻朝鲜之后,中国方面,朝野清议即颇有主张东征日本,进窥琉球者。而李鸿章等于比较敌我实力之后,则以为“未有谋人之具,而先露谋人之形者,兵家所忌”。目前惟当“精修武备,力图自强”。而“添练水师,实不容一日稍缓”。壬午以后,又继之以甲申之变(光绪十年),又为袁世凯以迅疾之手段平之。此二役,中国皆得稍占上风,绝日人觊觎之谋。甲申变后,遂有中日之乙酉(十一年)天津条约。而朝鲜遂得维持将近十年之安定。至于约中规定:嗣后朝鲜有事,中日出兵相互知照一点,今人认为中国最大之失策者,在当时则无论和战新旧诸派皆未能辨之也。
乙酉以后,日本之自强工作益为积极。明治十九年(光绪十二年)财政改革以后,国家收入与年俱增。陆海军亦迅速扩充,装备编制,精进不息。愈近甲午,成效愈著。而帝国宪法亦于明治二十二年(光绪十五年)颁布,议会随之召开。对中国作战之准备则尤着着进行,以求贯彻其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

中国之士大夫于此则懵然无知。而甲午战起,和战两派观点之分野,亦即在于对日本之认识与估计迥然不同也(参看本文第二章一、二两节)。且犹不仅学士、大夫之轻视日本也,即身为湘军元老、久任兵事之两江总督刘坤一,在战事初起时,亦以为“日本国小民贫,并力一举,其势断难支久。将来待其困毙,自易就我范围”。而主张“务在痛予惩创”也。
关于国内之自强工作,则三十年来,阻碍尤甚,推进尤难,一切大小洋务事业之创建,几无一不遭士大夫之批评与反对者。例多,不拟赘论。兹惟举其关系后来局势最大,而当时又阻碍牵掣最多之海防与铁路两事,以见甲午之败因。
同治中兴,首致力安内。四年,太平天国覆败。七年,捻平。十二年,陕、甘、云南诸回起事皆平。次年正月,贵州苗变亦平。于是国内局势始大定。十三年,中日台湾生番事件起。九月,事定。中枢始筹议海防,以总署所拟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下各省疆臣议。至光绪元年,而中英滇案又起,于是沈葆桢、李鸿章始奉命兼督南北洋海防。然海防创办工作,随在需款。中国财政沿袭旧制,未经改革,收支本极有限。又久经大乱,国用益艰。故每办一新政,常为饷力所困,辗转挪移,支绌万状。李鸿章于同治十三年复奏筹议海防六条之疏(见前引),论及筹饷时,以为:“近日财用极绌,人所共知。欲图振作,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而后定计。”而主张:为目前筹饷计,亟应收束新疆军事,对诸回部遥事羁縻,核减出塞之军,而即以节出之饷,开办海防。盖“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而中国则“只此财力”,势不能“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也。
然此一筹饷大端,终未能为中枢所接受。而左宗棠西征,且绵延数载,大军纷纷出关,海防经费亦多抵拨西征军饷。直至光绪五年,始底定回疆,于中国固为一重要武功。而海防工作则因之蹉跎岁月,几于无所建树。
光绪五年以后,始着力筹建海军,订购铁甲舰。中经中法战役,经验犹新。于是醇亲王当政,主持于上,海军经费始有的款。海防工作,一时尚称顺利。(参看本章前文)
然光绪十四年以后,直至甲午,则又未尝添购一船。盖自光绪十二年订购四快船后,海军经费遂渐拨修三海及颐和园矣。至光绪十七年,颐和园成。户部则以“库款支绌,亏短甚巨”,奏准饬令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即以所省价银解部充饷。并令全国勇营一律裁减一成,以“筹补库储”。于是海军提督丁汝昌等屡请添购快船、添置快炮于各舰之议,遂亦因此无由实现。而日本此时则自明治二十二年(光绪十五年)以后,正分年购造新舰。下至甲午,已达九艘之多,速度与快炮设备,皆远胜中国。于是甲午战争一起,而海上遂任人横行,并终成中国海军覆败之致命伤矣。

“致远”舰,甲午战争中,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与舰同沉
周馥自订年谱,尝记其光绪十七年与李鸿章之谈话曰:

