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研究手册

深度行业研究 乐晴智库精选 2024-04-11



▌国家11个试点城市带量采购短期影响较为缓和

核心规则不变,降价有压力。对比上海三次带量方案,国家带量采购坚持了最低价单一中标的原则,对目前仿制药销售和定价模式具有颠覆性:

1.政府承诺明确具体的量,中标企业无需市场营销获得相应份额,大幅节省销售费用,为降价留足空间。

2.采购量占医院需求的大部分,穿鞋者(原来医院市场占优势的企业)丟标压力大,光脚者(之前医院市场份额低,且规模和成本具有优势的)降价夺标诱惑大。

预期之外在于,本次带量采购方案有着比上海更苛刻的细则。对只有2家或更少企业竞争的品种还要看降幅是否符合。

规则提示最低价仅确认为预中标,预中标品种视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家数情况再议价。中选药品在履行合同中如有全国其他副省级及以上地区采购价格低于中选价的,价格相应联动。

量比预期的少,品种间差异大。量不足,价高压。静待结果落地,长期影响仍需观察。

按照文件规划,我们预计12月完成招标,中标结果也将揭晓,明确各个品种是大幅降价还是温和降价,届时靴子才算最终落地。对行业长期的影响,我们认为至少需要观察一个完整的采购周期,首批带量采购不仅仅量低于预期,而且缺少对医疗机构完成采购量相应的奖惩机制。

国家试点城市带量采购长期将改变市场竞争模式

带量采购之后,行业关键竞争要素从销售推广能力变成具备整体成本优势的能力,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行业利润水平将被压缩。

之前最重要的竞争要素是销售推广能力,而销售推广是具有黏性的,医生形成用药习惯以后不容易改变,后来者想要达到先来者相同的推广效果较难;而带量采购后,最重要的竞争因素是价格,价格可以快速变化,且投标每年进行一次,后来者参与竞争更加容易。最终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利润水平压缩。

之前的招标模式下,一般一种药品可以有多个厂家中标,不同厂家之间质量不同,价格也可以不同;带量采购后,质量水平只分为达到规定和没达到规定两种水平,达到规定水平的企业全部价低者取胜。实质上,亦会导致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加剧。

新版基药目录落地,关注新进品种增量和各地落实情况

覆盖品种持续增加,重视临床需求,尝试纳入创新药。

与2012版基药目录相比,2018版基药目录调入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120种、中成药67种,调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种、中成药2种,合计调入187种,调出22种,净增165种。

本次基药目录调整过程中,非医保品种增加,但医保对接仍是关键,只有落实配套才能更好推动上量。

各省份落实速度加快,执行力度增强。

本次国家10月25日颁布2018版基药目录后,一周便有13个省份响应并发布省份文件,各省份执行速度较快。

大部分省份对确保基药目录中药品的使用提出了更详细的规定,具体内容包括显著表示并推出提示信息、纳入医疗机构考核体系、纳入处方点评重点内容、与基层实施基药制度补助资金的拨付挂钩等政策。

其中辽宁省的政策最为特别,提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不纳入公立医院药占比计算范畴,并具体规定了基药采购金额的比例。

对推动基药目录中药品的使用,辽宁省的政策力度最强,若未来有更多省份效仿,将持续利好基药目录中的药品。

▌结构分化,精选领域,拥抱创新

拥抱创新,纳入核心配置

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政策导向不断完善。

201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创新意见36条),标志着对接国际先进水平的药械创新环境已经有了完善的宏观政策基础,医药行业鼓励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政策层面的医药创新环境构建围绕“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销售报销”整个流程已实现对创新药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覆盖。

研发环节

MAH制度明确了上市许可持有人的主体责任,完善了药品、器械再评价制度,确立医药代表备案和职责范围,有望促进科研机构和个人的创新积极性;

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实行备案管理,通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临床试验机构,支持临床试验机构和人员开展临床试验一系列政策将提升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临床试验机构产能瓶颈与新政下临床试验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有望得到解决。

临床试验申请5日内完成形式审查。受理之日起60日内,未收到药审中心否定或质疑意见的,申请人可以按照提交的方案开展临床试验,这些政策大大的加快了创新药械临床试验的进度。

审评审批

2016年2月CFDA开始推行优先审评审批制度,主要针对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药,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药品,转移到境内生产的创新药和儿童用药,以及使用先进制剂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创新药等12类药品加快审批,以解决注册申请积压现状。

销售报销

数据保护期制度类似美国FDA首仿药物180天市场独占期制度,药品注册申请人在提交注册申请时,可同时提交试验数据保护申请,对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品、儿童专用药、创新治疗用生物制品以及挑战专利成功药品注册申请人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给予一定的数据保护期,数据保护期内,不批准其他申请人同品种上市申请,该制度将提升创新药械申请人积极性。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肿瘤药专项采购有利于加速创新药特别是抗肿瘤创新药的终端价格下降,提高患者承受力。