……一日,余密告相国曰:北洋用海军费已千余万,只购此数舰,军实不能再添,照外国海军例,不成一队也,倘一旦有事,安能与之敌?朝官皆书生出身,少见多怪。若请扩充海军,必谓劳费无功,迨至势穷力绌,必归过北洋。彼时有口难诉。不如趁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通筹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自)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相国曰: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于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能行,奈何?余复力言之。相国嗟叹而已。……

观此,当时任事之难,与夫掣肘之甚,可以略见。而关键尤在于饷之难筹。统筹饷项,权在户部。自光绪十二年以来,户部尚书为翁同龢,而翁则当时清流士大夫之魁首,后来甲午时主战派之首要人物也。其对洋务,自无由同情赞助,而海防工作之重要性与迫切性,尤无从体认。已用之款,犹嫌其靡费。欲其更加增筹,自无可能。盖户部之筹饷,又实为守旧势力牵掣洋务运动之一重要武器也。

福州船政学堂旧照
中国之创议大兴铁路,始于光绪六年淮军将领刘铭传。其着眼点主在军事,其奏疏中述修建铁路之意义与办法曰: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又与各国共之。画疆而守,则防不胜防,驰逐往来,则鞭长莫及。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可至;虽百万之众,一呼而集。……且兵合则强,兵分则弱。以中国十八省计之,兵非不多,饷非不足,然各省兵饷主于各省督抚。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顾不暇。征饷调兵,无力承应。……若铁路造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节饷裁兵,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方今国计绌于防边,民生困于厘卡。各国通商,争夺权利,财赋日竭,后患方殷。如有铁路,收费足以养兵,则厘卡可以酌裁,并无洋票通行之病。裕国便民之道,无逾于此。……今欲乘时力办,莫如议借洋债。借洋债以济国用,则断断不可。若以之开利源,则款归有着,洋商乐于称贷,国家有所取偿。息可从轻,期可从缓……查中国要道,南路宜修二条。一由清江经山东,一由汉口经河南,俱达京师。北路宜由京师东通盛京,西通甘肃。虽二费浩繁,急切未能并举。拟请先修清江至京一路,与本年议修之电线相表里。……事关军国安危大计……若辗转迁延,视为缓图。将来俄约定后,筑室道谋,诚恐卧薪尝胆,徒托空言,则永无自强之日矣!……

此疏一上,士大夫反对之议大起。中枢下南、北洋议。李鸿章力主之。而南洋刘坤一则以妨害民生厘税为言。终以朝臣谏止者众,诏罢其议。迨至甲申(光绪十年)中法之役以后,执政始渐知铁路关系军事至重,李鸿章、左宗棠等先后再请修铁路。至光绪十三年,始由醇亲王之主持,由海署请准扩展开平至阎庄之商办运煤铁路,西至大沽、天津然后再东向展修至山海关。次年,天津、唐山间修成,于是李鸿章因商民之请,又创议修天津通州一段,以通漕运,便军事。已请准施行矣,而士大夫之反对又大起。奏疏、函牍纷然并举,要旨不外资敌、扰民、失业三大端,或则主张移修边地,毋近京畿。中旨下军机、海署议。醇亲王、李鸿章等复奏痛驳之,仍主修建。又下各省疆吏议。于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创为调停之论,建议停修津通,改办芦汉,遂为中枢所接受。张寻亦调任湖广总督,与李鸿章分头兴办。时光绪十五年也。次年,因东北边事亟,又从海署议,移芦汉铁路款,先办关东铁路。于是唐山以东,遂又展修。下迄甲午,全国干线仅天津至山海关一段。此外则刘铭传在台湾所修基隆至淡水六十里之路而已。
迨甲午战起,遂仍蹈中法前失,调兵运械几遍全国。而以交通不便,除津榆一段外,皆稽延时日。影响于军事者,盖非浅鲜也。
综上所述外交内政两方面,可见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二者间抵触之甚。李鸿章为当时推行洋务工作之首要人物,故与清流士大夫之冲突亦最多,遂亦最成矢的。士大夫对于彼之一应措施,既不能了解其意义,于是猜测横生,而李氏遂亦“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下迄甲午,主战士大夫之对李氏全不信任,必欲去之而后快,盖无足怪也。(参看第三章一、二两节)