创新药新政进入成果兑现期—创新药申报量、质齐升。2018年化学创新药、生物新药申报数量增长显著。

化学创新药方面(化药1类)

根据CDE统计,2018年1-10月,国内化学创新药(化药1类)IND数量为88个,同比下降17%,但NDA数量为17个,同比增长112.5%,获批上市的化学创新药数量为6个,同比增长500%;

生物药新药方面

根据CDE统计,2018年1-10月,国内生物药IND数量为148个,同比增长35.8%,NDA数量31个,同比增长158.3%,获批上市的生物药数量为8个,同比增长14.3%。

关注乐晴智库 ( 网站:www.767stock.com,公众号ID: lqzk767) 获取更多深度行业研究报告。

国产Best-in-class陆续获批,新型疫苗不断涌现。

2018年国产创新药进入显著成果兑现期,多款同类中best-in-class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中,恒瑞医药的马来酸吡咯替尼片是目前小分子Her2靶向药同类最佳,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已上市的拉帕替尼;恒瑞医药的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已上市的长效嗜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同类最佳。

2018年多款新型疫苗获批,华兰生物的四价流感疫苗是其中代表,多款同类best-in-class创新药和新型疫苗的上市标志着国产创新药质量的显著提升,具有best-in-calss研发实力和品种储备的平台有望在未来进口药物加速获批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将进入蓬勃发展期

(1) 中国的生物类似药审批政策逐渐与国际接轨,有望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2007年,我国CFDA出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所有的生物制品均按照新药申报。2015年,CFDA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过去生物药均按照新药流程审批,需要做I、II、III期临床;现在生物类似药可以只做I期和III期临床。

(2) 医保对单抗药物的覆盖程度不断增加。

2009年之前单抗药物均为自费,2009年之后单抗药物开始进入部分省份乙类医保。2017年,国家通过价格谈判等方式将8个单抗药物纳入医保目录;之后,国家仍在继续推行医保价格谈判,逐渐将更多单抗药物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3) 在我国生物药行业,单抗类似药的市场潜力最大,而且国产化率最低。

(4) 多个热门靶点均有多家企业进入研发后期,国产生物类似药崛起指日可待。CD20:复宏汉霖利妥昔单抗类似药预计2018年底或2019年初上市。EGFR:已有2家企业进入III期临床;HER2:已经有3家企业进入III期临床。

精选高景气细分领域


医疗服务行业

政策利好,需求刚性,迎来发展良机政策利好民营医疗行业发展。近年来,分级诊疗、放开医师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等各项政策频出,医疗服务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消费升级及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服务需求增长。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国民医疗消费意识的提升,人们在医疗健康消费上的支出也将日益提升,三四线城市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也使得医疗服务下沉具备了客观条件。

另外,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健康体检、眼科、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医疗需求仍将长期保持增长趋势。

医疗服务需求相对刚性,抗政策扰动。未来带量采购等政策扰动增加,医疗服务需求相对刚性,具有确定性的优势。重点看好品牌知名度高、扩张复制模式成熟的专科连锁医疗机构。

医疗器械

增速稳定,细分众多。

全球器械市场增长稳定。医疗器械应用于医疗诊断、监护和治疗多个环节。随着全球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持续增长。

根据EvaluateMedTech统计,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为3,868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超过5,200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10%。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对比国际市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具有更大的潜力,增速更快。根据统计局数据,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6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89%。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尤其是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将持续带动医疗器械需求的释放。

细分众多,精选高景气高壁垒。

医疗器械拥有众多细分子领域,各子领域可以再进一步细分市场,例如体外诊断可再细分为化学发光、POCT等。各细分领域因应用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市场增速也是显著分化。

格局变化,重视原料药产业原料药产业给端格局变化,价值链地位提升

供给端格局变化:

1.环保监管因素,从一刀切到针对性督查,切实提高环保准入门槛;

2.产业内整合,横向收购竞争对手,形成产能的优势。

3.质量标准要求提升,例如2018年华海缬沙坦事件,质量要求已不仅仅是认证的一次通过,而是对产品质量认知的持续提升。4企业经营策略转变,更多合作,减少竞争,例如VA、6-APA等品种持续保持相对高位运行。

政策破除营销壁垒,加速产业升级。制剂营销一直是原料药企业的短板,虽然具备原料成本优势,但销售一直是制约原料药企业向下游延伸的主要障碍。

未来随着带量采购的推广,品种增加和试点范围的扩大,仿制药销售的壁垒将逐步破除,对于原料药企业将是巨大机遇。

创新类公司是未来医药行业必须配置,也是核心配置。抗政策干扰,景气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包括疫苗、生长激素、脱敏治疗药物以及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子行业。部分特色原料药品种经过长期低价竞争,供给和格局已非常稳定,在产业链上与不可替代,具有提价基础。

同时,这些企业通过向下游制剂延伸,提升价值链,在带量采购模式下,营销壁垒破除,成本优势更加突出。报告来源:(国海证券 胡博新)




获得 3000份 深度行业研究报告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加入2019年荣誉会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