李鸿章从贤良寺乘轿出发,去进行议和谈判

以上所述,皆洋务运动与守旧势力之对立冲突也。然二者之间,亦颇有因认识程度之异,而介乎其中者。如左宗棠、张之洞,其尤著者也。大致言之,彼等在内政方面,亦热心讲求洋务,主张仿行西法,以求自强;然在外交上,则力主强硬,往往批评洋务派之过于软弱。因而为舆论所称诵,而为李鸿章斥为“要誉”者也。在平时,洋务工作,颇因此辈之协助而得稍增成效,然对外有事时,则亦益增当轴之困难。
清流士大夫之中,其认识固亦各有程度之别。其中亦颇有留心外事、见解较新者,如甲申以前张佩纶辈,甲午以前之文廷式、张謇等,皆是也。特其所讲求之洋务,大都着眼于国际情势之纵横捭阖,而不甚注意于人我国力之实况,与夫增进中国国力之实际办法。故其分析当道举措之一时得失,往往言之成理,颇动视听;而与实际任事之人如李鸿章辈,则又常相水火。虽亦侈谈洋务,而与实际之洋务工作,则无甚关联。然此辈在士大夫之中,则又实为倡导风气之人物。张之洞亦出身其中,而尤为前导,其作风亦始终与李鸿章辈相异。迨甲午败后,此辈之认识较前有进,遂成为晚清时期推行新政之主流矣。

张之洞

洋务运动,外在阻力之大,由上文已可概见,而内部则亦问题重重,往往事倍功半,不能精益求精。盖事属初创,工作人员之技术、知识皆有未足,效率自难苛求;而风气犹未大开,自好之士,往往难至,黠慧之徒,睹洋务为利薮之所在,则趋之若鹜,终于流弊暗生,名不副实。下至甲午战起,亦颇食其果,而尤以有关军事者为最(参看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三节),凡此,其关键皆在于人才之难求。李鸿章早于同治十三年议海防时,即痛陈培养人才之重要曰:

……抑臣更有陈者: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军务肃清以后,文武两途,仍舍章句、弓马,末由进身。而以章句、弓马施于洋务,隔膜太甚。……而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而出?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浼人之具;取巧之士,又以引避洋务为自便之图。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臣愚以为……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现在京师既设同文馆,江省亦选幼童出洋学习,似已辟西学门径。而士大夫趋向犹未尽属者,何哉?以用人进取之途,全不在此故也。……

此下,则提出具体办法:请于沿海省份设洋学局,招收生徒,讲授西学,然后优予出路,使与正途无异。以为如此,则二十年后,人才可出。
然此等主张,并未为中枢所采用。而才难之叹遂常为李氏之感慨。光绪二年与刘秉璋之函曰:

从前每觉才多,今名位已极,责任尤重,恒无可用之人。独来独往,将何已时?为之三叹!……

光绪十五年致醇亲王之函,则尤慨言之曰:

目今解事人少,办事人尤少。鸿章实有才难之叹!——外间每疑鸿章用人似滥,不知节取器使,稍窥古人略短录长之义。津沽耳目切近,尚能随时督查训励,若鞭长莫及之地,自非有独当一面之才,不敢轻于付托。区区微忱,愿资刍献。……

人才之难如斯,下至甲午战时,虽区区之洋务建设,又安能期其尽所用也!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石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3
ISBN: 9787108073075 定价: 89.00元


本书脱胎自石泉教授受业于陈寅恪先生时撰写的硕士论文,完成于1948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历史风雨尘埃冲刷掩埋后得以问世,初版于1997年。此次再版,面貌一新。旨在使这部经典之作臻于完善。

作者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政治情势演变的考察,阐明甲午战争实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的演变相表里。本书概述谨严宏阔,立论警辟深刻。作者辛勤探索之所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我们了解民国学人如何看待晚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识别二维码购买


—END—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三联图书

▼复制以下淘口令
「3fu置这个 a:/₤CEXmc9uWeYG¢回淘Ьáò」

打开手机淘宝,进入三联书店天猫旗舰店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书讯 | 2023年2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